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將士忠肝義膽,血戰數十年從來不退,城破殉國都是百發老兵

作者:夜觀星象

安史之亂過後,大唐王朝國力日衰,再無能力向西域地區派出一兵一卒。此後吐蕃政權又乘著大唐王朝的虛弱一舉攻佔了河西、隴右之地,唐王朝與西域唐軍首次斷絕訊息。雖然當時的西域募兵之中有不少將士是攜妻兒一同遠赴西域的,但還是有很多將士的父母、妻兒、親友都在中原。在那個“家書抵萬金”的年代,斷絕朝堂文書以及家中往來書信對戍守邊疆的將士而言無疑打擊巨大,但是從中原地區傳來的隻言片語之中他們還是獲悉風雨飄搖的大唐王朝如今也一直在堅持,並沒有轟然倒塌。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安西大都護郭昕將軍的使者千辛萬苦之後總算抵達長安,告知大唐皇帝唐德宗西域境內尚有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在與吐蕃軍隊血戰,15年來一直在守衛西域塞外。然而此時孱弱的大唐王朝已經無力支援西域了,但是在廟堂之上唐德宗毫不吝嗇的稱讚這些西域將士,並且下詔授予郭昕將軍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封武威郡王;並且所有安西四鎮將士均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

大唐將士忠肝義膽,血戰數十年從來不退,城破殉國都是百發老兵

圖片:大唐漠北的白髮戍邊老兵。

雖然朝廷無一兵一糧到達西域,但唐德宗的這一紙詔書價值何止千金,畢竟安西、北庭各都護府尚有屯田以及商道上的稅收可以自保,對於這些15年來恪盡職守、血戰西域的將士而言,“破格提拔七級”不僅是朝廷巨大的肯定,更是十分優厚的經濟上獎賞。

唐德宗的這封詔書給西域孤軍奮戰的將士們打了一針強心劑,此後西域與朝廷之間的聯絡一直維持到貞元五年(789年)。不過此時西域守軍已經得知大唐王朝安史之亂後的近況,中原地區甚至已是餓殍千里。對於此時的西域唐軍將士而言,回到大唐故土已然無望。但只要能有朝廷的一紙詔書,西域都護府軍政一體的運營模式完全可以依照朝廷詔書上的賞賜給各級戍邊將士們各種經濟獎勵。並且,在四周盡是強敵的情況下想擁兵自重、自立為王就是作死,拿著大唐皇帝的詔書無疑更加好用,更名正言順。

大唐將士忠肝義膽,血戰數十年從來不退,城破殉國都是百發老兵

圖片:大唐時期的西域唐軍。

雖然屯田以及西域商道稅收可以確保西域駐軍的生活物資保障,但此時兵源又如何解決呢?事實上,一方面大批“長征健兒”西域募兵此前是帶著家屬妻兒一起來的,可以直接招募自己的子弟在西域從軍;同時唐軍還有招募少數民族番兵番將的傳統,所以只要西域都護府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外加軍中那些安史之亂之前招募的“長征健兒”老兵,留守西域的唐軍戰鬥力依然強悍,甚至由於老兵數量眾多,西域唐軍因此變得更加能征善戰。

與此同時,我們從地圖上不難看出,西域雖然距離長安十分遙遠,但是距離吐蕃的核心地區也一樣十分遙遠,所以強大的吐蕃也一樣無法在西域地區大量用兵,這客觀上也造成了吐蕃政權在面對強悍的西域唐軍時無法一口吃下,最終的戰鬥變為綿延幾十年的拉鋸戰。

大唐將士忠肝義膽,血戰數十年從來不退,城破殉國都是百發老兵

圖片:吐蕃武士。

建中四年(783年),唐朝爆發了朱泚之亂,唐德宗倉皇逃出長安,隨即向吐蕃王朝求助,為換取吐蕃參戰,許諾將把西域大片領土割讓給吐蕃。那些堅守西域的唐軍如果聽到這個訊息估計要氣得吐血,可見搖搖欲墜的唐王朝此時把西域這些唐軍當成隨時可以捨棄的籌碼。對於唐德宗所謂割讓西域疆土,吐蕃名相尚結贊則心存疑慮。到了唐興元元年(784年),唐軍在吐蕃軍隊的幫助下,在武亭川之戰大敗朱泚叛軍,此時吐蕃要求唐朝交出西域諸地,但唐王朝毀約。

公元786年,氣急敗壞的吐蕃尚結贊“大舉寇涇、隴、邠、寧,掠人畜,芟禾稼,西鄙騷然”。此舉隨即造成幾年之後的貞元五年(789年)北庭都護府淪陷,這一次唐王朝與西域安西都護府的聯絡算是徹底中斷了。對於安西都護府而言,生存空間再一次被壓縮,失去了天山南北安西、北庭都護府互成犄角、相互支援的戰略局面。不過對於這次中斷聯絡,西域的唐軍一開始心裡或許並不是十分恐慌,甚至還有一點小期待,希望下一次再和大唐恢復聯絡之後可以再次“破格提拔七級”,甚至有些戍邊軍士還夢想著以後回到長安,過上“夏天穿綢,冬天穿貂,天天喝酒,頓頓吃肉”的好日子。

大唐將士忠肝義膽,血戰數十年從來不退,城破殉國都是百發老兵

圖片:壁畫中擁有大量番兵番將的西域唐軍。

那麼最終這些和長安失去聯絡的安西都護府唐軍為何到死不降呢?事實上,安西都護府的唐軍一直在西域地區堅持屯田固守、鑄造錢幣,在軍事上、經濟上、文化上一直都強於當地的少數民族,加上絲綢之路商道上的各項稅收,西域唐軍始終可以號令部分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所以遠沒到需要屈辱的投降認輸的地步。即便是唐王朝滅亡多年之後,西域的各個少數民族也眼中只知有唐,稱自己為唐家子,而突厥統治者也以做“唐家子汗”為榮。

大唐將士忠肝義膽,血戰數十年從來不退,城破殉國都是百發老兵

圖片:龜茲古城遺址。

大唐將士忠肝義膽,血戰數十年從來不退,城破殉國都是百發老兵

圖片:銀聯的廣告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說明西域唐軍是自己鑄造錢幣的。

孤軍奮戰的西域戍邊將士從安史之亂爆發的公元755年,一直堅持到公元808年。安西軍在西域堅守了53年,前後至少是兩代人。面對如此堅韌的唐軍,也就不難理解吐蕃軍隊破城之後會對“老翁留居足多刖”,虜走龜茲軍鎮中所有的年輕人,而軍鎮中的老翁則全部砍斷雙腳丟棄在原地,讓其活活的慘死在自己堅守了幾十年的西域軍鎮古城之中。

在那些吐蕃軍士們的眼中,這些萬里遠征、兵疲馬乏,卻一意泣血死守的大唐白髮老兵們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如此一味死守,實在是難以理解。所以最終破城之後也只有用這種砍斷雙腳丟在殘垣斷壁的孤城之中讓其等死的方式,方解這些殘忍的吐蕃軍士們的心頭之恨。

大唐將士忠肝義膽,血戰數十年從來不退,城破殉國都是百發老兵

圖片:《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中,西域的商隊向老唐軍致敬,送上水和乾糧。

對於那些一直守望長安的安西都護府將士而言,記憶中的長安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長安城裡的那些街欄瓦舍、文人騷客,甚至是街邊小吃都那樣讓人流連,盛世大唐的長安城是何等繁華、何等的榮耀、何等的氣象。對於長期以來飽受盛唐文華薰陶的各級將士而言,怎麼可以卑躬曲膝的向文化上極端落後的吐蕃軍士投降求生?

王昌齡那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絕唱,唐德宗的那份“破格提拔七級”的詔書,時刻告誡和鼓勵著這些戍邊的大唐將士。肩負著這樣的使命,那些安史之亂之前就招募的“長征健兒”,除了已經戰死的將士,剩下的都是白髮蒼蒼的垂垂老者,帶著自己的兒孫,一邊教他們念那些記憶裡甚至都有些恍惚的唐詩,一邊回憶著大唐長安的盛世景象。有大唐如此,有長安如此,那些在西域戍邊的唐軍又怎麼會叛唐投降?

大唐將士忠肝義膽,血戰數十年從來不退,城破殉國都是百發老兵

圖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盛世長安。

對於這些大唐西域白髮老兵而言,正所謂“我們若在,大唐便在;我們若在,長安便在。我們若在,這裡就是大唐;我們若在,此處便是長安。”(請看明天的第六集)

大唐將士忠肝義膽,血戰數十年從來不退,城破殉國都是百發老兵

圖片: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