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醫者候選人(二十二)| 骨道匠心 ——陳新軍

匠心醫者候選人(二十二)| 骨道匠心 ——陳新軍

匠心醫者候選人(二十二)| 骨道匠心 ——陳新軍

我們的身驅,因骨而立,因關節而活。人體的206塊骨胳和78個關節加上639塊肌肉決定了我們身體的靈動和活力。

讓傷病的軀體站起來,

就是幫助患者

作為一個大寫的“人”立起來

1

細心

說起骨科主任陳新軍,科室同事都稱他是個“細心”的人。

“我這個腿,又腫又脹,不能彎也不能上下樓,後來走路都難……”77歲的陶奶奶,被膝骨關節炎困擾了十多年,雙腿已呈O型彎曲,步履維艱,實在疼痛難忍才入院接受治療。檢查發現老人膝軟骨基本磨光,關節嚴重變形、關節間隙狹窄,急需行膝關節置換手術。膝關節置換是4級手術,對手術技巧和經驗要求極高的一類手術。術中如何獲得正確的力學軸線和相等的伸屈間隙以及內側副韌帶、關節囊進行精準的鬆解,對軟組織的平衡性和對稱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考慮到兩條腿一起手術併發症多、恢復差,陳新軍決定先為老人進行一側手術,待三個月後再進行另一側手術治療,為此,手術團隊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提前做了精心安排。

為防止出現術後感染,術前,細心的陳新軍為老人做手術評估時,把她的腳丫一一掰開,湊上前細細檢視

,並要求老人進行牙齒以及耳內的相關檢查,以防真菌感染。為了在手術過程中儘可能切斷汙染途徑,手術選用了本市唯一一間“百級手術室”(每立方米空氣中塵埃粒子數達到太空實驗室的標準),術中醫護人員則儘量減少走動。

“陳主任這麼‘細貌’(揚中方言,意為細心),我就曉得能治好我的腿。”術後陶奶奶樂呵呵地與病友感慨著。術後第一天,她的膝關節屈曲達到了50°,就能借助助行器下床行走。三個月後,另一條腿同樣順利完成手術,經過康復,老人恢復了正常行走,再也沒喊過膝蓋疼。

匠心醫者候選人(二十二)| 骨道匠心 ——陳新軍

△右一為陳新軍

2

用心

除了細心,陳新軍對待患者亦是十分用心。

55歲的於女士不慎摔倒,傷及右肩關節,被疼痛折磨得夜不能寐,每天只能睡到2~3小時。但怪異的是於女士前後位X線檢查卻看不到異常。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陳新軍想到了一種罕見的肩關節後脫位病症。肩關節脫位是最為常見的關節脫位,而關節後脫位僅佔 2-4%。做了肩胛骨側位、腋窩位CT檢查,確認患者果然是肩關節後脫位,且伴反Hill-sachs損傷。

經過手術,患者肌腱縫合、關節面得以復位。

但由於肩關節後脫位十分罕見,市面上買不到現成的肩關節後脫位術後適用支具

。可術後的體位安置至關重要,關係到關節康復、預防遠期併發症。

為了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復,擁有適合的術後支具,陳新軍帶領骨科團隊集思廣益,決定為患者量身定製支具

,在與支具廠家聯絡商討後,確定了單獨定製支具的可行性。在查閱大量資料後,骨科團隊找到了適合患者的支具設計圖紙,發給廠家進行定製。特製的支具保證了患者肩關節外展外旋位時,活動腕、肘關節也可加強肌肉收縮運動。

最終於女士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匠心醫者候選人(二十二)| 骨道匠心 ——陳新軍

△特製支具

3

精進

“傷筋動骨一百天”,在很多人看來,骨科手術是“大刀闊斧”的,但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在骨科領域中的日益廣泛應用,特別是醫生操作技術的不斷成熟,市人醫骨科已經逐漸告別 “叮叮噹噹”時代 ,“微創手術” 成趨勢。

傳統手術口子大、出血多,住院天數長,增加患者的費用負擔,微創手術創傷少、出血少。作為骨科主任,陳新軍積極帶領科室年輕人開展新技術新專案。2017年以來,揚人醫骨科微創技術不斷被應用於臨床,實現了創傷、脊椎、關節、手外科等亞專業技術的全面發展。“膝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成形術”榮獲2018年度醫院新技術新專案一等獎。該項技術填補市人醫膝關節鏡微創診療空白。術後6小時就可以下床,術後2天就可以出院。“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間盤突出症,只需8mm切口,術後即可下床走路。“全膝關節置換術”再次獲得2020年新技術新專案一等獎。術後第一天,患者即可下床行走。

同時為減少患者術後疼痛,陳新軍團隊運用多模式鎮痛理念,術前給患者口服鎮痛藥物,術中採取雞尾酒療法鎮痛,術後使用鎮痛泵以及再次口服鎮痛藥物,使其術後基本沒有疼痛的感覺。以往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疼痛評分往往都在7分以上,而採取多模式鎮痛後,疼痛評分保持在了3分以下。術後早期康復可以避免多種併發症,減少藥物使用,加快術後恢復速度,恢復患者正常行走功能。

匠心醫者候選人(二十二)| 骨道匠心 ——陳新軍

△術前檢查

面對別人對他的稱讚,陳新軍擺擺手道:“是對生命的敬畏吧,我們真的不敢有半點馬虎。”

END

本期留言有機會拿紅包

稽核︱ 胡紅雲  沙海萍

編輯︱ 紫熙

圖文︱ 蔡鈺

製作︱ 蔡鈺  劉耀

歡迎轉載,請註明來自“揚中市人民醫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