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身體時,為何醫生讓人做CT檢查,還要做核磁共振?有陰謀論?

去醫院看病時,很多人都會面臨影像學檢查,而CT和MRI在臨床上的應用更廣泛。

不過令人感到一頭霧水的是,

自己明明已經做了CT,為什麼醫生還要求做核磁共振呢?

下面就給大家詳細解釋這個問題。

檢查身體時,為何醫生讓人做CT檢查,還要做核磁共振?有陰謀論?

疾病的確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每一步診斷措施的制定都是有依據的。做完CT再做核磁共振,並不是真的浪費錢,而是為了更詳細地瞭解病人健康狀況。

臨床上往往需要結合多項檢查結果,才能給到更準確的治療方案。

也許有人存在這樣的觀念:核磁共振的價格比CT貴,那麼它的檢查結果應該更準確一些。如果最終要選擇做MRI檢查,那乾脆就省去CT這一步,既省錢又不費事。

其實,這種想法也是不正確的!從檢查速度上來看,CT比核磁共振快得多。對於急性病人而言,如果直接做核磁共振往往會耽誤診療時間,不利於疾病救治。

而且先做CT檢查,也是在為大家節省金錢,因為並非每個患者都需要做核磁共振。

只有當CT檢查不能明確判斷疾病時,醫生才會要求加做核磁共振。

那麼,CT和核磁共振檢查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它們的不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檢查身體時,為何醫生讓人做CT檢查,還要做核磁共振?有陰謀論?

成像原理不同

別看CT和核磁共振的外觀相似,其實它們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

CT其實就是X線攝片的升級版,它主要是利用人體組織對X線的吸收,來獲得被檢部位的斷面或立體影象。

然後透過影象顯影,來觀察區域性有無出現病變跡象。核磁共振則是利用特殊磁場來激發患者體內的氫原子核,從而引起共振反應,並將吸收到的能量釋放。

然後透過儀器收錄,並將共振訊號製成圖譜,來輔助臨床診斷。

檢查身體時,為何醫生讓人做CT檢查,還要做核磁共振?有陰謀論?

適合的疾病範疇不同

CT和核磁共振適合的疾病範疇不同,所以臨床上會針對具體病症,選擇更合適的檢查方式。

核磁共振具有多於CT數倍的成像引數以及較高的軟組織解析度,而且提供了豐富的對比度,因此它更擅長軟組織疾病的排查。

但是在某些方面它還不如CT,尤其是

對於肺小結節、骨骼結構病變等疾病的診斷,CT成像技術更具優勢。

它可以獲取更清晰和準確的“高密度影”,所以才被廣泛用於骨科疾病的篩查。

檢查身體時,為何醫生讓人做CT檢查,還要做核磁共振?有陰謀論?

適合人群不同

有些患者認為,CT的輻射對自身健康不利,而MRI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核磁共振檢查更受歡迎。

其實,核磁共振也並非想做就能做的。

它不適合孕婦、幽閉症患者、嬰幼兒以及持有心臟起搏器或金屬裝置的病人。

因為MRI檢查中的一些干擾因素會影響到最終成像的效果,所以檢查過程中不宜攜帶金屬物品,必須保持安靜,也不宜亂動。

檢查身體時,為何醫生讓人做CT檢查,還要做核磁共振?有陰謀論?

綜上所述,CT和核磁共振都有各自的優勢,兩種檢查方式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只有遵循合理的檢查程式,才能減少誤診和誤治的機率。究竟選擇CT還是核磁共振,大家都需要聽從醫生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