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有一座清朝的齋宮,為何宮外石亭中,立著唐朝衣冠的銅人

在清朝的紫禁城中,曾坐落著一座著名的齋宮,可奇怪的是,在齋宮外的石亭之內,居然還立著一尊身穿唐朝衣冠的銅人。至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紫禁城中有一座清朝的齋宮,為何宮外石亭中,立著唐朝衣冠的銅人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紫禁城也稱“故宮”,是明清兩朝君王居住與行政的寢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總佔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其內共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值得一提的是,在紫禁城之中,除三大殿之外還有一座特殊的齋宮,據說它是清朝雍正皇帝用於祈禱的地方。據史料記載稱,紫禁城齋宮位於天壇西壇門內,佔地約40000多平方米,其外側擁有雙重圍牆,內牆四周有廊167間,它們是齋宮衛士們的避風雨處,是京城著名建築之一。

紫禁城中有一座清朝的齋宮,為何宮外石亭中,立著唐朝衣冠的銅人

在齋宮的頂部,大面積覆蓋著綠色琉璃瓦,其簷下斗拱都是由琉璃燒製而成,具有極強的防火作用。一般來說,祭天大典都是冬至日的拂曉正式開始,此後皇帝從齋宮坐車來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內更換祭服,脫去鞋子,如此才能登壇行禮。

紫禁城中有一座清朝的齋宮,為何宮外石亭中,立著唐朝衣冠的銅人

談到這裡,可能會有讀者感到疑惑,為何清代朝廷會在紫禁城之內設立一座專門用於祭祀的齋宮呢?其實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因為它的建立與雍正皇帝繼承大統相關。眾所周知,雍正皇帝的皇位來路不正,其帝位的合法性一直遭受質疑。在康熙王朝末期,朝廷之內出現了“九龍奪嫡”的亂象,諸多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明爭暗鬥,其中尤以“八爺黨”與“四爺黨”實力最強。然而奇怪的是,本來處處被“八爺黨”壓制的“四爺”胤禛,居然脫穎而出,接替康熙皇帝繼續統治大清。

紫禁城中有一座清朝的齋宮,為何宮外石亭中,立著唐朝衣冠的銅人

雍正皇帝雖然奪得皇位,可私下裡仍然有人不服,他們一次次的策劃暗殺行動,旨在改天換日,重新奪回大寶。正是因為如此,朝廷生怕雍正皇帝在天壇齋宮獨住三晝夜時遇到危險,故此便尋找契機在紫禁城之內設立齋宮,讓雍正皇帝足不出戶的能夠進行齋戒活動。畢竟祭天並非國家大典,不能擅自廢除典制而不祭,而額外設立齋宮卻合乎禮法。事實上,自從紫禁城齋宮建成之後,雍正皇帝在祭天前一日的子時才會來到天壇齋宮“致外齋”,所以皇帝在天壇內的齋宮只停留四五個小時。

紫禁城中有一座清朝的齋宮,為何宮外石亭中,立著唐朝衣冠的銅人

在雍正皇帝來到齋宮齋戒祭祀時,朝廷大臣們為了能夠讓皇帝安心齋戒,會特意在皇帝進入齋戒宮沐浴時為其戴上齋戒牌,一則是想借齋戒牌的祥瑞護身,二能表達自己虔誠的內心。在齋戒期間,雍正皇帝需要進行虔誠的齋戒,既不能飲酒又要忌辛辣,同時更不能與嬪妃們同房,凡是身心享樂之事都不可進行。更有趣的是,在每次的齋戒前期,太常寺官員都會進齋戒牌,還有齋戒銅齋戒銅人立在門口的齋戒亭子中,齋戒牌的作用是書寫齋戒的日期,而齋戒銅人卻另有妙用。

紫禁城中有一座清朝的齋宮,為何宮外石亭中,立著唐朝衣冠的銅人

按照清代時的規矩而言,紫禁城齋宮門口的齋戒銅人都應該是身穿清朝官服的外貌,可奇怪的是,其銅人的外形衣冠卻絕非是清朝服飾,相反是正宗的唐朝穿戴風格。原來,齋宮門口銅人的原型居然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徵。魏徵是唐太宗時期的官員,此人秉性耿直且不懼權貴,每當李世民犯錯之時,他都會秉忠直諫,不給皇帝留半分面子,故此唐太宗也感慨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清代皇帝之所以會以唐代魏徵為原型造就齋戒銅人,恐怕也是希望朝廷之內多出現一些如魏徵般的諍臣,輔佐君王成就千秋霸業。

紫禁城中有一座清朝的齋宮,為何宮外石亭中,立著唐朝衣冠的銅人

談到這裡,我們也不得不感嘆,其實歷史往往極為諷刺。在清朝立國之時,朝廷曾大力推行“留髮不留頭”的政策,可是他們齋戒的時候,卻要用魏徵來撐門面,如此想來,還是頗具諷刺意味的。

參考資料:《紫禁城秘史》黃建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