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本是天府之國,劉邦為何要堅持出蜀呢!

蜀景風遲,浣花溪邊,誰種芬芳。天與薔薇,露華勻臉,繁蕊競拂嬌黃。枝上標韻別,渾不染、鉛粉紅妝。念杜陵、曾見時,也為賦篇章。如今盛開禁掖,千萬朵鶯羽,先借朝陽。待得君王,看花明豔,都道赭袍同光。須趁排宴席,偏宜帶、疏雨籠香。占上苑,留住春,奉玉觴。

蜀地一直被視為宜居之地,甚至得到了天府之國的美譽,這裡不僅自然環境優美、氣候宜人,而且物產豐富,百姓安樂。如果沒有戰亂的侵擾,蜀人的生活十分幸福。

蜀地本是天府之國,劉邦為何要堅持出蜀呢!

劉邦入關後,曾經試圖佔據關中自立為王,這個舉動令項羽十分憤怒,在范增的建議下,將他分封到蜀地。從表面上看,項羽賞賜給了劉邦富饒地區,實則是想讓他困死蜀地,無力參與中原爭霸。

然而令項羽沒有想到的是,七個月後,劉邦寧可和他撕破臉皮,也要堅持出川。

一、蜀地舒適極其宜居

蜀地的地理環境比較特殊,在北部,巍峨的秦嶺飛鳥難越,基本完全隔絕了秦地和蜀地,雖然還有子午道、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等通道可以通行,但是其基本是從崇山峻嶺、原始森林中穿行而過,人類行走極其艱難。

從蜀地的東部入蜀,理論上難度較小,不過沿著漢江平原逆江而上,到了巴東郡後,入蜀通道立刻變得狹窄。蜀地的西南方倒是存在著一些部落政權,可惜由於其社會發展程度較為落後,無法對蜀地形成實質性的威脅。

因此,如果蜀地不發生內亂,蜀人很難受到外來的威脅,也缺乏對外征討的雄心,於是便進入了安穩的發展期。

蜀地本是天府之國,劉邦為何要堅持出蜀呢!

由於蜀人不經常經受戰爭的洗禮,從而作戰意願薄弱,當一個政權在蜀地久居後,可以有效建立統治基礎,諸如施行新政、納稅、變法這些在中原難以推行的行為,在蜀地可以非常輕鬆地進行。

只要統治者不是像紂王、夏桀那樣無道的暴君,他們基本都能安心接受管理和約束,透過自己的辛勤勞作建設美麗的家園。

政治環境穩定,物產資源豐富,社會財富充足,百姓安居樂業,這種優秀的社會氛圍使得蜀地變得極其宜居。人類天生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普通百姓,都很容易沉浸在舒適的環境中無法自拔。

蜀地本是天府之國,劉邦為何要堅持出蜀呢!

劉邦入蜀後,本來他就年事偏高,再加上年輕時候便沉迷酒色、喜愛享受,因此蜀地堪稱他優秀的養老聖地。不過,他在元月入蜀,八月就派遣韓信領兵出川,離不開兩件事情的影響,

這兩件事一件是他自身思想得到昇華,一件是手下的將領和士兵們開始逃跑。

二、劉邦入關前後表現判若兩人,思想得到巨大昇華

1。

劉邦入關前格局狹小

由於章邯帶領的秦軍精銳被項羽帶領的諸侯聯軍拖住,導致關中地區防守空虛,走西線的劉邦意外先於項羽入關。面對著咸陽城內數不盡的財寶和美女,劉邦興奮地享受起來:

沛公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

此時的劉邦,完全體現了農民起義軍的狹隘性,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未來的局勢發展。

天華地寶,唯有德者居之,可是在亂世之中何謂有德?恐怕只有實力強大者才敢以德者自居吧。

蜀地本是天府之國,劉邦為何要堅持出蜀呢!

劉邦窮人乍富,哪裡見過如此多的財富,在他眼裡先入為主,只記得享受,忘記了起兵的本意和反秦大志,充分體現了他的狹小格局。

2。

劉邦得到樊噲和張良進諫後思想昇華

主迷顯忠良,樊噲和張良看到劉邦的所作所為後,先後前來進諫,希望他能以天下為己任,不被外物束縛,將目光放眼全域性,最終和項羽爭霸天下。劉邦經過一番艱苦的心理鬥爭後,接受了二人的建議,自己的思想也得到了巨大的昇華。

蜀地本是天府之國,劉邦為何要堅持出蜀呢!

在這個過程中,劉邦徹底的從眼界和心胸上跨越了過去數十年年所慣有的農民思維,他開始跳出傳統百姓小富即安的桎梏,認真思考自己如何突破當前的局面,成就更大的功業。

作為起義軍中的一支,劉邦逼得子嬰投降,已經算是不小的成就了,然而顯而易見的是,他沒有對抗項羽的實力,因此在項羽入關後,他的一切成果都會被項羽取走。

出現這種情況和道義無關,完全是誰的拳頭硬,誰才佔有話語權。

劉邦難道判斷不出來這個局面嗎?答案是否定的,他的人生經驗遠比一般人豐富。可惜眼下他被財富矇蔽住了雙眼,麻醉了自己的思想,不願意直接去面對殘酷的事實。

在得到了樊噲和張良的進諫後,劉邦終於開始直面現實,堅定了對抗項羽的信心,也完成了人生的蛻變,為之後的閃電出川埋下了伏筆。

三、豐沛核心勢力人心浮動

劉邦入蜀後,張良因為要幫助韓王成復國所以沒有跟隨他。不過作為昔日的戰友和朋友,張良還是親自護送劉邦入蜀,並且在漢中和他告別。離別之前,張良向劉邦提出了一條建議,讓他毀掉褒斜道,對項羽示弱,表達永不出川的態度。

其實燒燬了褒斜道後,出川還有另外兩條重要通道,分別是祁山道和陳倉道,這兩條通道比起褒斜道,不僅路程更遠而且也難行,因此在漢軍眾人眼中,劉邦是打算在蜀地養老了。

劉邦在沛縣起兵,其核心勢力是豐沛地區的子弟,這其中既有呂家、蕭家、曹家這種世家大戶,也有飽受秦律壓迫的普通百姓,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打算藉助劉邦豎起的這杆大旗為自己謀取富貴。

隨後,在西進的過程中,中原地區的許多小型勢力,透過不同的原因歸屬到了劉邦麾下。

在關中約法三章後,許多秦人仰慕劉邦,也紛紛選擇歸順他。

無論是沛縣,中原還是關中,這些地區出來的人都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所處的環境比較發達。換句話說,他們都是大城市來的、見過世面的。

要說這些人都是被劉邦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估計向來自大的劉邦自己都不會相信。將他們聚集在劉邦周圍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些人認為藉助劉邦勢力能為自己博取利益。

如今來到了蜀地,基本意味著發達地區的百姓進入了落後地區。

這種反響是很不好的,本來大家希望人往高處走,結果你劉邦給大家一腳踹到一個大盆地裡。

對家鄉的思念,對現實的不滿,使得漢軍中的許多人開始人心浮動,他們開始偷偷逃跑,就連高階將官也不能免俗:

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為了阻止軍中這種逃跑趨勢,也為了保留有生力量,劉邦最終選擇了出川,作為給豐沛勢力的一個交待。

蜀地本是天府之國,劉邦為何要堅持出蜀呢!

劉邦入蜀前,漢軍和西楚軍存在著巨大的人數差距。除此之外,西楚軍經受過無數高強度的戰爭檢驗,士兵的實戰能力和作戰意願強烈。軍中的猛將如雲,謀臣如星,項羽、英布、龍且、范增、鍾離昧,這套班底註定了漢軍無力和西楚軍抗爭。韓信的到來或多或少彌補了這種差距,然而這並不足以確保漢軍可以戰勝西楚。

劉邦出蜀本來就要面對蜀道難行、後勤壓力巨大的實際問題,而關中三王因為在項羽坑殺秦軍的問題上沒有拿出實際行動,被關中百姓深惡痛絕,因此只能和項羽一條心,從而極其認真和堅決地防守漢軍。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貿然出川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他已經沒有時間等待了。如果繼續在蜀地享福,除了他自己的雄心壯志會被消磨外,豐沛核心勢力必然進一步流失,失去了真正忠於自己的勢力後,其他勢力再多,也不過是風中野草隨風搖擺罷了。

因此,劉邦不能再等待下去了,他要趁著自己和豐沛勢力的血沒涼之前,向漢軍宣告自己仍然有著問鼎天下的志氣,哪怕第一次出川失敗,也會喚起部隊的血性,因此他才會不顧一切地堅持出關。幸運的是,此時項羽被拖入齊地戰爭的泥潭,以章邯為首的關中三王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統治,使得劉邦艱難出關,一躍化龍。

參考文獻:

【1】《蜀溪春》

【2】《蜀道難》

【3】《史記·十二本紀·高祖本紀》

【4】《史記·三十世家·留侯世家》

【5】《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傳》

【6】《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