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何能攻入長安,他的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能管多少兵?

應對邊疆形勢而設幽州節度使(安祿山後來當的官)

唐初,太宗李世民厲兵秣馬,先後擊破東突厥、薛延陀,降服漠北諸部,又破西突厥,平高昌,由此聲威大振。但從高宗後期至開元初年,邊疆形勢逐漸發生變化,突厥、吐蕃崛起,令唐政府頭疼不已。東北方面,契丹、奚被稱為“兩蕃”,唐廷多次調發大兵與戰。為了加強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統治,自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到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王朝在邊境設立了十個節度使,邊境之兵增加到 60餘萬,逐漸形成了“外重內輕”的格局。

安祿山為何能攻入長安,他的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能管多少兵?

太宗李世民

其中幽州節度使控扼兩蕃,屏障東北,因契丹、奚在東北不斷給唐製造麻煩,唐政府必須集結重兵,囤積糧草,故幽州所轄軍隊為諸鎮之冠,清河糧倉號“天下北庫”,實力最為雄厚。幽州節度使始稱范陽節度使,廣德元年(公元 763年),改范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第一任為李懷仙。幽州節度使兼領盧龍節度使,轄地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和遼寧西部地區。

安祿山為何能攻入長安,他的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能管多少兵?

東北淺綠色的地方為幽州節度使轄區

節度使設立之初,其權力並非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於一身,與唐初的都督在許可權上其實並無大的差別,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曾說 “自唐興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 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功名顯著者往往入為宰相。”曾為幽州節度使後為宰相的張說即為“出將入相”的例子。但其後,節度使的許可權在不斷加大, 且一人兼領數鎮節度使的現象也開始出現,發跡於天寶年間的范陽(幽州)節度使 安祿山即是最好的寫照。

安祿山靠天真賣萌獲提拔

幽州節度使最有名的明星當屬安祿山。安祿山出身卑賤,其母為巫師,突厥 族人,不知其父,生下後取名“軋犖山”,突厥語就是“戰鬥”的意思。後其母嫁給突厥的一個下級軍官安延偃,於是冒姓安, 更名為安祿山。由於在邊境上屢建奇功, 再加上他有一套諛媚的本事,被唐玄宗視 為心腹。史載安祿山“腹垂過膝”,一次見玄宗,皇帝問你這大肚子裡有什麼這麼大啊,他答,沒什麼,只有一顆對您的忠心。 這話玄宗聽後非常舒服。這人看起來傻乎乎、特別忠厚的樣子,但“外若痴直,內實狡黠”。

安祿山為何能攻入長安,他的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能管多少兵?

電視劇裡的安祿山

他見到太子也不下拜,當左右提醒他這是皇太子應該下跪時,他明知故問“皇太子是什麼官職?”玄宗還真以為這人性情率直,天真無邪,毫無城府,是個大大的忠臣。當後來有人說安祿山要謀反時,玄宗根本不信,再後來,有言安祿山謀反者,都被玄宗綁起來送給安祿山處置。在玄宗的信任之下,742年,安祿山升任平盧節度使,744年,加范陽節度使,750年,兼領河北採訪使,753年,又加領河東節度使,佔全國節度使的近三分之一。當時十鎮兵力約49萬,中央直轄軍不過 10萬,安祿山所統領之三鎮軍隊已超 20萬,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安祿山為何能攻入長安,他的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能管多少兵?

安祿山

安祿山以一介胡人而拔擢為節度使,還有奸相李林甫的一份功勞。唐初,蕃將是不委以重任的,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當上宰相後,唯恐戰功卓著者“出將入相”,於己不利,於是便提拔蕃將為節度使,這些不識漢文的蕃將不能任相,所以哥舒翰、 高仙芝、史思明之流都紛紛被提拔為節度使,邊鎮勢力愈加膨脹。

安祿山造反後,既驚又惱的唐玄宗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做守禦準備。無奈時兮命兮,這位也算戰功卓著的名將率領的烏合之眾與之作戰中一敗塗地,處於焦躁之中的皇帝聽信監守太監的一面之詞,將他與另一位名將高仙芝一起處死。

安祿山為何能攻入長安,他的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能管多少兵?

被太監讒言害死的高仙芝

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756年,他佔領 洛陽後僭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本來就胖的安祿山稱帝后越來越肥,體重居然達三百三十多斤,且眼疾加重,連東西都看不見,其子安慶緒害怕自己的太子位不保,便聯合李豬兒誅殺了安祿山。但弒父後的安慶緒酗酒又無大志,被唐軍所圍後,便 以讓皇位為條件向史思明求援。 史思明與安祿山是“發小”,也是個善於見風使舵、奸詐狠毒之人,安祿山死後,鎮守范陽的史思明就率兵降唐,被封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時隔半年,復又反叛,與安慶緒遙相呼應。安慶緒被圍,他在率兵解圍後又殺掉安慶緒並統其眾,759年,在范陽稱大燕皇帝。這樣一個毫無恩信可言之人最終也沒落得好下場,被其子史朝義命人用繩子活活勒死。

安祿山為何能攻入長安,他的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能管多少兵?

安史之亂

兩位曾經的幽州節度使發動叛亂,殺人盈城,罪行累累,最終落得如此下場,也算咎由自取吧。安史叛軍“殺人如刈,焚廬若薙”,這場叛亂使唐由盛而衰,《資治 通鑑》載安史之亂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唐廷為平叛而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節度使,從 而形成藩鎮割據的問題。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李寶臣據成德、李懷仙據范陽(幽 州),皆領節度使之職,這三鎮即河北三鎮,亦稱河朔三鎮,事實上割據一方。此 割據狀態一直維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國。

安史之亂後的“河朔故事”

安史之亂前,節度使雖手握重兵,但只能算地方的軍區司令,並無行政權及財權。安史之亂爆發後,為適應戰爭形勢之需,節度使與掌管地方行政權的觀察使合併,而且又進一步攫取了獨立的財政權力,至此“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的藩鎮算是真正形成了。 安史之亂後,這種狀況不僅沒有改變,反而進一步固定化、制度化下來。

由安史舊部歸降者統領的河北三鎮, 是典型的割據型藩鎮,兵力最為強大,乃 諸藩鎮中最為跋扈者,不僅在政治、經濟、 軍事上保持相對獨立,還幾次同唐廷兵戎 相見,甚至使唐廷命懸一線。藩帥不由中央任命而由本鎮擁立的“諸鎮世襲,不輸朝廷貢賦,不受朝廷徵發”的“河朔故事” 屢見於史乘,而“河朔故事”的核心是節度使的世襲制。

安祿山為何能攻入長安,他的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能管多少兵?

河朔三鎮

安史之亂平定之初,田承嗣、李寶臣 等安史餘孽尚有與唐爭衡天下之志,而唐政府對河北藩鎮的特殊地位也不甘心,仍 未放棄收復河北的打算。幾次較量後,唐廷以對河北藩鎮節度使世襲權的承認,換取了河北藩鎮名義上的臣服。但這種平衡又是脆弱的,一旦一方力量增強,就會重歸於兵戎相見。

安史之亂後至唐亡,河北三鎮與唐廷關係雖屢有反覆,但皆維持了相對割據的局面。

節度使的末路

河北三鎮與唐中央之間的關係是基於雙方力量對比的博弈。而河北三鎮表面上一直也奉唐廷為正朔,三鎮把自己的割據行動限定在唐廷能夠容忍也不得不容忍的範圍之內。

這種割據狀態下幽州雖有如朱希彩、 張直方等苛虐之輩,但都因其暴虐被部下殺逐,事實上藩鎮也不乏以善治著稱的節度使,如張仲武、張允伸任幽州節度使時克勤克儉,重視民生,邊境安寧。唐末天下大亂,戰火殃及大半個中國,而河北獨善其身,是與之分不開的。

安祿山為何能攻入長安,他的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能管多少兵?

黃色地區為幽州

不過,長期的割據狀態使河朔三鎮產生了安於現狀、不求進取的心理,從而漸漸喪失了爭衡天下的野心。安史之亂後, 河北藩鎮一直被視為唐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最終充當唐王朝掘墓人的並非河北藩鎮,而是朱溫、李克用為首的宣武(治所汴州)、河東(治所太原)軍人集團。在朱溫滅唐之後,河北藩鎮相繼成為五代政權的附庸,最終也難逃滅亡的命運。

安祿山為何能攻入長安,他的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能管多少兵?

宋太祖趙匡胤

五代時期節度使權勢達到極點,皇帝的擁立與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五代的開國君主均為節度使。宋初承五代舊規,節度使領一州或數州,轄區內軍、政、財權均由節度使獨攬,實際上是個半獨立的小王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時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節度使石守信對禁軍的控制。並派遣文臣知軍州事,限制了節度使節制郡縣的權力 ;又以轉運使接管了節度使的財政權;將地方上強壯計程車兵編入禁軍。節度使只是徒有虛名而已,之後,節度使一般作為宰相卸任之後的榮譽職務,也用於武臣的加官。肆虐中國近兩百年的藩鎮勢力,至此才最終得以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