古人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並一直沿用至今,背後有何寓意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民間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的習俗,通常來說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不管在農村還是城鎮,至今依然沿用。

古人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並一直沿用至今,背後有何寓意

只不過這種民間習俗在農村儲存得更加完整,城鎮因為殯葬方式的改變,這種民間習俗大多已消失,或被其他的儀式所取代。

然而,我國民間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摔瓦盆這種儀式。比如說長江以南的一些地區,就沒有這種習俗。

長江以南一些地區,民間也有摔陶瓷用具之類的習俗,但是,那也是比較少的現象,其指向性非常明確。也就是去世老人在去世前久病在床,經常有用藥罐熬藥,這種藥罐不同的地方,使用的陶瓷品種不同,其名稱也不同,有的用土陶罐,有的用沙罐,有的用砵罐,有的用土沙鍋等。出殯時(有的在燒床鋪草,或衣服時摔掉),由孝子把藥罐摔碎,寓意是老人走了,他們的疾病也就消除了,既不讓疾病隨老人而去,也不讓疾病留在家中。如果去世的老人無疾而終,就沒有這道程式。因此,

此類摔陶瓷罐與摔瓦盆,在民俗內涵上完全不同,其中的民俗寓意也不相同。

有摔瓦盆習俗的地方,摔瓦盆是喪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是出殯時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式。

摔掉瓦盆,民間俗稱

古人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並一直沿用至今,背後有何寓意

、喪盆、老盆、孝盆等,是專為死者焚燒紙箔的瓦盆。

地方不同,瓦盆的樣式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為實心底,有的地方要在盆底留一個孔。民間以為人死後,到陰間要花錢,於是,就將紙箔打造出銀錠和銅錢的樣子,用火焚化,這樣就可以給死者送錢了。人們又擔心送去的錢被野鬼搶走,只能用瓦盆焚化,才不會被搶走。

有一些地方習俗,在瓦盆內焚化的紙箔灰,要用黃紙包起來,蓋棺前放到棺材內,有的地方則沒有這種習俗。出殯時,長子要把喪盆頂在頭上,就在啟靈之際,將喪盆摔到地上(有的地方摔了喪盆後,接著起靈),摔得越碎越好。但摔瓦盆的人只能摔一次,如果摔到地上摔不破,長子就不能再摔,而是由抬棺的人將瓦盆踩碎。畢竟有的地面的泥土是軟的,摔下去不易破碎,也就是因為民間屢屢出現過這種情況,有的地方專門預備了一塊磚頭,就解決了瓦盆摔不破的問題,同時這塊磚也被賦予了一定的民俗內涵。

這種摔瓦盆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寓意,各地因為摔瓦盆來源有各種版本,版本不同,其中的寓意也就有了差別。這裡從中選取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版本。

古人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並一直沿用至今,背後有何寓意

1、摔瓦盆之人就是家業公認的繼承者

有這種說法的地方,傳說摔瓦盆的典故來源於春秋末的一位名人,叫范蠡。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後來被民間商界尊稱為“商聖”,並被後世尊之為財神、商祖、製陶行業的祖師爺。

傳說范蠡因燒製陶器,發了大財。范蠡是一個能艱苦創業,又能廣散錢財救濟貧民的人。他發財致富後,在每年的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設棚為窮人施粥飯。范蠡的善舉,得到了老百姓尊重,願意跟隨他學習製陶器的人紛至沓來,他就把製作陶器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民眾。

范蠡沒有兒子,他的家業也就沒有繼承人,他想,自己的家業總得傳給一個人才好。范蠡經過長久的思考,想出了一個辦法。

范蠡把鄉鄰中那些有威望的人都請到家裡來。他拿出製作非常精美的陶瓷盆,讓大家幫忙出主意,如果他百年後該怎麼處理這個陶瓷盆。於是,人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來,有的人說要把陶瓷盆獻給侯王;有的人說用紅緞子包把陶瓷盆起來,收藏起來,大家想你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范蠡對大家的這些說法都很不滿意。

這時,坐在最前面的一個年輕人說:“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到你百年後出殯的那天,我把陶瓷盆摔碎了,你也就可以帶走了。”范蠡非常贊同年輕人的建議,他對大夥說道:“百年後,我的這份家業就讓這個年輕人繼承吧,今天請來的高鄰都是證人,還煩請大家給做個證!”

據說,從此以後,民間有老人去世時,都要買一個瓦盆,讓去世老人的繼承人在棺材前把瓦盆摔碎。這就是民間“摔瓦盆”的來源。也因為如此,老人出殯時,誰有資格摔瓦盆,誰就請公認的家業繼承人。

古人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並一直沿用至今,背後有何寓意

直到今天,民間為孝子之中的長子摔瓦盆的講究,也就是沿襲了古代“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原則的遺風。也就是說,舊時摔瓦盆的順序是:由嫡長子摔瓦盆,沒有嫡長子,則由嫡長子的兒子中的長子摔瓦盆。如果嫡長子和嫡長孫不在了,就由嫡子中的老二,以此類推,最後才是庶子。

新中國成立後,已經消滅了一夫多妻制,因此,

現在的民間摔瓦盆的順序是:長子摔瓦盆,長子不在了,由長子長孫頂上來,沒有長子和長子長孫,就由次子頂上來,以此類推。

現在家庭中兒女少,有的人家沒有兒子,只有女兒,那通常由女兒摔瓦盆。農村家庭如果有兩個以上女兒,通常由確定留在家裡的女兒摔,或者兒女結婚後所生兒女隨母姓的女兒摔。獨生女,理所當然讓女兒來摔。

2、為了讓亡者不要忘掉陽間的親人

按照舊時民間迷信的說法,人死之後,其靈魂進入陰間,要踏上黃泉路,路上要過奈何橋,過了奈何橋到達望鄉臺。在這裡,亡靈會最後一次回過頭來看看人間的家鄉,從此與人間之事就沒有了任何關係。然後就進入了陰曹地府的閻羅殿,由九殿閻羅根據亡靈生前在人世間所作所為,是善行還是惡舉,決定將亡靈打入地獄,還是投胎轉世為人。

古人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並一直沿用至今,背後有何寓意

被九殿閻羅打發投胎轉世為人的亡靈,從閻羅殿出來,必須要到孟婆莊報到。孟婆是陰曹地府專門負責“由陰轉陽”工作。每一位亡靈投胎之前,必須要喝一碗“孟婆湯”,也叫“迷魂湯”。據說喝了“孟婆湯”就可以把前生的事忘得一乾二淨。現在如果有人記性不好,記不得前面的事情和教訓,或者有些人怎麼勸都不聽等,往往被人斥之為喝了“孟婆湯”,或者喝了“迷魂湯”,其中的來源就是民間的這種迷信傳說。

現在有一些方的瓦盆,在燒製的時候,特意做成留一個孔的盆底,據說,這是陽間之人對孟婆耍了一個心眼,其目的就是,當亡靈拿出隨身攜帶的瓦盆盛“孟婆湯”時,“孟婆湯”就可以從盆底漏掉,這樣亡靈就不用喝“孟婆湯”。因為沒有喝“孟婆湯”,他們也就忘不掉陽間的親人。

因此,

這些地方認為,出殯時摔瓦盆,就是為了讓亡靈把瓦盆及錢財帶到陰間。這雖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但也說明人世間的親人對亡者懷有無限思念之情,才編出這樣的一種說法。

3、摔瓦盆是為了模仿古代孝子

關於摔瓦盆來源於古代孝子的說法,民間各種版本繁多,各說各話,但是每一個故事都非常感人。主要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古人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並一直沿用至今,背後有何寓意

古代鄉村一戶人家,父親早亡,只有母子兩人相依為命。母親既當爸又當媽,起早貪黑下地幹活。為了不讓兒子捱餓,母親把一個瓦盆放在家裡的櫃子頂上,裡面放有食物,兒子餓了就到瓦盆裡拿東西吃。日復一日,兒子習慣了到瓦盆裡拿吃東西的方式,肚子餓了就到盆裡去拿。後來,母親把兒子送入學堂讀書,兒子發憤讀書,中了功名,做了官。也就正當他接到任命書的那一天,她母親因操勞過度,病倒了,不久就去世了。

兒子非常傷心,日夜守著櫃子頂上那個瓦盆痛哭止。親戚鄰里怕兒子哭壞身體,就聚在一起商量,決定把那個瓦盆摔掉,但是,因為兒子一直在守著那個瓦盆,無法下手。母親出殯的那天,兒子頭上頂著那個瓦盆,跪在棺材前哭得死去活來,昏了過去。在場的人趁著這個機會,將瓦盆給摔碎了。當兒子醒來的時候,人們向兒子解釋說,摔碎瓦盆,是為了讓他母親帶走。

古人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並一直沿用至今,背後有何寓意

從此以後,民間就開始流行孝子頂瓦盆、摔瓦盆以表孝心,這也就成為一些地方摔瓦盆寓意表孝心的習俗。也因為有了這種說法,我國一些民間辦喪事時,不是有孝子摔瓦盆,這些地方通常兒子只頂瓦盆,摔瓦盆則由親朋好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