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沉睡了三千年的三星堆,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多年後的今天,三星堆遺址再次甦醒,蜚聲世界。於新出土的青銅禮器當中,有數青銅“尊”、“罍”別具特色,“罍”我們稍後再論,今天先與大家說說“尊”。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近期,三星堆遺址中的3號祭祀坑驚現“青銅大口尊”與“青銅方尊”,且器型雄渾大氣,造型新異。其中,“青銅大口尊”是典型的商末南方風格器皿,通高逾60釐米,肩部飾獸首、鳥首,是此次考古發現的最大體量的一件大口尊。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好奇,何謂“尊”?作何用?

“尊”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金文,該字上面是個“酉”字,字形像一個尖底的酒罈子,因為“酉”字與“酒”有關,在此可理解為酒杯。而“尊”字下面的符號則指人的雙手,其形象有如人以雙手捧著酒樽一樣,以示進獻之意,因此“尊”字用作形容詞時也表示“尊貴”的意思。

《殷周青銅器通論》中稱青銅尊為一種大而圈足的盛酒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重要器皿之一,作盛酒之用,為古代王公貴族所擁有,以象徵其地位的尊貴。有陸游《雜感》詩的名句:“一尊易致葡萄酒,萬里難逢鸛雀樓”。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期間的青銅尊,至西漢時期消亡,其伴隨著整個青銅酒器的發展、興盛、衰落,地位始終沒有其他器皿能代替。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中國製酒歷史源遠流長,在殷商時期便有了盛酒的青銅器皿。後來因青銅鑄造技術的成熟與生產力的提高,青銅酒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青銅尊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可謂是中國文物中的瑰寶。酒文化與青銅文化在歷史長河的交織相融之下,為華夏文明深厚文化積澱貢獻了不可或缺、無可取代的一部分。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此外,青銅尊亦是一種古代祭祀時所用的重要禮器,特別受古人尊重,因此“尊”字又引申出尊重、尊貴、尊敬等由“尊”而起的詞,並沿襲至今。根據《周禮》記載,“六尊”分別指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多以祭祀禮客之用。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青銅尊的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弧形尊、鳥獸尊等三類,紋飾則多以動物形態為主,如牛、羊、虎、象、豕、馬、鳥、雁、鳳等。商周時期的青銅尊,以其雄偉的造型、精巧的構思、古樸的紋飾著稱於世。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由此可見,後期出現玉石雕琢而成的“尊”,是仿照青銅尊的器型與紋飾所制。但是,玉尊與青銅尊在用途之上有所區別。作為盛酒器與祭祀禮器的青銅尊,是一種實用性器皿;而玉尊在玉器中則是一種素活題材,不再充當實用性器皿,轉變成為了一種玉器藝術品。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素活是玉雕圈裡的行話,指仿製古代青銅爐、瓶、鼎、薰、尊等器皿的玉器,是皇室貴族賞玩的高檔藝術品。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於清朝乾隆時期的玉尊尤為盛行,因為乾隆皇帝痴迷於美玉,所以對制玉工藝極其重視,這一時期的玉器工藝均被稱為“乾隆工”,代表著清朝皇家宮廷御製最高等級的工藝,用工用料甚是考究,就此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玉器珍品,素活玉尊便是其中之一。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玉尊是玉仿古彝器中的常見器型,“三代”青銅尊中也出現了一些鳥獸形尊,因此玉尊中也有許多鳥獸形尊,如天雞尊、鴨尊、羊尊等。百年字號“濟興成”有一鳥獸形尊——碧玉牛尊,此玉尊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有如今日的“爆品”。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濟興成的創始人高濟川先生,在其素活作品《碧玉牛尊》的題材雖是從《古玉圖考》上採錄下來的,但高濟川先生創新性融入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器型、線條、紋飾,將本是單隻牛尊的原圖,改製為成雙成對的活兒。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整座牛尊造型奇巧且構思獨特,以“牛”作為設計的原型,身軀渾圓而壯實,四足粗壯而有力。兩件牛尊的神情與形態高度一致,紋飾優雅流暢,盡顯匠心獨運,栩栩如生,確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素活藝術品。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數千年來,“尊”的材質無論是青銅、玉石或其它,是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傳承,均是中國文物中的瑰寶。再看“濟興成”的創始人高濟川先生設計的《碧玉牛尊》,充分結合了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和玉文化,二者融會貫通後創造出蘊含濟興成精神的玉器作品,並以此為載體,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幾千年以來沉澱下的精華部分,將其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中,去了解玉器素活中的《尊》

以上部分圖片源自臺北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