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中年:一切痛苦,都來自進退兩難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中年:一切痛苦,都來自進退兩難

荀彧這兩個字,可能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陌生的,甚至很多人都不能正確讀出他的名字。他的人生,在夾縫中勉強度日,可能正如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只有在經歷這樣重重的考驗與磨難之後,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他的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也為他之後的成就與地位奠定了基礎。

一、少年才華橫溢,能力顯現。

在荀彧還年輕氣盛的時候,便已展露鋒芒。他的才華橫溢,氣質非凡,被世人稱讚。當時在大家眼中,無一例外的,都認為荀彧他一定會是天降之才,如果以後可以繼續保現狀,並有一份努力奮鬥的信心,就一定會成就大業。而荀彧也在年紀輕輕時,就以名聲遠揚,年齡相仿的青年們,還都在每天玩耍,什麼都不用擔心,這是與眾不同的荀彧已經開始思索家國大事,在考慮怎樣才能使國家進步,這樣長遠的眼光,註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的才華被袁紹發現,並得到了賞識。這在當時已經是一件算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了,袁紹的勢力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幾十萬大軍,所在位置也是富饒強大,就算遇到危險,援兵的實力也是不可小覷,他多次設宴款待荀彧,希望能將這樣一位人才收入自己麾下,為自己所用的話,簡直是如虎添翼一般。他給出的條件也引來了很多人眼紅,甚至在當時很多人都以跟隨他為榮,根本沒人會拒絕他。可讓眾人大跌眼鏡的是,荀彧卻拒絕瞭如此豐厚的條件。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中年:一切痛苦,都來自進退兩難

二、堅持自己的內心,不被名利驅使。

他不在乎袁紹開的條件,不在乎金錢,不在乎地位,相比於這些身外之物,他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內心想法。他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使國家強大,人民富裕,百姓安居樂業。於是他毅然決然的南下,投奔當時弱小,沒有什麼前景的曹操。他堅信自己的選擇,也選擇相信了自己的眼光。從後人的角度說,他可以說的上是成就了曹操。曹操剛開始打天下的時候,周圍沒有什麼可以輔佐的人,沒有能為自己出謀劃策的人,自己孤零零的。

荀彧來了之後,情況大有好轉。荀彧的兄弟們紛紛敢來投奔,雖然大家都質疑這樣的行為是否正確,也質疑曹操的能力,在私下議論紛紛。大家只知道曹操是閹官之後,目前來看要能力沒能力,要人脈沒人脈,要未來沒未來,這樣的條件,確實感覺不可靠。可大家僅憑荀彧一句話,便決定合夥幹大事,堅定不移的選擇跟隨,也沒有一個人有離開的想法。對於國家目前面臨的困難,大家目標一致,才有了之後的合作。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中年:一切痛苦,都來自進退兩難

三、與曹操的關係,情同手足。

當年戰火紛飛,國家動盪,兩人合作如魚得水。在荀彧親力親為的輔佐之下,曹操的改革進行的也是如火如荼,在軍隊,流民,田地等方面,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條。簡直就是對曹操說,曹兄,你儘管放心大膽的打仗,後面有兄弟我呢,放心!在這樣盡心盡力的幫助下,前線的曹操無論是糧食不足,還是兵力不夠,都不用擔心,畢竟後面有兄弟撐著呢,簡直就是最堅實的依靠。甚至多次想放棄的時候,荀彧就會溫柔勸說,別放棄兄弟,你可以的,你還有我。於是曹操終於堅持了下去,也逐漸走向成功。

他不僅僅是在後勤服務,加油打氣,出謨劃策方面作用顯著,甚至在名聲方面,也給曹操增色。荀彧啊,名門將後,叔叔們更被稱為“荀氏八龍”,聽聽這響亮的名號,看看這名門將後的地位,看看這家族人脈,都被他完整的繼承下來,併發揚光大了。相比於曹操的質樸,已經足矣了。當時士家大族的權利與地位很大,甚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存亡,誰要是得到了這些人的支援,離得到天下也不遠了,荀彧始終默默陪伴支援他。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中年:一切痛苦,都來自進退兩難

四、思想分歧,關係轉變。

荀彧在曹操打拼的時候作用之大,不用明說,大家都心知肚明。可自己身邊的人實力不斷強大,甚至周圍一大半人更信任他,換誰都會不舒服,兩人逐漸有了猜忌和縫隙。剛開始的志同道合,一拍即合,慢慢被消磨殆盡。

在曹操有了一定成就之後,他的野心逐漸膨脹,他想要的不僅僅是眼前的蠅頭小利,更多的是整個江山,都歸附於他,向他臣服。可荀彧卻不認同這樣的想法,沒有擺脫之前封建思想的禁錮,也不想自己成為曹操的墊腳石,成為他改革的犧牲品,或許這一點也是他的不足之處。

為了防止最親近信任的人背叛自己,曹操逐漸啟用新人,將權力盡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防患於未然。面對昔日的好兄弟對自己有了不滿和不信任,這無異於一把把尖刀插入荀彧的心臟,對他來說,曹操的行為也相當於背叛了自己。

兩人的分歧逐漸加重,曹操是個領袖,他必須有顧全大局的野心,不被往日情分羈絆。終於曹操稱為魏公是,他心灰意冷,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憤憤不平,抑鬱而終。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中年:一切痛苦,都來自進退兩難

但曹操最後也以失敗結尾,一代梟雄終難敵歷史發展的規律,他的想法很好,可不適合當時的年代。儒家沒有被取代,寒門子弟也不能飛上枝頭變鳳凰,而以前的王權士族,仍在紙醉金迷的生活。後人用很美好的“冰清玉潔”的詞語形容荀彧,可誰又能瞭解表面光鮮亮麗的背後,是怎樣的無奈於心痛,這種感覺沒人懂,也沒人想關心他。他就像一輪皎白的明月,高懸枝頭上,無人陪伴,無人懂,當時的社會沒有他施展抱負的一席之地。

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不顧名利,一心想為天下眾生謀取福利的行為,也是我們所不能及。而他,一如既往的堅持自己的內心,或許是造化弄人,或許是天妒英才,他最後的結局也讓我們遺憾。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