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中堂”究竟是個多大的官?中堂與中丞誰的官職更高?

在晚清,李鴻章是朝廷最為倚重的漢臣之一,作為晚清四大名臣,外號“簽約小能手”的李鴻章對中國近代歷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跟政治地位相反的是,李鴻章一直以來風評卻不算太好,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甚至貶低者更加廣泛。

清朝的“中堂”究竟是個多大的官?中堂與中丞誰的官職更高?

支援李鴻章的人認為,不論如何,他對於近現代歷史的推動起到的作用是正面的,洋務運動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北洋水師的失敗,問題歸根究底也並非李鴻章之過;反對李鴻章之人則認為,位高權重的李中堂不知依靠自身地位謀得了多少利益,他簽下的眾多不平等條約,出賣的都是國家與人民的利益,要論貪,和珅都比不過他。

清朝的“中堂”究竟是個多大的官?中堂與中丞誰的官職更高?

當然,今天要討論的並非李中堂的忠奸與否,這種事三言兩語說不清,我們今天的重點是另外一件事,這所謂的“中堂”到底是什麼官職?在清朝是多大的官?歷史上又有那些人曾被稱之為“中堂”?

“中堂”一詞本來指的是古人客廳、會議廳最中間的地方,後來又逐漸代指坐在最中間、場上身份最尊貴的人,比如唐朝李賀就在詩句“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澗菉”中用“中堂笑”來指“母親笑”。

清朝的“中堂”究竟是個多大的官?中堂與中丞誰的官職更高?

從元朝開始,中堂則逐漸代指官位,不過真正將這種用法發揚光大的乃是明朝人。“故院中設閣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是記載於《池北偶談》中的一句描述,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明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就已經被稱之為中堂了。

到了清朝時期,明朝有不少舊制都被沿襲了下來,這其中就包括了內閣機構以及內閣大學士這一官職,“中堂”這個叫法也隨之保留,成為了內閣大學士的別稱。

清朝的“中堂”究竟是個多大的官?中堂與中丞誰的官職更高?

不過並不是每個大學士都會被叫做“中堂”,只有那些實權派才有資格享用這個稱呼。比如康熙近臣張英,他後來就當上了文華殿大學士,但因為沒有兼管六部事務,所以實權不夠大,沒人稱呼他為中堂。

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內閣這個機構的權力變得越來越小,尤其是在權力慾極強的雍正時期。雍正為了削弱內閣的權力,專門成立了一個名為軍機處的新機構來分走內閣的權力。後來軍機處的地位越來越高,它逐漸替代內閣成為了滿清新的朝廷決策中樞機構,軍機處內的軍機大臣自然地位也是水漲船高,逐漸成為了權臣的代名詞。

清朝的“中堂”究竟是個多大的官?中堂與中丞誰的官職更高?

不過軍機處是個很特殊的機構,這裡面的大臣雖然受到皇帝信賴,擁有較大的實權,但皇帝卻沒有賦予軍機大臣正式的品級。這些軍機大臣要麼兼任六部尚書,要麼兼任大學士,而兼任大學士的軍機大臣權力極大,一般會被人用“中堂”二字來進行稱呼。

綜上所述,“中堂”一詞雖然早期指的是內閣大學士這個官職,但在歷史的變遷中,該詞語逐漸演變成了對朝廷中權力最大地位最高的大臣們的稱呼,雖然在清朝後期,這些權臣基本都有兼任軍機大臣,但並非只有軍機大臣才是中堂,比如說李鴻章。

清朝的“中堂”究竟是個多大的官?中堂與中丞誰的官職更高?

軍機大臣基本都是親王、大學士、尚書等官員擔任,屬於中央系,李鴻章則是透過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的。可他雖然不是什麼軍機大臣,但他的確是內閣大學士,並且兼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妥妥的權臣;再加上慈禧太后對李鴻章的信任,這就使得李鴻章有了李中堂之稱。

此外清朝還有個常見的官銜叫做“中丞”,它跟“中堂”相比誰的官職更高?其實不能這麼比較,因為這兩個都並非實際的官名,只是一種尊稱,但如果非要比較,還是“中堂”代表的地位會更高。

清朝的“中堂”究竟是個多大的官?中堂與中丞誰的官職更高?

中丞這個稱呼主要適用於一些二品巡撫,因為該職務和漢朝時期的御史中丞官職有些相似,所以人們才尊稱其為“中丞”。雖然巡撫也是滿清一等一的實權大官,是僅次於總督的封疆大吏,不過比起“中堂”來說,還是稍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