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慶《統編教材作文編排序列與教學建議》講座

告別了難忘的2020年,迎來了牛氣沖天的2021年。元月2日晚,課改中國行公益宣講第31期,也迎來了一位大咖——張祖慶老師。他給我們帶來的講座是《統編教材作文編排序列與教學建議》。

張老師的講座重點是“單元習作教學序列與建議”,講座分四個方面進行。

一、通讀教材,把握序列

小學生寫作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按二分法分為虛構性寫作和非虛構寫作。虛構性寫作也就是想象作文,共11次,讓學生從簡單的想象到複雜的想象。老師要認真分析自己所教教材習作的要求,定位準確,要與全冊習作一脈相承。非虛構寫作包括包括寫人、記事、狀物、寫景、應用文、交際性習作等方面,我們要對其序列進行整理。張老師指出了“應用文教學”的重要性,指出如何讓應用文不是僅僅學完一遍就結束了,而是在學習、生活中不斷使用。他以“城鄉異地通訊寫作”為案例,進行了詳細講解。A。尋找結對班級B。確定通訊規則C。持續跟進通訊D。筆友見面活動。異地通訊寫作選單,有老師規定的素材,還有自選內容。規定的素材有: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我;我們班的那些明星人物;老師眾生相;一本非讀不可的書;歡迎到我家鄉來。“筆友見面”好處多多,可以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豐富寫作素材、增進雙方友誼、緩解考試壓力和溝通親子情感。接著進行“創意應用文寫作”,訓練的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應用文,有:給家長的一封信;活動方案;邀請涵;會議通知;會議記錄;活動須知;協議書;演講稿;互留贈言;通訊報道;建議書……在小學六年級畢業時製作畢業紀念冊,回憶那些人,那些事,製作成長紀錄片,是多麼美好的事情。應用文寫作,在真實的交際語境中產生,有明確的讀者物件,有鮮明的文體特點。作文,是曾經精彩活著的證明。兒童寫作,為童年存檔。

二、聚集目標,前後聯絡

張老師以“觀察作文”為例,對全冊教材的序列進行了整理,讓我們關注每冊教材提出的不同要求,各年級之間的螺旋上升,注意前勾後連,系統地進行寫作。

三、創設語境,激發動機

以“我有一個想法”為例,張老師感覺對三年級學生有難度,就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播放一段學生放學路上與汽車擁堵的影片,讓學生談想法。讓學生從“看到什麼現象”“我有什麼想法”兩方面完整地說清楚,讓人明白。再拓展到學校、班級、家庭等,讓學生談談自己看到了什麼,想說什麼。這樣透過創設不同的語境,激發學生想要表達的動機。

四、建構支架,精準訓練

張老師提出對寫作進行創意開發,比如寫觀察日記,老師提供建構支架:調查作文、做記錄、查閱資料、寫文章等。經常使用的寫作支架有範文支架、微課支架、問題支架、導圖支架。四年級上冊習作《我與 過一天》,像這種“穿越故事”,張老師也進行了創意開發,做到12字“有中生有,有去有回,真真假真”。給學生列舉一些名著中是怎樣實現穿越的,要找到穿越通道。還要注意人物特點,故事場景要“真”,要保持原來特點。大膽想象,大膽創造,把假想故事編得“以假亂真”。穿越故事除了穿越到虛擬世界外,還可以穿越到我們真實的世界,也可以都穿越到完全陌生的世界。最後又以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我的心兒怦怦跳》為例,教師提供微課支架幫助學生明白怎樣把感受寫清楚。

張祖慶老師的講座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習作教學不是單篇的教學,而是一個梯度有序列的教學。我們必須對全冊教材進行梳理,理清各冊的習作要求、不同文體的習作要求、同一個主題的習作要求,只有對作文編排的序列有了清晰的把握,心中才有目標和方向。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各冊習作之間的前勾後連,訓練的重點和能力的提升點。在對教材深入挖掘的同時,可以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找準切入點,讓寫作與生活密切聯絡起來。寫作本來源於生活,而寫作的最終目的也是為生活服務的。正如張祖慶老師所說“作文是曾經精彩活著的證明”。我想奔著這樣的目的,學生一定不再懼怕寫作,而會樂於寫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