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疑雲順治親政之後的一個舉動,暴露了他母親與叔叔的關係!

論起清朝後宮的女人們,名氣最大的,除了晚清的慈禧太后,估計就數清初的孝莊太后了吧!孝莊太后是個有故事的人,不但有故事,而且關於她的故事還都頗具傳奇色彩。她曾兩次力挽狂瀾,先是把自己6歲的兒子福臨推上了皇位,成了順治皇帝,之後又輔助8歲的孫子玄燁坐穩了江山,成為中國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清朝入關之後的這前兩位皇帝,都是他親手扶植起來的,為大清帝國打下了牢固的根基。所以,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女政治家。

不過,關於孝莊太后更為傳奇的故事不是這些,而是關於她有沒有嫁給小叔子多爾袞這個問題。

清史疑雲順治親政之後的一個舉動,暴露了他母親與叔叔的關係!

孝莊願是皇太極的妃子,叫莊妃,她沒有當過皇后。1643年8月9日夜裡,皇太極無兆而終,死因據說是中風。皇太極走得太突然,身後事都沒有來得及安排,這使得由誰繼位成為一個難題。更麻煩的是,之前有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定下的和碩貝勒(清入關前對八旗旗主之稱呼)共議國政的制度,不光是大汗的兒子,大汗的弟弟、甚至侄子都有繼位權,具體繼位人選由和碩貝勒們擇優推舉。這種貴族共和制,顯然是部落聯盟時代的遺風。

權力這東西,一旦擁有,人心會不斷膨脹的。自從皇太極做了大汗後,自然不願意受貝勒們的掣肘。皇太極就找機會削弱為首的三大貝勒:阿敏的鑲藍旗被劃給了濟爾哈朗,莽古爾泰的正藍旗收為己有,代善也被削掉了大貝勒的名號,至此,皇太極實現了大權獨攬,乾綱獨斷,並於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清史疑雲順治親政之後的一個舉動,暴露了他母親與叔叔的關係!

雖然皇太極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但是最終還是沒有留下遺言,所以皇帝的位子是誰的,還說不定。這就給了多爾袞爭奪皇位的機會和藉口。多爾袞是誰呢?皇太極的弟弟,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在世時,多爾袞跟隨皇帝立下赫赫戰功,封為睿親王。而皇長子豪格,也隨皇太極常年南征北戰,戰功顯著,被封為肅親王,也有一定威望。眼下爭奪皇位實力最強的就是多爾袞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二人均有戰功,手中都有兵權,爭奪的場面越來越激烈。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等重臣就密謀擁立豪格為帝,已派兵包圍了宮殿。照這樣下去,雙方必有一戰,如果動起手來,雙方肯定兩敗俱傷,對大清江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清史疑雲順治親政之後的一個舉動,暴露了他母親與叔叔的關係!

就在這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第三種方案:即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自己和多爾袞輔政。這個問題在這個時候就顯得好多了,既滿足了支援豪格的那幫大臣擁立皇太極之子的願望,又讓多爾袞心裡得到緩衝。因為皇九子福臨才六歲,自己輔政和掌權差不多,機會還有。這個建議得到了多方大臣的贊同,豪格也被迫退出爭奪。這樣,福臨才登上了皇位,就是順治皇帝。順治皇帝的母親莊妃,就直接從妃子升格為皇太后。

按說兒子當上皇帝了,自己該享清福了吧!那是對別人,對於孝莊(當時還不叫孝莊,為了稱呼方便,以孝莊來稱呼)來說,那是一種奢望。因為當時爭奪皇位的多爾袞並沒有死心,還在虎視眈眈等待機會。兒子太小,孝莊只能用自己的智慧與之周旋,來保住兒子的位子。於是就與多爾袞之間產生了一些說不清的關係,甚至說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袞。究竟有沒有此事?隨著歷史的遠去,這也慢慢地成了一個永久的謎。

清史疑雲順治親政之後的一個舉動,暴露了他母親與叔叔的關係!

要說當時多爾袞的實力是很強的,應該在豪格之上。甚至說如果他要用兵自立,都有可能。但為什麼突然之間放棄了爭奪皇位的念頭了呢?而且還老老實實的輔佐幼小的皇帝直到長大親政呢?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孝莊和多爾袞私情的傳聞就出來了,這個說法也能解釋以上兩個問題,所以就流傳開了。到底孝莊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呢?小編認為:實際上應該算是嫁了,但是名義上沒有。接下來就說原因。

第一、兒子福臨登基的時候,6歲;自己才31歲。在那種政治形勢下,孤兒寡母要想坐穩江山,肯定不容易。何況多爾袞又是虎狼一樣的人物,如果硬碰硬肯定佔不到便宜,只能用軟的。所以,此時孝莊如果想消除多爾袞這個隱患,只能用美色來解決掉他。為了兒子的江山,自己犧牲這些不算什麼。

清史疑雲順治親政之後的一個舉動,暴露了他母親與叔叔的關係!

第二、當時滿族的風俗是:父親去世,兒子可以去庶母;哥哥去世,弟弟可以取嫂嫂。按照這個說法,多爾袞娶孝莊也屬正常。既然正常公諸於世不就完了嗎?為什麼還會有謎團呢?因為在那種政治形勢下,這麼做就有點不合適了,為什麼呢?一是下嫁權臣,有拉攏的嫌疑;二是身為太后,有損皇家威嚴。所以這個事情才會成為謎團。雖然“可以”嫁,但實際上不一定嫁。

第三、清宮檔案中,曾多次出現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據此,有人就猜測:只有孝莊嫁給了多爾袞,順治才會有這種稱呼。不過這個說法有些不嚴密,稱皇父也不一定就是真的皇父。比如古代有好多皇帝,稱大臣元老都帶有個“父”字,像“相父”、“尚父”等,也並不一定母親就得嫁給這個大臣才可以這麼稱呼。順治這麼稱呼叔叔,很可能也是一種政治上的需要,為了穩住多爾袞。

清史疑雲順治親政之後的一個舉動,暴露了他母親與叔叔的關係!

第四、這一點最奇怪。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去世。第二年,順治皇帝14歲,剛剛親政一個月,就開始清算多爾袞的罪行。雖然人已經去世,也不能放過。將其從墓中挖出,鞭抽棍打然後斬首。這是得有多麼大的仇恨,才能讓一個皇帝做出這樣失去理智的事呢?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他曾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逼迫過自己的母親下嫁給他,對皇權造成極大的侮辱。

清史疑雲順治親政之後的一個舉動,暴露了他母親與叔叔的關係!

前面這些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最終的下葬。據太皇太后遺詔記載,公元1688年,75歲高齡的孝莊太后去世。臨終前特意囑咐孫子康熙:“太宗(皇太極)已經在陵寢中安寢許久,不要因為我而打擾他,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吧。”康熙一向對自己的老祖母尊崇有加,此時更不敢違揹她的意思,就讓她安置在了清東陵。因為孝莊的陵在皇太極陵的西面,所以叫“昭西陵”。孝莊為什麼自己也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呢?這一點也很有說服力。說明她做了對不起皇太極的事情,恐怕受到皇太極的懲罰。

清史疑雲順治親政之後的一個舉動,暴露了他母親與叔叔的關係!

從以上幾個證據來看,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因為在古代亂世,作為一個女政治家,要想力挽狂瀾,保住自家江山,付出感情是很必然的。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宣太后,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王位,不惜委身於義渠戎王,並且還剩下兩個兒子,受盡了侮辱。宣太后的舉動在當時的時代是很受人詬病的,即便到了漢武帝時期,修《史記》的司馬遷在記述她事蹟的時候,都明顯羞於啟齒、惜墨如金。可宣太后的付出,不僅保住了兒子的王位,還為後來大秦帝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不影響它成為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

與宣太后相比,孝莊太后下嫁自己的小叔子,又何足掛齒呢!您說是不是?

文/張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