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長生藥是怎麼害死唐太宗的?

中國歷史上,要說到明君的代表,大概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他輔佐父親唐高祖李淵打江山,在唐開國的過程中立下赫赫功勞;登基後推行一系列合理政治措施,與民休息,恢復隋唐易代過程中的戰爭創傷,開啟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是歷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均獲認可的帝王。那麼,你知不知道,唐太宗是怎麼死的呢?

如果他多活十年,當時作為他後宮嬪妃的武媚娘或許就沒有機會成為一代女帝;他去世前醞釀的一些政策如果落實推行,也許唐朝的疆域和政治格局都會有所不同……當然,歷史無法假設,而且唐太宗之死也並未給他的子孫敲響警鐘,唐朝另外至少有五位皇帝也因類似的原因去世,這個原因,就是丹藥。

雖然我們無法穿越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親眼看到他們吃的是什麼藥,親口問一問他們為何要前仆後繼地服丹,但細細梳理歷史記載,也可以揣摩一二。

印度的長生藥是怎麼害死唐太宗的?

唐太宗之死亡與印度長生藥密切相關。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借尼泊爾及吐蕃兵征服北天竺之後,帶回天竺方士那羅邇娑婆寐,此人自稱200歲,會煉長生不老藥,太宗服藥,但卻無效。“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以歸,自言有長生之術。太宗頗信之,深加禮敬,使合長生藥。發使四方求奇藥異石,又發使詣婆羅門諸國採藥。其言率皆迂誕無實,苟欲以延歲月,藥竟不就,乃放還。”(《資治通鑑》卷二〇〇)不久唐太宗駕崩,極可能是服藥中毒的結果。朝廷欲將此術士治罪,但是又怕引發連鎖反應,“大漸之際,名醫不知所為,議者歸罪娑婆寐,將加顯戮,恐取笑戎狄而止”(《資治通鑑》卷二〇一)。高宗時此神棍竟又來,再次提出為皇帝煉藥,李勣嘲笑曰:“此婆羅門今茲再來,容發衰白,已改於前,何能長生?”(《資治通鑑》卷二〇〇)神棍不久死去。

眾所周知,魏晉隋唐時期,服用丹藥的風氣十分盛行。可以肯定,在天竺術士來到長安之前,唐太宗就已經在服用本土丹藥。當時宰相高士廉薨,唐太宗欲前往弔喪,房玄齡頓首諫曰:“陛下久御藥石,不可臨喪。”(《冊府元龜》卷一七二)服丹藥之後不可弔喪,這是當時的風俗習慣,例如《明皇雜錄》《宋高僧傳》記載玄宗時期兵部侍郎張均、房琯、韋陟都是高僧義福之徒,義福將死,想與大家訣別,而張均因餌金丹,不肯“臨喪”。高士廉去世是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此時已經“久御藥石”,而王玄策獻天竺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的時間是貞觀二十二年,可見唐太宗服丹藥並不是始於該婆羅門僧,而是在此之前早有服用,可能是對效果不滿意,才轉而求助於域外方術。

在此之前,唐太宗曾經接觸過天竺醫藥,並且藥到病除。《太平廣記》卷二二一引《定命錄》:“屬太宗氣疾發動,良醫名藥,進服皆不效,坐臥寢食不安。有召三衛已上,朝士已下,皆令進方。裴隨例進一方,乳煎蓽撥而服,其疾便愈。”而《證類本草》卷九記載同一件事時病名更加具體:“按《唐太宗實錄》雲:貞觀中,上以氣痢久未痊,服它名醫藥不應,因詔訪求其方。有衛士進乳煎蓽茇法,御用有效。”乳煎即以牛乳熬煮。蓽茇,即蓽撥,胡椒科植物,產於熱帶、亞熱帶,味辛辣,用於治療腹冷痛、嘔吐、洩瀉、心絞痛等。這種藥物來自熱帶,又用牛乳這種漢人少用藥物,高度懷疑藥方來自印度。

唐太宗服用此藥的時間應該是在貞觀十七年之前,因為按《獨異志》等記載此事與魏徵有關,當時唐太宗欲以官職獎賞獻藥方的衛士張寶藏,而魏徵表示反對。魏徵去世於貞觀十七年。也就是說,在王玄策獻那羅邇娑婆寐之前,唐太宗已經服用過天竺藥物,由此根治了長年痼疾,這可能讓他對天竺醫藥產生了良好印象。

印度的長生藥是怎麼害死唐太宗的?

那麼這位天竺術士究竟給唐太宗提供了什麼藥物?

先要說明的是,印度自古就有自己的長生藥,與中原迥異,稱為Soma。李約瑟等人認為古代印度的長生藥Soma和波斯的長生藥Haoma促使中國產生了長生藥的觀念(《李約瑟視野中的印度科學》),饒宗頤《塞種與Soma不死藥的來源探索》討論了西王母崇拜與西域的Soma長生藥的關係。對於這些觀點我本人持保留態度。因為追求長生不死是古人本能,而中國本土的不死藥和長生成仙觀念更多的是與海洋有關,而不是西域絲綢之路。

陳明《殊方異藥出土文書與西域醫學》一書討論了天竺術士帶給唐太宗的藥物。陳明認為,唐太宗服用天竺藥物是為了治療徵高麗時候的箭傷。當時安市城下,守軍的箭射中了唐太宗的眼睛。但這一點亦可存疑,因為唐代史料沒有這樣的記載,甚至同時期的新羅、高麗史料也沒有這樣的記載,是18世紀之後朝鮮李朝《三淵集》等文獻才開始編出這樣的故事,可信度極低,應該是朝鮮人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段子。唐太宗服用丹藥的原因就是想長生不死,這是很多君王人生最後階段共同的行為。當時的太宗已年近五十,這在古代來說已經是老年,所以有這樣的思想也不奇怪。

陳明指出,長生藥是古代印度生命吠陀的組成部分,和中國的丹藥一樣,也有多種搭配組合,常使用的有訶黎勒、餘甘子、長鬍椒、打託果、牛乳、酥、五靈脂、酸藤子等,在西域出土的梵文寫本《鮑威爾寫本》中記載的長生藥則有穿心草、假馬齒莧、甘草、積雪草等。《醫理精華》《耆婆書》裡的長生藥也是大同小異。陳明指出,11世紀以前的印度長生藥,極少有礦物質和金屬藥物,主要是草木藥。這個是重點,因為中原的丹藥引發中毒主要是由於礜石、丹砂等物。而印度的長生藥總的來說是沒有什麼強烈毒性成分的。

但有意思的是,那羅邇娑婆寐給唐太宗造長生藥的時候,卻與中原術士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舊唐書·西戎傳》:“造延年之藥。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主之,發使天下,採諸奇藥異石,不可稱數。”天竺長生藥的主要組成部分仰賴當時的絲路貿易,不是特別難得之物,尤其是7世紀的天竺長生藥並不使用石藥,但娑婆寐卻“採諸奇藥異石”。其藥方具體成分已經不可考,但是這些跡象表明,他極可能入鄉隨俗,遷就中原人的觀念,在天竺長生方里加入了礦物質藥物。中國自古的互滲律思維帶來對金石類藥物的崇拜,認為金石不朽,故服用之後可以身體不朽,《周易參同契》捲上:“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伏食之,壽命得長久。”所以他極可能是雜糅天竺、中國的長生藥,搞出了一個新配方。但是和其他很多丹藥一樣,不僅無效,而且有毒。唐太宗之死或許不能完全歸罪於他,因為在他來之前,唐太宗已經開始服用丹藥,而且是“久服”,但量變導致質變,天竺術士的藥物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當時很多朝臣惋惜太宗之死,欲將那羅邇娑婆寐明正典刑,大約反映出他所起到的惡劣作用。

儘管太宗的悲劇在前,他的子孫們卻似乎並未引以為戒。服丹藥幾乎可說是唐朝皇帝的家族傳統,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可謂“矢志不渝,前仆後繼”,明文記載直接或者間接死於丹藥的多達六人,除太宗外還有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佔唐代皇帝總數四分之一。其中有直接被毒死的,如太宗;亦有服丹藥後導致精神怪異引發謀殺的,例如憲宗、敬宗。而為他們提供丹藥的術士,有的是真正相信自己的法術,有的則是不折不扣的騙子。

唐朝皇帝一代代受丹藥之害,但“合理化推諉”這種心理機制也一次次發揮作用,丹藥害人,並不能使皇帝們得出結論“丹藥害人”,而是認為服食方式不對,配方不對,禁忌不全……總之,不可能從整體上反對丹藥。《資治通鑑》卷二四八:“上(唐武宗)自秋冬以來,覺有疾,而道士以為換骨。上秘其事,外人但怪上希復遊獵,宰相奏事者亦不敢久留。詔罷來年正旦朝會。”武宗迷信丹藥而病重,但術士以“換骨”為理由繼續迷惑武宗。唐武宗的情況御醫和諸臣都無法掌握,最終不治。成語脫胎換骨本是道教詞彙,指服丹藥後胎、骨均煥然一新,然後成仙(或長生)。《雲笈七籤·陰陽六甲煉形質法》:“雖功成道著,先未知道之時,積罪殃結,毀破肌膚,損傷骨脈。成就之後得蟬蛻,留皮換骨,隱跡巖穴,養骨髓,滋皮肉,千日方朝五嶽受事,與前等同功也。”而且古人認為脫胎換骨的過程與胎兒的孕育一樣需要時間,《雲笈七籤·大還丹契秘圖》:“人以十月成身,丹以十月脫胎,人道相通,超凡入聖,豈不了然乎!”同書另一處提及服丹要滿千日,才可換骨。這也就是為何很多人服用丹藥明明已感不適卻還要堅持的原因,他們認為脫胎換骨和蟬蛻一樣,是個緩慢而且痛苦的過程,需要忍耐。術士之所以可以騙錢,就是因為有這個“視窗期”,而唐武宗身邊的術士同樣利用了這一點。一旦武宗死亡,估計他們又可以“尸解”為藉口,最終開溜。皇帝就這樣甘心接受愚弄。

——摘自《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中華書局出版

作者:於賡哲

編輯:蔣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