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竹編的文化意蘊初探

何嬌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 廣東 茂名 525000

摘要:竹子在信宜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信宜竹編2013年入選廣東 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宜竹編不僅在物質上給信宜人帶來富足的生活,而且形成了特有的 “以此為生”的竹編文化。

竹子在信宜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承擔著重要角 色,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據《信宜縣誌》記載,信宜 竹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信宜竹編於2013年入選為 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傳[1]。信宜竹編不僅影響 了信宜人民的物質生活,而且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信宜人的 勞動觀,信念,人格素養等精神層面,形成了“以此為 生”的竹編文化。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信宜竹 編的文化意蘊,對傳承和保護信宜竹編有重要意義。

一、竹子:信宜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 角色 信宜市地處粵西山區,全市境內約70%的山地適宜種 植竹子。竹子在信宜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佔據著重要 地位。 (一)竹子與 竹子,是影響世界的十大植物之一,是人靈 魂深處的精神圖騰,對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生 了巨大影響。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有2000-3000年文明記載 在竹簡上。在紙誕生之前,竹簡是人最主要的書寫材 料。相較於甲骨金石等材料,竹子富含纖維,材質輕且分 布廣泛,製成竹簡,相比之下,書寫成本較低。竹子可以 製作樂器。竹子中空的結構,是人民製造樂器的良材,如 尺八(尺八曾經是宮廷雅樂的主角)。竹子還是很多生活 用品的主要材料。 (二)竹子與信宜 信宜市祖輩流傳著種竹用竹的習慣,燒竹柴,食竹 筍,用竹筷,架竹橋,編竹筐,用竹籠等,生活中的籃、 桌、凳等用具無不取材於竹,連吸菸也用竹製水煙筒。筆 者曾聽父母輩說起,家家戶戶都有自家的竹子,要麼自己 親手栽種,自己種不活的,請人種,種一棵竹子,人工費 是2斤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實物支付方式)。近年來, 信宜市利用了竹林優勢,推廣的脫貧攻堅專案大多與竹子 有關。目前全市竹林種植面積達40多萬畝。 (三)竹子與信宜人 竹子寓意豐富,歷來是文人墨客筆下的主角。對信宜 人來說,竹子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竹子與竹子之間 更像命運共同體。森林裡,一棵樹就是一個生命,而竹林 裡,一片竹林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信宜人在竹子身上學 會了命運相連,更懂得團結。其次是竹子生長的特點。竹 子頭四年可能僅僅長了3釐米左右,而後生長迅速。竹子生 長最快的時候,一天最多可以長高2米。這就是竹子是草而 身高如樹的原因。信宜人耳濡目染,在竹子身上,他們懂 得了腳踏實地和積極進取。最後是竹子的韌性。隨著年齡 的增長,竹子會不斷最佳化體內維管束的強度以增強韌性, 中空的力學結構,竹節及其內部起支撐作用的橫樑,則賦 予它們極佳的抗彎能力和強度。竹子今天的至剛至柔,是 幾千年來風雨不斷磨礪的結果。信宜人在竹子身上,學會 了堅韌。

二、 信 宜 竹 編 廣 東 省 第 五 批 省 級 非 物 質 文化遺產 2013年11月,“信宜竹編”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瞭解信宜竹編,是傳承 和保護信宜竹編的基礎和前提[2]。 (一)信宜竹編款式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前,信宜竹編大多數是生活用品的編織,產品主要供本地人使用,從業者佔少數。20世紀80年代, 信宜人大多編織的是“篾絲笠”,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從業者佔大多數。篾絲笠呈橢圓狀,底小口寬,有6寸、 7寸、8寸、9寸、10寸等規格,都有模子,稱“笠模”。種 老品種一直沿襲到現在,材料都是來源於竹子。目前還有 少量人在編織。 2000年之後,信宜竹編款式開始變得多種多樣。新品 種五花八門,有了以“篾片”為主的新品種,就是簡單地 把篾絲變成了篾片,相對穩定,長期收購。篾片笠有圓形 的,也有橢圓形的,底小口寬。篾片笠相對篾絲笠,更簡 單,用時短。也需要“笠模”。本地的一般木工師傅都會 做“笠模”。 幾乎是同一時間,信宜竹編出現了用膠水把篾片粘起 來的笠,稱“膠水笠”。膠水笠品種繁多,款式多樣,基 本上每年每月都有新款式。都是來樣給生產者,根據樣板 批次生產。膠水笠的材料出現了竹片和木片的混合,色彩 有單一和多種色彩混合搭配,笠身插蔑方式也發生變化。 膠水笠相對比較複雜,但由於價格相對較高,現在一般人 都生產膠水笠。 (二)信宜竹編使用工具的發展 信宜竹編使用的工具,起初就只有一把蔑刀、一把 鋸、一把剪刀及一個錘子。刨竹青,鋸竹筒,開竹齒,小 竹片,甚至竹片最後裁成蔑絲都是一把蔑刀、一把鋸、一 把剪刀及一個錘子幹到底。儘管工具如此簡陋,竹笠編織 者都很努力,自家的竹子夠年份的,就砍來編織,不夠年 份的,直接到集市上買,大把大把採購竹子使用。 大量編織竹笠,家庭收入增加。藉助工具,提高編織 效率,成了大多數竹笠從業者的需求。市場上出現了滿 足此需求的新工具,如蔑絲機、篾片機、電鋸,開竹齒的 圓鐵刀,磨笠口的磨砂機等,甚至連最初的工具也有了改 良。新工具的使用和舊工具的改良,大大提高了竹編的編 織效率,尤其是大家庭,收入迅速增長。 隨著大量勞動力外流,家庭作坊編織的方式開始發生 變化,各家閒置勞動力不足,難以支撐繁複工序的竹編, 於是竹編企業發展起來,閒置的勞動力集中在竹編工廠工 作。以此對應的就是工廠裡的與竹編相關的機器也出現了 新變化。有些機器為了適應大工廠使用的特點,變得更加 先進,如篾片機等,有些為了適用發展需要,又出現了新 的工具,如除毛裝置等。 (三)信宜竹編合作方式的發展 家庭內的合作是信宜竹編最初的第一階段的合作方 式。從拿到竹子,開始刨竹青、鋸竹筒、開竹齒,從竹片 到蔑絲,從笠底到笠身,一直到笠口的處理,需要大量勞 動力,“一家之主”綜合考慮各個家庭成員的性別、年齡 和熟練程度等情況進行分工,具體某個或某幾個工序由具 體的某個家庭成員承擔,有分工有合作。家庭人口多的, 每個人平均承擔的工序就少,家庭人口少的,每個人平均 承擔的工序自然就多。每個家庭的竹編數量是所有家庭成 員分工合作的結果。所有工序緊密相連,只要任何一道工 序沒完成,其他的工作就會受到影響。家庭內部一定時間 內竹編數量通常是民主集中商量的結果,定下來就舉全家 之力去完成。 以某個家庭為主,多個家庭閒置勞動力合作是信宜 竹編第二階段的合作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外出求學 或務工的人越來越多,剩餘的勞動力依然大量存在,只 是相對比較分散。以一個家庭為主,多個家庭之間閒置勞 動力以領取某個工序或步驟的方式進行合作,為主的家 庭根據竹編的價格和成本,定下各個工序的勞動成本,大 多數把工作領回自家做,完成之後送回,繼續其他的工 序。為主的家庭提供材料,其他家庭的閒置勞動力只提供 勞動。竹編的興起,豐富了信宜人的生活[3]。三五成群打 麻將的現象極少。目前,信宜市從事竹編的農民多達25萬 人,從業農戶10多萬戶,戶均年收入4萬多元,實現了脫貧 致富。 生產企業大量出現是信宜竹編第三階段的合作方式。 信宜市目前已發展竹編企業1000多家,年產值達70多億 元。大量閒置勞動力進入竹編企業工作,竹編企業根據訂 單生產,根據各個勞動力的綜合因素進行分工,出現了多 個勞動者長期從事某一個工序的現象,由於長時間從事某 一個工序的勞動,熟練程度大大提高,加上大量的機器設 備投入使用,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信宜竹編產品全部出 口,出口額佔全國竹編出口的近三成,目前成為全國最大 的竹編基地。

三、信宜竹編以此為“生”的文化意蘊 挖掘信宜竹編的文化意蘊,對於傳承和保護信宜竹編 有重要意義。信宜人以此為“生”的實踐,形成了以此為 “生”的竹編文化[4]。 (一)以此為“生”的勞動觀 信宜竹編造就了信宜人以此為“生”的勞動觀。此處 “生”為“謀生”之意。大多數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在 於竹編,尤其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信宜地區大多數家庭 添置物品,小到一張紙,大到適齡孩童的學費,大家電等 用品開銷,基本上都來源於竹編。家長鼓勵小孩的話語通 常是“等我們積笠攢夠錢了,我們就買××”,包括想吃的、想玩的、想用的,似乎只要努力編織,時間長了,目 標總是能實現的。 勞動的積累,在勤。同一款式單個價格相對穩定,竹 編織得越多,家庭收入就越多。竹編家庭逐漸形成了“要 什麼,編織竹笠”“想幹啥,編織竹笠”的氛圍,竹編中 蘊含著美好生活,或者竹編中蘊含著實現美好生活的力 量。家庭與家庭之間相互進行比較,誰家編織得多,誰家 編織收入高,誰家添置了物品,誰家購買了美味佳餚,誰 家幹成了某件大事等等,都是得益於竹編。 (二)以此為“生”的家庭觀念 信宜竹編造就了信宜人以此為“生”的家庭觀念。 以此為“生”,“生”為生存之意。編織竹編,工序繁 復,家庭人口基數大的佔優勢,家庭人口基數小的不佔 優勢。竹編勞動者在長期編織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各個家 庭成員的重要性,家庭成員之間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從 而形成了信宜人重家庭、重合作、自覺主動承擔責任的 精神。 家庭對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家庭中每 個成員根據“一家之主”的分工合作參與勞動,完成勞動 任務,家庭收入得到保障。家庭收入得到保障,家庭成員 的生存和發展就得到保障[5]。這種保障的良性迴圈,反過 來又強化了家庭和每一個家庭成員的重要性。重視家庭, 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深入信宜人的骨髓。家庭是每個人賴以 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三)以此為“生”的理想信念 信宜竹編造就了信宜人以此為“生”的理想信念。以 此為“生”,“生”為成長之意。竹編勞動者,親自經歷 和親眼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生活一天天變好,感受到勞 動蘊含的巨大的力量,感受到勤奮努力的力量,從而產生 這樣的信念: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勤勞的雙手創造出美 好的未來,相信努力奮鬥的力量,相信明天會更好。 在竹編中感悟的理想信念,同樣會移用到其他領域, 包括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竹編勞動者年齡跨 度大,從幾歲兒童到八九十歲的老人,都能從事[6]竹編。 那些在竹編勞動中表現出熱愛勞動,積極主動勞動,善於 利用工具改變生產效率的人,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也同 樣表現出類似的特質。他們自信,生活有清晰而堅定的目 標;他們擅長管理時間,制訂計劃並細化工作。 (四)以此為“生”的人格素養 信宜竹編造就了信宜人以此為“生”的人格素養。以 此為“生”,“生”此處為滋養之意。信宜人耳濡目染竹 子的成長,竹子長時間積蓄能量,待到根系發達,日長2 米,今日的積蓄能量和耐心等待,是為了他日迅速成長。 信宜人感受著竹子一節一節地長,積極進取,步步高。信 宜人感受竹編的過程,工序繁多,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 非一己之力可以量產,必須分工合作,團結一致,才能最 大限度地完成竹編任務。 那些在竹編環境中長大的信宜人,是勤勞的、默默工 作的信宜人,是團結的、和睦共處的信宜人,是誠信的、 一諾千金的信宜人。這些人外出務工也特別受到青睞和賞 識。竹子和竹編對他們的滋養是長期的,即便他們不再編 織竹笠,那些編織的記憶還在,那些編織的故事還在,那 種編織的情懷還在,那種精神還在。那些進入各行各業的 信宜人,深受竹子和竹編文化滋養的信宜人,同時也傳承 和弘揚著信宜竹編的文化。

參考文獻 [1] 信宜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信宜縣誌[M]。廣州:廣東 人民出版社,1993:12。 [2]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批准並公佈廣東省第五批省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EB/OL]。 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0/142/ post_142523。html#7,2013-12-06。 [3] 羅朋非,譚餘娟。信宜特色民俗及特色工藝考究[J]。南 方論刊,2019,31(1):81-83。 [4] 鍾周,潘婷。粵西“年例”器物的研究價值分析[J]。藝 術科技,2018,31(11):165+221。 [5] 孫麗華,黃麗娟。欠發達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 權保護研究——以茂名地區為例[J]。南方論刊,2014,26(9): 58-59+71。 [6] 柯曉穎。精析細辨因類施護——茂名市非物質文化 遺產調查分析[J]。南方論刊,2015,27(2):96-98。

作者/來源:文化產業融媒體

信宜竹編的文化意蘊初探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