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立--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

矢立--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

古人詩云:“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感嘆旅途倉促,不便執筆作文。如果攜有上圖中這種文房墨斗,人們就不必再“憑君傳語”,可以隨時將筆墨取出,盡情書寫,寄意傳文了。

矢立--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

這堆形似菸斗的金屬老件,造型別致,包漿明顯,鬥中可以蓄墨,柄內可藏筆,是一種將存筆與儲墨兩種功能合二為一的古代文房用具。這裡面有手工鍛造的,也有機器打磨的,有些來自日本,也有從晚清、民國傳繼至今的,在古玩市場中頗為罕見,識者不多。最初,許多玩家見到它時,不僅叫不出它的名稱,對其來源與功能也是眾說紛紜,甚至有人認為它是方便隱藏的小型煙槍。可是它的金屬管尾端是封閉的,自然無法做煙槍,後來有人在它前端的鬥盒中,發現了已然脫膠的墨塊,由此將其定為文房用具的一種。

矢立--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

文房墨斗的出現時間,據說是在清代中、晚期,由東洋傳入,其日語名稱喚作“矢立”,傳入後應用於一些文士與師爺的手中,傳播不廣。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鋼筆出現後,被逐漸取代。由於應用時間短暫,範圍狹窄,史籍文獻中鮮有記述,文房墨斗一直未能形成規範的中文名稱。人們只是依其形制與功用簡稱為“墨斗”,為了與木匠使用的墨斗有所區分,常常在前面加上兩個字,稱為“文房墨斗”、“筆存墨斗”或 “隨行墨斗”。

矢立--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

一枚形制規範的文房墨斗,長度大約在20cm左右,高約5cm,可分為存墨的鬥盒與裝筆的柄管兩部分。柄有直柄與彎柄,柄上穿孔或帶“鼻”,用以繫繩。有些柄管內被分為兩格,除裝筆外,還可以裝入一枚小小的裁紙刀。鬥盒的形制各異,以長方的箱形居多,上面裝有帶摺頁的鬥蓋。在一些鬥蓋與柄身上可以看到漫漶不清的錯銀紋飾,飾以東洋風味的雲紋或蓮花紋。有些墨斗的柄身下面鐫有日本著名銅藝作坊“龍文堂”的刻記銘文。這些小巧精緻的隨身墨斗,可以攏在袖中,也可以插在腰間,出行攜帶極為便利。

矢立--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

目前文玩市場中所見的文房墨斗,多為黃銅、紅銅所制,包漿熟滑,錯以金絲銀線,工藝精湛。另有龜甲、藤、竹、象牙、銀、陶瓷等材質,在國內並不多見。早期的文房墨斗多為手工鍛造,在細節處仍可看到人手磨製的痕跡。機器製造的年代較近,上面的花紋刻飾比較精緻。據說此物最初都裹有一層皮囊,起保護作用,方便懸帶。但可能年代久遠,皮革容易碎爛,至今所見的文房墨斗,未曾見過配有原裝皮囊的。

矢立--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

在所有的文玩清供當中,文房墨斗只是一件來自異域的小件雜項,但其獨特的形制與功能,吸引著許多玩家的注意。晚清以來,內廷文玩器皿的製作日漸衰落,一些傳統的工藝漸失精緻、慢慢失傳。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文玩製作開始借鑑外來的器物工藝,進行仿製或直接應用。文房墨斗傳入中國後,是否發生了獨立的演變歷程和用途上的改變,是一個值得探究的文物趣題。

矢立--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

論及文房墨斗在國內的用途,有一種科舉用具的說法在網路上流佈很廣。據稱士子在進入考場時會隨身攜帶墨斗,一旦墨不足時可以挖其中的墨來備用,是一種考生專用器具。這種說法只屬臆測,尚有值得推敲之處。清代科舉所考的八股文對字數要求十分嚴格,一般士子對文章墨量不會毫無準備,而且當時銅製墨盒已經發明,蓄墨充足,多帶一根墨斗頗顯累贅。斗柄中的小筆直徑不足5mm,用來科考作文很不方便,在考場並無用武之地,倒是在一些倉促臨時的場合更能發揮其作用,方便快捷,適合速記。所以,從文房墨斗的特殊形制與功能上考慮,應該是一些師爺文吏所喜愛的常用裝備,這和日本最初由武士攜帶的傳統有著很大區別。

矢立--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

在傳入中國之前,這種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已經在日本經歷了漫長的演化。“矢立”的名字最初來自於武士背後的箭筒,因為古代的武士習慣將硯臺放在箭筒下面的匣子中,矢立於上,所以稱這種硯臺為“矢立硯”。其後武士的隨身文具經過一體化的改良,使其更易於攜帶,名稱也沿用了之前的叫法,喚作“矢立”。最早的矢立出現於鎌倉時代,大多為扇形,可以將扇骨形的頂蓋拉開,置入筆墨,其形制不及後來小巧,武士可以將護身的匕首藏匿其中。江戶時代的矢立以筆筒接連墨壺的柄杓型為主,但扇形矢立仍然在文人之間傳用。松尾芭蕉在其傳世之作《奧之細路》中,便在開篇使用了“開啟矢立”這樣的說法借擬提筆寫作。進入寬政時期,分離型的矢立曾流行一時,但很快就回歸到一體型的主流形制,並開發出兼配算盤、髮簪、短槍等各式造型的矢立,以配合不同人群的使用。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矢立已經演化為圖中小巧精緻的形態,毛筆被製作得更加短小以便收入其中。在傳入中國之後,矢立普遍應用於文吏手中,隨著鋼筆的引入與普及,漸漸淡出了人們視野,僅當作文物在流傳。

矢立--兼蓄筆墨的隨行文具

如今,文房墨斗的價值,是根據其年代、材質與工藝水平來決定,如果造型頗為別緻,柄中配有原裝毛筆的則更為珍貴。收藏文房墨斗的樂趣,除了收穫一份清供文玩中所固有的雅趣,還在於它對文玩史的意義,是古代文房用品向現代文具演變中的轉折性代表,體現著中日文房用品文化的歷史交流;其工藝技法集質地,造型,刻工,詩文,書法,篆刻於其上,凝聚了日本銅作工藝的精髓,既具文化內涵,又富有藝術美感,會心得趣,玩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