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長恨歌》為什麼如此感人?緣起自身經歷,所以悲憫

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曾官至翰林學士,才學之高,無可置疑。

而在白居易留下的名作中,《長恨歌》赫然在列,他早年的詩作中,思想大多是“兼濟天下”,而後期逐漸轉為“獨善其身”。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楊貴妃與帝王的愛情令人動容。這首詩也婉轉悲切,非常感人!

在《長恨歌》中,楊貴妃從“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到“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之間,不過隔著一場安史之亂,紅顏薄命,含恨而終,令人嘆息。

情不知所起

“楊家有女初長成”,“一朝選在君王側”。

這是一個清純美貌少女和至尊帝王之間的愛情故事。

白居易《長恨歌》為什麼如此感人?緣起自身經歷,所以悲憫

剛剛踏出閨閣,就走入帝王家。 楊貴妃擁有令六宮粉黛失色的美麗容貌,還有著令全天下女子豔羨的君王專屬寵愛。

縱然這位君王見過無數的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卻仍然保留著心底最純真熾熱的真感情,他對楊貴妃的愛可以說是毫無保留。

“春從春遊夜專夜”,那時他本身又是個勵精圖治的英明君主,不僅通曉音律,而且儀表雄偉俊麗。

在他的統治下,唐朝進入“開元盛世”的全盛時期,這樣一個男人的毫無保留的愛情,世間女子如何能招架得住。

而在中央集權的統治下,君王就是權力的樞紐。

君王的專屬寵愛能為楊貴妃帶來什麼?愛屋及烏,楊貴妃的“姊妹兄弟皆列士”,使得楊家一度壯大。

時至今日,楊貴妃的真實容貌已不可考,但她的名字卻成了美麗和富貴的代名詞,這是一朵怎樣的人間富貴花?

天生麗質,膚如凝脂,偏偏還有出眾的才藝。一曲霓裳羽衣舞,俘獲了多少人的心。

二人就這樣墜入了愛河。只是君王的家事從來都是天下事。他對楊貴妃的寵愛令某些人豔羨的同時,也令某些人不安。

唐玄宗是個有主意的人,面對群臣的勸阻,心中自有思量,只是或許於他而言,他只是想將自己的愛意獻給心上人,必然不會聽從群臣的勸阻,於是臣子與君王離了心,埋下了禍源。

禍不單行

本來帝王李隆基和他的宰相李林甫,二者都是頗有政治手段的人。

白居易《長恨歌》為什麼如此感人?緣起自身經歷,所以悲憫

李隆基的馭人之術和李林甫的政治手段結合起來,他們將安祿山玩弄於股掌之間。這是一則明君賢相共治天下的佳話。

可世事難料,李林甫竟然去世了,而繼任宰相的人變成了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

楊國忠空有宰相之權,卻無宰相之能,無法牽制住安祿山。

這樣一來,安祿山手握兵權,一家獨大。而李隆基年事漸高,處理政事也越來越力不從心。朝中並無有李林甫之能的人來牽制住安祿山。

於是,朝堂原本的平衡被打破,君王試圖用籠絡的方式使安祿山滿足於現狀,而不至於犯上作亂。還不惜讓安祿山成為楊貴妃的乾兒子。

本來這樣的懷柔政策是可以穩定住安祿山的,可是隨著李隆基的年紀越來越大,遲早要讓太子繼位,而只要太子繼位,安祿山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這樣的隱患使安祿山起了反心。

因此,“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拉開序幕。

這位英明的君王,終究沒能逃過歲月的打磨。他高明的政治手段隨著李林甫的離開而漸漸衰弱。在安祿山造反之後,更是昏招迭出。

金口玉言的決策使潼關失守,長安淪陷。

這樣前後巨大的反差,使他的臣子們一致認為這是色令智昏的結果。於是在逃出長安之時,他忠心的臣下一致要求處死楊貴妃。

白居易《長恨歌》為什麼如此感人?緣起自身經歷,所以悲憫

這朵人間富貴花,最終落得“宛轉蛾眉馬前死”的下場。

眾人眼中楊國忠是奸相,因為他既沒有給這個國家的清明政治錦上添花,還提出了很多錯誤的建議使國家淪陷。與前任宰相李林甫更是雲泥之別。

實際上他的愚蠢,奸詐,媚上不過是因為他沒有足夠的政治能力。在其位而無法謀其政,成王敗寇罷了,以當時朝局式微的局勢來看,即使換一個人做這個宰相,也比楊國忠好不了多少。

最終這個從未參與政治決策的貴妃,還是被遷怒,魂斷馬嵬坡。

恨不知所終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楊貴妃的恨應該指向哪裡呢?

愛之深則恨之切。李隆基作為君王,早些時候,給了她無限的寵愛和無上的榮光,將她捧入雲端。而在馬嵬坡時,卻沒能保住她。讓她落得香消玉殞的結局。

實際上,作為一個女子,她對李隆基的寵愛並無把控之能。身在後宮,帝王的寵愛與否是判斷,一個女子能否在後宮中好好活下去的唯一標準。

她邀寵還來不及,又為什麼要拒絕君王的寵愛呢?這沒有理由。

但作為君王,李隆基卻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表現。他大可不必將自己的柔情蜜意表現得那麼明顯,使楊貴妃成為眾矢之的。

或許他也沒有想到,結局竟會如此淒涼。

再者,即使君王是為美色所迷惑,最終做決策的人還是君王本人。若非他年紀大了,處事力不從心,又怎會放任安祿山做大?

白居易《長恨歌》為什麼如此感人?緣起自身經歷,所以悲憫

可是最終,這君王和一眾臣子商量之後所下的錯誤決斷卻要由一個從未參與政治的女子去給他們終結,為他們背下這個亡國的黑鍋,實在令人唏噓。

明明是一眾臣子和君王無能,他們卻將黑鍋推向一個女子,可見當時女子之地位。

即使是楊貴妃,也沒能逃脫紅顏薄命的結局。而君王也許也想借妖姬禍國的名頭來掩蓋自己的江郎才盡。

這樣想來,即使不是楊貴妃也會有李貴妃張貴妃站出來頂這個罪名。

相思

想來白居易,也很同情這個無辜死去的美麗女子。因此他在長恨歌中為楊貴妃設了一個美好的結局。

他寫道:“不見玉顏空死處”,是希望楊貴妃有生還之機。又寫了李隆基對她無盡的思念,是想說明即使她離開了人間,還有人在惦念著她。

最後筆鋒一轉寫到蓬萊的太真仙子“雪膚花貌參差是”,也表現了他希望楊貴妃尋得好歸宿的願望。

等到“安史之亂”平叛過後,唐玄宗歸來。宮中的景物引發了他對過往種種的懷念。雕欄玉砌猶在,只是朱顏改。他也只剩懷念了。

白居易《長恨歌》為什麼如此感人?緣起自身經歷,所以悲憫

其實白居易寫出《長恨歌》這個千古名篇,或許也和他自身的經歷有著莫大的關係。有一個自小與他青梅竹馬的鄰家小女孩叫湘靈。

他給湘靈寫過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娉婷十五勝天仙”,可見他對這個鄰家妹妹的喜愛。

可是他多次提出想與這個女孩在一起,卻始終遭到家人的堅決反對。最終無計可施,他只能看著湘靈嫁為他人婦。

而從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當中,他找到了自己情感經歷的影子,他恨唐玄宗不能護住楊貴妃,而使楊貴妃香消玉殞,也是在恨自己,沒能留住湘靈,最終無計可施,只能就此錯過。

這分別成了他一生的遺憾,他將此情寄託於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中,將他們的分離寫成了千古遺憾。

因為緣起自己經歷,所以悲憫!

最終,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表現了他心中深深的遺憾之情。

其實,縱觀楊貴妃的經歷,後宮的高牆大院,一小方天地就禁錮了她的一生。

她是富貴花,更是籠中鳥。以當時的情景,她如果不得寵,會默默地死在深深庭院之中;而她如果得寵,就如我們所見的那般,死在馬嵬坡下。

她縱然美貌無雙,卻無法閱遍山川河海,無法看到京城以外其他地方的天地、風光和風土人情。她的命運始終掌握在別人手中,自己無力抉擇。

至如今,往事成風,空餘長嘆。我們只能祈禱世間真有輪迴一說,使楊貴妃也能轉世,來看看如今的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