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發兵徵西亞,四年戰死數萬人,只換來三千匹汗血馬

在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04年)發生過一起漢朝與西域國家——大宛國的一場戰爭,前後持續四年,地點在今天烏茲別克,距離長安直線距離三千餘公里,最終結果由漢朝勝利,但也付出慘痛代價。史稱漢攻大宛之戰,亦稱漢宛戰爭、汗血馬之戰或天馬之戰。

背景

大宛(yuan)國是中亞地區的一個古老國家,現今在烏茲別克費爾幹納盆地一帶,大宛國盛產寶馬,因此馬出汗如出血一樣,所以被稱為“汗血馬”,也叫“天馬”。

漢武帝發兵徵西亞,四年戰死數萬人,只換來三千匹汗血馬

早在張騫出使西域時,便聽說大宛國有此馬,在之後十多年間,漢朝與西域國家來往頻繁,從西域回來的使者都稱讚大宛的汗血馬,由於漢武帝本人也非常喜愛馬匹,於是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出使節,帶二十萬兩金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大宛貳師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奧什)換去汗血馬。

使者到達後,大宛王毋寡拒絕,據史書記載,“漢使發怒,破口大罵,摔碎金馬而離去”,大宛王認為漢使很無禮,於是派人攔住漢使,殺死使團所有人,把財物全部搶走。

訊息傳回長安,漢武帝非常憤怒,於是下令攻打大宛,由於之前漢武帝曾命人率700騎兵攻打樓蘭國,並俘虜其國王,因此武帝對大宛非常輕視。

第一次出征

當時漢武帝寵愛妃子李夫人,想給李家封侯,由於高祖劉邦規定沒有軍功者不得封侯,於是便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為統帥,出兵攻大宛。由於汗血馬都藏在貳師城中,所以李廣利也被稱為“貳師將軍”。

公元104年,李廣利率兵從敦煌出發,屬國有六千騎兵以及漢人步兵數萬,由於前往大宛路途遙遠,途中全是戈壁和沙漠,軍隊糧草出現短缺,沿途的小國都拒絕供應補給,軍隊達到大宛鬱成城時只剩下數千人,並且飢餓疲憊。

漢武帝發兵徵西亞,四年戰死數萬人,只換來三千匹汗血馬

出征路線圖

此時李廣利下令攻擊鬱成城,但被大宛士兵打得大敗,死傷慘重,李廣利和部下商量:“現在攻打鬱成城都如此費勁,攻貳師城會更加困難”,於是引兵而還。

到了第二年,漢軍士兵才返回敦煌,歸來者只有十之一二。同時李廣利上書漢武帝表示:漢軍士兵不怕打仗,但是沿途補給困難,途中餓死計程車兵非常多,希望朝廷多派兵支援。

漢武帝看到奏章非常憤怒,命使者把軍隊攔在玉門關外,敢進關者斬立決,李廣利只得屯兵在敦煌。

漢武帝發兵徵西亞,四年戰死數萬人,只換來三千匹汗血馬

玉門關遺址

第二次戰爭

此時漢朝與匈奴在進行作戰,朝中有大臣認為應該停止進攻大宛,全力進攻匈奴,漢武帝認為既然大軍已經出發,卻不能擊敗一個小國,西域其他國家將會輕視漢朝,不利於漢朝對西域的掌控。

於是漢朝開始準備第二次遠征,漢武帝下令赦免囚徒,徵發那些品行不端正的少年六萬多人,再加上三萬匹馬、十萬頭牛,配五十多名校尉再討大宛,隨軍的還有一些工匠和精於水利的人,打算將大宛城的河川改道,斷絕其用水。另外徵發十八萬帶甲士兵屯於酒泉、張掖北、居延負責後勤,還有一些人自發加入其中,人數難以估計。

公元前102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大軍從敦煌出發,由於這次準備充分,人數眾多,西域各國感到畏懼,紛紛拿出食物供給漢軍,為其引路,只有輪臺關門據守,李廣利大怒,下令攻城,數日後便攻破,進行了屠城。

漢武帝發兵徵西亞,四年戰死數萬人,只換來三千匹汗血馬

漢軍主力三萬人先行抵達大宛,大宛軍隊退守鬱成城,李廣利則繞開城池,直接向大宛首都貴山城進攻。大宛軍隊出城迎擊,被漢軍用弓弩射退,只得堅守在城中,漢軍斷其水源,圍了整整四十多天,毀壞了外城,並且俘虜了大宛貴族大將煎靡,大宛人紛紛逃入內城。

大宛貴族紛紛抱怨國王,認為當初給了漢使寶馬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於是殺死其國王,把腦袋砍下來送到漢軍營中求和,表示:漢軍停止進攻我們就願意貢獻汗血馬並提供糧食,如果不停戰,就殺死全部的汗血馬,並且康居的援軍就要到來,到時可以裡應外合夾擊漢軍。

當時康居計程車兵前來偵查漢軍動向,但不敢進攻。李廣利又聽說城中有懂得鑿井的漢人,並且糧食充足,認為一旦康居士兵來進攻,對於漢軍不利,於是答應了大宛貴族議和的請求,約定漢軍不進入中城,會選取最好的馬數十匹,中等以下的公母馬三千匹,又重新立了一個親漢的名叫昧蔡的人為大宛王。

此戰漢軍戰死的人並不多,糧食也不缺乏,但是軍官仕吏貪腐,又不體恤士卒,最後回到玉門關的人只有一萬人左右,軍馬也只剩下一千餘匹,損失非常慘重。

後續和影響

漢武帝聽說軍隊取得大勝非常高興,封李廣利為海西侯,軍官士卒各有封賞,那些犯罪充軍的人一律免罪,許多自發加入軍隊的人也得到封賞,得到的賞賜都超過他們原來的預期。

此次西征動員人數非常多,耗時四年,雖然第二次出征的人數只有數萬人,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在後方搞後勤的人數有數十萬人之多,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雖然在物質上只換回三千匹汗血馬,但之後漢朝在敦煌至鹽澤沿途修築烽燧亭,並於輪臺、渠犁進行屯田,置屯田校尉進行管理,在西域都護府設定之前,使者和校尉一直充當代表漢朝領護西域各國的官員,同時西域各國均派使者來朝,加強了中亞與中國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