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明確西安“太平遺址”進入夏代紀年範圍

西安“太平遺址”考古研究取得新進展!近日,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文物局首次披露太平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據考古勘探和發掘判斷,太平遺址是一大型的客省莊二期文化聚落遺址,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太平遺址位於西鹹新區灃東新城斗門街道太平村東側,是在斗門水庫專案建設過程中新發現的古遺址。2021年3月,在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指導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組成太平遺址聯合考古隊入駐太平遺址考古營地,正式對太平遺址開展科學、系統的考古發掘與研究。

截至目前,遺址區已完成考古勘探面積40餘萬平方米,發掘面積2600平方米,清理灰坑164座,其中91座為隋唐時期,73座屬客省莊二期文化。清理灰溝7條,其中5條為隋唐時期,2條為客省莊二期文化時期。清理水井4座為隋唐時期。清理2座房址,1座為隋唐時期,1座屬客省莊二期文化。清理墓葬4座皆為客省莊二期文化時期。

“目前已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動物骨骼,還發現有玉器和玉料等,這些種類豐富、年代特徵鮮明的出土器物為準確瞭解太平遺址的年代提供了科學依據。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環壕及玉器、卜骨、葉形陶牌飾等文物的存在,表明太平遺址具備了高等級的中心聚落遺址的應有要素,是瞭解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中心區域的一處重要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太平遺址考古隊隊長王小慶說,尤其是一件陶鈴,僅在被認為是堯都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和夏代早期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發現過,因此基本可以確認太平遺址為一處大型客省莊二期文化環壕中心聚落,距今約4150-3700年,進入夏代紀年範圍。

據初步考古勘探和發掘判斷,太平遺址的文化內涵已經出現了以禮制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徵,其與周邊同時期文化的密切聯絡表明太平遺址已經具備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輻輳之地,奠定了關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礎。據陝西省文物局介紹,隨著考古工作深入開展,太平遺址將進一步推進關中盆地龍山-二里頭時期社會轉型期的考古學研究,為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內涵、樹立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

考古明確西安“太平遺址”進入夏代紀年範圍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龐樂 軒轅楊子

相關連結:

客省莊二期文化,是1955年在陝西省長安縣客省莊(又稱“開瑞莊”)發現而得名。客省莊遺址位於灃河西岸,有三個時期的堆積,即第一期為仰韶文化;第二期為客省莊二期文化(也有人稱陝西龍山文化);第三期為西周文化。——《也談客省莊二期文化的性質及其年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04期,高煦、吳寧)

客省莊二期文化是五十年代對客省莊遺址進行發掘後命名的,在此以前和在此以後,有一部分學者把它叫做陝西龍山文化。此外,還有一些學者稱之為客省莊文化。早在四十年代初期,前西北史地考察團即已在灃鎬村一帶採集到客省莊二期文化的陶器。五十年代初,一些考古學者又在灃河流域的調查中,發現包含有這種文化遺存的多處遺址。——《試論客省莊二期文化》(《考古學報》,1994年第04期,梁興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