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市記憶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 於2021年9月25日,在北京前門東區西打磨廠街220號舉辦。本次展覽是“打磨場城市發現2021”系列活動第二季,由“打磨場”主辦,北京四合苑畫廊(志達文化傳媒)藝術空間承辦,張海潮擔任策展人,共展出當代藝術家、建築與藝術史學者王明賢的藝術作品60件,從知識考古學的視覺呈現了王明賢對北京城市建築發展的獨特思考,全方位地展示了王明賢當代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創作理念。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曲徑通幽處——王明賢藝術研究展

打磨廠街形成於明代,因石器打磨匠人、店鋪雲集於此而得名,與西河沿、鮮魚口、大柵欄並稱為“前門外四大商業街”,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坐落在打磨廠街西段的“打磨場”是一個藝術、建築、科技各領域跨界整合,合作實踐“老胡同•新生活“的城市樣本,打造藝術與科技、創意與產業碰撞的生髮之地。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藝術家王明賢致辭

展覽使用的打磨場220號由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擔任修繕設計。建築師考慮的是舊城再生與延續傳統文脈的問題,初衷就是為了讓此地成為北京前衛團隊舉辦輕鬆創意活動的聚集地,為前門東區甚至整個城市注入新活力。王明賢藝術研究展正是通過當代藝術推動老北京胡同傳統的賡續,同時營造出吸引眾多觀眾參與、體驗的新人文藝術環境。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打磨場220號院落

此次展覽主要由四部分構成,透過自身對北京城市建築變化的觀察和感悟以及文獻資料的研究,以知識考古學的方式,不連續性地用圖文對北京城市建築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試圖揭示某種發現和拾回被總體歷史觀篩漏的北京城歷史,進而為未來北京城市的發展尋求更為詳盡的學術依託。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第一部分“消逝的老北京城”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第一部分“消逝的老北京城”一角

第一單元 消逝的老北京城

瑞典學者喜仁龍(Osvald Sirén)在20世紀20年代初,實地考察了北京當時的城牆與城門,並於1924年在倫敦出版了《北京的城牆與城門》一書。正是書中北京城牆與城門建築的美麗以及它們日後的消亡,深深地觸動了王明賢的心靈,於是他將喜仁龍的語錄列印到牆上以表示敬意,同時還展出消逝的城牆、大高玄殿等油畫,大高玄殿是中國古建築最為精彩的傑作,可惜在上世紀50年代被拆,藝術家蒐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重新創作的油畫,讓人們清楚地看到大高玄殿的藝術風采。長長的圍牆和展廳並不光是純粹的藝術展區,還賦予了思想的表達和對文化歷史的訴說。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王明賢《失蹤的老北京城——北京城門》布面油畫 130x90cm 2016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王明賢《失蹤的老北京城——景山、大高玄殿及牌樓》布面油畫 130x90cm 2017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王明賢《風景憶當年——大高玄殿與牌樓》布面油畫 140x110cm 2016

第二單元 山水建築

在衚衕長長的圍牆上,以三幅160×80cm的抽象山水油畫為引子,展開了對北京城市記憶知識考古學的展示。此外,牆上還展示了一系列圓形山水油畫,好似衚衕牆上開了圓形窗戶,令觀者彷彿覺得古代文人畫在移步景異的欣賞中幻化成窗外的山水。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山水建築”現場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王明賢筆下的經典山水與現代建築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王明賢《會心處不在遠——宋代名畫漁父圖+CCTV》布面油畫 200x88。5cm 2018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展廳中的山水建築,王明賢 “重寫”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等藝術史上的“銘心絕品”,透過對宋代山水畫的視覺再闡釋,中國實驗建築師的新作與外國建築大師的傑作引入到山水畫中,作品時間、空間錯置,卻顯得如此奇妙而又真實。在《宋代名畫溪山行旅圖+鳥巢》一畫中,大山大水的全景構圖,細緻刻畫的山石樹木,多變的雨點皴法,表現了宋代山水畫的雄渾意境,畫中的奧運建築鳥巢又與歷史建立了一種新的敘事關係,反映了當代藝術的學術智慧。藝術家還將米芾、董其昌、八大山人的文人畫山水用西方油畫語言來表現,米點山水與點彩派的巧妙結合,能夠在當代油畫的渲染中再現傳統水墨那神秘莫測的藝術美感與意境,也能駕馭當代抽象藝術的觀念表達,展廳中的宋代的山水畫中讓歷史與現代產生對話,為中國傳統水墨融入當代科學視角的同時,還以新的藝術理念訴說著北京城另一輪迴的滄海桑田。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畫家王明賢小時候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的信件

第三單元 60年來出版物圖片文獻

文獻資料既是北京城市的記憶也是藝術家本人六十多年的私人記憶,藝術家六十多年的時光中,小可至身邊小景的記錄、兒時的積木、大可達對時代的迴應、出版的刊物等都融合在展覽之中。福柯認為檔案是那些可能被說出的東西的規律,而陳述一定要與某一物件的範圍發生關係,為每一個可能的主體保留一個確定的位置。所以這部分文獻並沒有集中展示,而是被穿插於展覽的某些特定部位。王明賢對北京最早的記憶是從1958年開始的,63年前,北京的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畫冊發表了王明賢三歲時的畫作,以及一封封來自北京的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的信件(通知王明賢畫作送往國外展覽),開始了藝術家幼年時對北京的嚮往和記憶。後來的研究資料有的被出版成冊擺放在展廳,有的被編輯成8號字型密密麻麻地打印出來,讓觀者既有肉眼可見的感受,又有看不清、隱約幽深的朦朧感。這些文獻既包含著畫家對藝術史、建築史的研究成果,也有對時代變革的積極迴應,更夾雜著創作審美的轉變與探索。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展示在門洞中的小幅油畫

第四單元 小幅油畫、水墨作品

貴賓室展出的小幅作品,風格更趨於隨性灑脫,是畫家大膽嘗試另一類藝術融合的表現。其中的小幅油畫表達著以庫哈斯為代表的西方建築對中國建築的影響,以及以馬克西莫夫為代表的蘇聯油畫對中國油畫的影響,他們的對比與衝突被巧妙糅進畫家的作品之中。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王明賢《王蒙山水+CCTV 》布面油畫 105×80cm 2020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王明賢《紅色瑞鶴圖》布面油畫 105×80cm 2013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王明賢《以古為新1》布面油畫 60×60cm 2019

而小幅水墨畫則是對中國傳統文人畫的重新解讀,將文人畫進行解構與重組再用現代的色彩表現出來,如把米點山水與點彩派巧妙結合,八大山人的山水呈現現代派的色彩,大膽嘗試著東方新表現主義的手法,也是畫家心緒與情境的視覺表達,他試圖透過這種融合,為當代藝術可能推進的方向和可能性問題提供討論的平臺。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王明賢與眾專家學者合影

來自於各界的專家學者們濟濟一堂,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抗抗、北京設計協會會長宋蔚祖、中央美院建築學院院長朱鉳、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榕、主辦方打磨場城市文化創意社群聯合創始人張彥及王明賢本人在開幕式上致辭,共同回顧並見證王明賢的藝術歷程。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王明賢】

王明賢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與藝術史學者,中央美院高精尖創新中心自然建築工作室首席專家。他是中國實驗建築的主要推動者,也是中國現代藝術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參與的四個展覽,一是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他是籌備委員會委員;二是1999年中國青年建築師實驗展,他是策展人; 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首箇中國館,他是策劃團隊成員; 他也是200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首箇中國館的策展人。這些展覽意義重大,甚至可以說改寫了中國藝術史和中國建築史。同時他又是一位藝術家,作品參加了成都三年展等一系列重要展覽。他以藝術史的思維思考當下建築界的問題,當代藝術實驗與傳統進行對話,開啟了一個新的空間詩學。

知識考古學是法國思想家福柯提出來的,即以考古學的方法梳理人類知識的歷史,似乎是在追尋落在時間之外,今天又歸於沉寂的印跡。這實際上就是對話語進行描述,但不是描述書籍,也不是描述理論,而是研究透過時間表現為醫學、政治經濟學、生物學的日常而神秘的總體。“曲徑通幽處:北京城市記憶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是藝術家以知識考古學的方式對自己當代藝術實驗的一個藝術與哲學的文化總結。著力探討北京城市建築的演變歷史與自己的私人記憶之間的聯絡,用當代藝術、油畫、建築、水墨、山水等多元因素交叉的知識考古學表達正規化,以獨特的視覺方式精彩地呈現了藝術實驗與歷史證據之間的一場對話。

“曲徑通幽處:北京城知識考古學—王明賢藝術研究展”在京展出

【打磨場】

坐落在前門東區西打磨廠街西段的“打磨場”是一個藝術、建築、科技各領域跨界整合,合作實踐“老胡同•新生活“的城市樣本。基於對南城建築歷史風貌和城市肌理的考察,由前門東區舊城保護與更新聯合推動平臺牽頭,委託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朱小地對專案建築群落更新修繕進行總體規劃,並邀請了BIAD, KKAA, MAD, MVRDV, 都市實踐, 如恩設計, 非常建築等7家國內外知名建築機構,為每個獨立院落單元設計了具體的建築修繕方案。完成修繕的打磨場專案由七座具有濃郁北京南城歷史風貌的院落和一座近代歷史單體建築組成,定位為老胡同裡的新生活方式孵化平臺。

2017年建設完成後,專案總體運營方天安空間設立“打磨場”品牌,結合國際化、市場化運營方式,以創意、文化、科技、藝術、環保等專業知識與跨界合作專案經驗,在引入各類優質資源品牌入駐的同時結合自身文化企業平臺優勢,積極舉辦各類跨界文化活動,打造藝術與科技、創意與產業碰撞的生髮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