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緒和史朝義,作為安史之亂兩首領親子,為何不約而同選擇弒父

公元755年,唐朝內部爆發了大型的叛亂之戰,史稱安史之亂。

這場大型的叛亂之戰,持續了八年之久,雖然最後以朝廷勝利結束,但是經歷了叛亂的唐朝也開始走向了衰弱。對抗朝廷的叛軍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前期打得唐朝節節敗退,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位叛軍首領先後被殺,而且都是被自己的兒子幹掉了。作為血肉至親,二人為何會有同樣的遭遇呢?

安慶緒和史朝義,作為安史之亂兩首領親子,為何不約而同選擇弒父

安祿山起兵之後,對外宣稱有二十萬大軍,隨後帶領著叛軍一路奔襲長安。雖然是叛軍,但是戰鬥力十分強悍,再加上朝廷沒有任何防備,一路上幾乎是暢通無阻,所到之處官員百姓紛紛投降,還有一些人選擇棄城逃跑。

長安城被攻破後,唐玄宗帶領群臣逃出都城,這樣的局勢任誰看來,唐朝都已無力迴天。

安慶緒和史朝義,作為安史之亂兩首領親子,為何不約而同選擇弒父

天寶十五年,拿下洛陽的安祿山選擇自立,改國號為燕,古時候的皇帝都避不開一個問題,那就是選擇繼承人。

古時候奉行嫡長子繼承製,長子安慶宗死後,二兒子安慶緒本應是皇位繼承人。在此之前安祿山對安慶緒十分偏愛。

但是後來安祿山娶了一位段夫人,這位夫人為安祿山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叫安慶恩。安祿山是胡人,胡人有特有的習俗,講究的是寵愛幼子,安慶恩出生之後,安慶緒的地位逐漸降低,安祿山也動了讓安慶緒接班的念頭。

安慶緒和史朝義,作為安史之亂兩首領親子,為何不約而同選擇弒父

一直被當成接班人來培養的安慶緒,面對這種情況自然是非常不滿的。

當上皇帝之後,安祿山因為過度肥胖脾氣越來越暴躁,經常打罵,處罰親信和手下,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在這樣的背景下,安祿山的手下嚴莊,為安慶緒出謀劃策,要他誅殺安祿山,助他登上皇位。

面對至高皇權的誘惑,和父親的逐漸疏遠,安慶緒下定決心要取代安祿山,在除掉安祿山之後,安慶緒對外宣稱安祿山病重,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太子,沒過多久便繼承了皇位。只不過安慶緒本人比較軟弱,登基之後朝中大權落在了嚴莊的手中,他本人則是成了被操控的傀儡。

安慶緒和史朝義,作為安史之亂兩首領親子,為何不約而同選擇弒父

史思明原本是安祿山手下的一員大將,安慶緒被唐軍圍困於鄴城時,史思明出手解了鄴城之圍,同時也除掉了安慶緒,自己成了叛軍的首領。

史思明和安祿山的性格相似,殘暴寡情,但是史思明比安祿山更加兇殘。他率領的部隊經常燒殺搶掠,毫無人性可言。除此之外愛猜忌,即便是自己的兒子也難得信任。

史思明的長子史朝義為人寬厚,恭謙謹慎,愛惜士兵,不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願意追隨他。正是因為這樣,史朝義經常遭到猜忌,再加上史思明原本就不喜歡他這個兒子,一心想要除掉他,立小兒子史朝清為太子。

安慶緒和史朝義,作為安史之亂兩首領親子,為何不約而同選擇弒父

史思明對長子的厭惡之情已經是溢於言表,《資治通鑑·史思明傳》中也曾對此有所記載,他還當著史朝義說“俟克陝州,終斬此賊。”,史思明的態度讓史朝義惶恐至極,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做些什麼,性命恐怕都難以保住。

不過即便是面對這種情況,他也沒有下定決心要和父親對抗,還是他的手下一再勸說,這才打算髮動叛亂。在追擊史思明之前,史朝義還曾告誡自己的部下,不要驚嚇到自己的父親。雖然最後史思明還是被絞殺了,但也是史朝義的手下害怕人心不齊私自做出的決定。

安慶緒和史朝義,作為安史之亂兩首領親子,為何不約而同選擇弒父

從本質上來講,安慶緒和史朝義雖然都殺掉了自己的父親,但是雙方面臨的情況是不同的,安慶緒更多地是希望謀求皇位,以確保自己能夠順利地登基。而史朝義更多地是出於無奈,如果他不去爭奪皇位,最終的結局就是丟掉性命。

再深入地去追究,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極其相似,都是因為他們在當上皇帝之後,沒有妥善地處理好繼承人的事情,這才引發了內部之間的叛亂。實際上這一問題在宋朝之前都是存在的,在唐朝更是盛行。

安慶緒和史朝義,作為安史之亂兩首領親子,為何不約而同選擇弒父

李世民能夠當上皇帝,靠的是玄武門之變除掉了自己的兩位兄弟,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在當上太子後一心想要奪取皇位,只不過沒有成功被廢除了。唐玄宗時期太子李瑛曾率領軍隊攻打皇宮兵敗被殺。在這個手足,父子因為皇位互相殘殺的時代,二人都落得這樣的結局,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