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容若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世稱納蘭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於順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1月19日)生於北京,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相國”明珠,母親愛新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納喇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容若的曾祖父名金臺吉,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清太宗)。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係也非常緊密。家室極為顯赫。納蘭容若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國子監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容若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21歲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也就是說,納蘭容若家室富貴,才華出眾,又受領導器重,二十剛出頭,就被封為御前侍衛,跟隨康熙帝到處巡遊視察。在一般人眼中,可謂少年得志。但是,由於個人追求不同,實際如何,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容若

文學方面納蘭容若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隨後,他又把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多方面知識。不過,納蘭容若還是以詩詞聞名,他的詩詞哀感頑豔,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在詞壇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納蘭容若的詞極其受歡迎。《飲水詞》為納蘭容若將自己所作詞編選成集的名稱。

感情方面納蘭容若有一個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表妹雪梅,無奈長大後選秀進入宮中成了康熙的妃子,相愛的兩個人卻被生生拆散,只能遙寄相思“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容若

後來,娶了一位情投意合、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妻子盧氏,出差的時候時刻都想家“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可惜三年之後難產死了,思念亡妻“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容若

多年後,藉著跟康熙去江南出差的機會,遇到了頗有才華的名妓沈宛,相見恨晚“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誰邊。紫玉釵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偏。相看好處卻無言。”由於身份懸殊,未能得到家人認可,只得匿居,後又分離。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是個用情至深的人,三段感情均悽慘收場。因為盡情,所以傷心,進而傷身。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柬友》這首詞正是納蘭容若去世前不久所作,全文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該詞大意為: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溫馨、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我認為,納蘭容若的這首詞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是以女子的口吻發聲。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了兩層意思:其一,就是該詞直接表達的與戀人的“訣別”和不捨;其二,也指交友之道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是對好友的“訣別”,是對朋友的不捨。此時,納蘭容若已然感到自己時日無多,遂作此決

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