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聯合考古隊探索青銅冶煉遺址奧秘結下“深厚情誼”

中老聯合考古隊探索青銅冶煉遺址奧秘結下“深厚情誼”

圖為中老考古工作者合影蔣志龍供圖

中新網昆明11月11日電 題:中老聯合考古隊探索青銅冶煉遺址奧秘 結下“深厚情誼”

作者 陳靜

排雷、排爆,躲避野生大象、嚴防致命蚊蟲……這些險象環生的情景,都是中老聯合考古隊曾經直面的問題。在寮國沙灣拿吉省Sepon礦區青銅冶煉遺址群,他們甚至在現場挖出了炸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志龍稱,“正是因為共同經歷了這些,我們和寮國同行結下了‘革命友誼’。”

2014年、2015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寮國國家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並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對寮國沙灣拿吉省sepon礦區及其附近村寨進行短期考察和試掘。2018年12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與寮國國家遺產局考古處合作,在Sepon礦區選點發掘,並出土了包括青銅斧、銅錠和大量的陶坩堝等器物。

中老聯合考古隊探索青銅冶煉遺址奧秘結下“深厚情誼”

圖為現場發掘的遺物 蔣志龍供圖

“長期以來,Sepon的考古發現不被外界所知,其在古代青銅文明史上的重要價值被掩埋。”蔣志龍介紹,Sepon礦區遺址是一個集銅礦開採、冶煉和鑄造為一體的礦冶遺址群。在東南亞的三個古代礦產中心中(兩個在泰國),Sepon是規模最大,開採時間最長的一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當地採集的各類文物達6000餘件。

有意思的是,在Sepon礦區遺址出土的銅鼓、銅釜、銅戈等在形制上與雲南“古滇國”的青銅器相同或者相似,這讓中老雙方研究人員都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然而,由於寮國缺乏專業考古人才,經濟發展相對滯後,Sepon礦區遺址並未得到充分的發掘和保護。

為此,寮國與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合作,成立聯合考古隊。雙方共同參與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研究成果共享,發掘出土的文物則全部留歸寮國。這樣的合作模式得到老方肯定,蔣志龍坦言,“目前,寮國資訊、文化和旅遊部僅允許中國在此開展田野考古工作。”

中老聯合考古隊探索青銅冶煉遺址奧秘結下“深厚情誼”

圖為工作人員在現場排雷 蔣志龍供圖

2019年11月至12月,中老雙方繼續對Sepon礦區的Thengkham East遺址進行發掘。回想起當時的情形,蔣志龍依舊感到激動,也有點後怕。Sepon礦區屬於雷區,要先對現場進行排雷、排爆,才能進行發掘工作。有一次,雖然事先已經進行了排查,還是在發掘時挖出一枚炸彈,幸運的是炸彈沒有爆炸。此外,由於地處野外密林,考古隊在調查時還要躲避野生亞洲象、嚴防致命蚊蟲,堪稱驚險。

中老聯合考古隊探索青銅冶煉遺址奧秘結下“深厚情誼”

圖為考古隊發現的炸彈 蔣志龍供圖

經過近1個月的艱苦工作,共發掘出土各類遺物600件,首次出土了有明確層位關係的出土物,為考古學家建立遺址的年代框架、瞭解其文化內涵以及其人類行為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也使寮國同行瞭解了尋找遺址和發掘遺址的重要性,而不是隻滿足於採集,不管其他。

中方的實幹和精神面貌給老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殷切希望中方繼續幫助他們併為他們培養更多專門人才。為此,作為中方合作單位之一的四川大學,為寮國年輕一代考古工作者設立獎學金,使其可到四川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目前,已有數名年輕人學成歸國,繼續在當地開展考古工作。

“雲南和寮國山水相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交往起來本就比較親近。”蔣志龍說,加之經過長時間的合作,共同經歷了野外考古的艱辛,雙方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年輕人更是打成一片,像兄弟姐妹一樣。

目前,中老雙方共同署名的學術報告初稿已經完成,修訂後將在相關學術期刊釋出,初步揭示Sepon礦區遺址出土的文物特徵及其價值。下一步,中老雙方將繼續對Sepon礦區的遺址以及感興趣的專案開展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