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那些被誤讀的特殊兵種,西涼鐵騎,白馬義從,陷陣營上榜

三國那些被誤讀的特殊兵種,西涼鐵騎,白馬義從,陷陣營上榜

史說紛紜,各自評說。

隨著影視作品的演義,三國時期各種特色兵種進入人們的視野,像無當飛軍,西涼鐵騎,陷陣營,虎豹騎,丹陽兵等等,很多人認為這些就是那個時期的類似今天俄羅斯阿爾法別動隊,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之類的特種部隊,那麼我們簡單對這些兵種做一個定義,首先得是特指的某一支部隊,擁有特色或者特殊的戰鬥方式。那麼今天就來“亂彈”在那個戰亂動盪時期被今人誤讀的特種部隊。

誤讀一,西涼鐵騎。

首先西涼鐵騎並不是特指某一隻部隊,而是對西涼產出的精銳部隊的一個約定俗成的統稱。而一些網文認為他們是逃到東方的羅馬軍團的後裔,遊戲《曹操傳》中說是拉著戰車作戰的部隊,更普遍的被認為是一種重灌騎兵。

其實以上都略有偏頗。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重騎兵,儘管南北朝時期出現過短暫的人馬披掛重甲的騎兵,但是因為負重過大帶來的行動力受影響,使本來作為快速突擊使用的騎兵變成雞肋而被淘汰;宋金時代,金國的鐵浮屠是真正的重騎兵,與西方的重騎兵相似度很高,而且一度無人能敵。漢末魏晉時期,出現的西涼鐵騎是漢人長期與羌人作戰的過程中與羌人相吸收和影響,形成的一種具有遊牧色彩的軍隊。以馬形體高大,擅長山地作戰著稱。西涼鐵騎也沒有裝備重鎧,也不是一支部隊,而是一個地區的部隊型別的統稱,董卓、韓遂、馬騰、馬超等在涼州任職的將領都擁有這種騎兵。

誤讀二,丹陽兵。

三國那些被誤讀的特殊兵種,西涼鐵騎,白馬義從,陷陣營上榜

丹陽兵也不是一支部隊,而是泛指在丹陽郡招募計程車兵。

丹陽地區幅員數千裡,大山眾多,溝壑縱橫,山林茂密,這裡居住的主要是山越民族和為了逃避朝廷賦稅的漢民,因為常年對抗官軍的過程中磨礪出了好勇鬥狠的性格。因此很多勢力都認為這裡的男丁極其適合做士兵。黃巾之亂時大將軍何進曾在丹陽郡募兵,曹操在討董時也曾到丹陽募兵,劉備投奔陶謙時,陶謙也給過劉備4000丹陽兵,所以丹陽兵並不是一個部隊,而是一個民風彪悍的地區招的兵的泛指。特點是極其堅韌,團結,小霸王孫策起家時,就是靠在丹陽郡的涇縣募兵得五六百人,一點點成為江東猛虎的。

誤讀三,先登營。

“先登死士”的說法最早出自三國志裡引用的王粲的《英雄記》,其實準確的說也不是一支部隊,而是泛指在攻城戰中第一批登城打接觸戰的敢死隊。一般是由死刑犯,炮灰充當,如果沒有才上正規軍。所以我比較認可《英雄記》中,界橋之戰時,臨時性把他們編為先登營。

至於其他兵種,比如白毦兵,劉備的親衛軍,不少人說“西方上兵”,是來自川西的羌系民族士兵,個人更傾向於“西方”指的是巴蜀之地招募的精兵,也許有少數其他民族士兵但不會佔主導,畢竟劉備應該不會放心把自己身家性命交給一個完全有少數民族組成的護衛隊的。而且白毦兵僅在諸葛亮的書信中有提及並未有戰報,暫時持保留態度。

三國那些被誤讀的特殊兵種,西涼鐵騎,白馬義從,陷陣營上榜

還有“白馬義從”,準確的說不是成建制的騎兵最多是公孫瓚手下親衛,不過幾十騎。《後漢書》有云:“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義從”指自願從軍者之意。至於《英雄記》說的有三千人我持懷疑態度,因為三國志明確記載“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白馬之戰時曹操僅六百騎,如果公孫瓚有如此精兵3000騎還會“不能御”嗎?

至於大名鼎鼎的陷陣營,未見於三國志和後漢書,僅見於王粲的《英雄記》,記載太少很難判斷是什麼樣的部隊,很多人認為是重灌步兵,192年呂布出奔武關時僅數百騎,由此有一點猜測,如果陷陣營存在的話可能是騎兵或者是混編部隊,也可能壓根不存在,只是類似先登營那種,關鍵時刻用來斷後,涉險的敢死隊編制;就算是存在以其“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的規模也太小了,希望可以找到更加詳盡的資料來作為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