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史上一位著名的非醫學人士:飛行員與醫學的奇妙緣分

導讀

林德伯格作為一名非醫學人士,生前參與了醫療裝置的發明,身後見證了醫學技術的進步。

作者:琰珉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釋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生老病死,這是人類一生都需要經歷與面對的醫學過程。縱觀西方的醫學歷史,十分悠久,在這漫長的醫學史中,有一位看似與醫學無關的知名飛行員,他對醫學有著怎樣不同凡響的影響?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故事——

一、傳奇飛行員

94年前(1927年5月20日),一位名叫林德伯格(Lindbergh,亦譯為“林白”)的美國飛行員駕駛一架單翼飛機,從紐約出發,歷經三十幾個小時,在萬眾矚目下抵達法國巴黎,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行不著陸單人飛行而跨越大西洋的人。

在那個年代,橫跨大西洋無疑是一項壯舉。與現在的技術相比,當時的條件落後了不是一點半點,可想而知,林德伯格經歷了許多困難。據說他曾經僅僅以3米的飛行高度掠過海面,也曾在迷霧中失去方向,僅靠推算來引導飛行,甚至還一度出現幻覺。不誇張地說,哪怕只是錯了一個小細節,也會面臨失敗乃至失事的風險。在林德伯格之前,也曾有不止一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試圖挑戰這一項任務,但大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林德伯格駕駛的飛機 “聖路易精神號”(Spirit of St。 Louis)建成於風景如畫的聖地亞哥(San Diego),也因此,聖地亞哥國際機場後來又被稱為“林白國際機場”。諸如此類“蹭流量”的事情不勝列舉。

在這位飛行員的傳奇一生中,還有一件事非常有名。在他飛越大西洋5年之後,他的僅有20個月大的兒子在家中被綁架,後來慘遭殺害(儘管支付了贖金),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便是著名的偵探小說《東方列車謀殺案》的原型。

順便說一句,“首次獨自飛越大西洋”這一里程碑式的榮譽,似乎冥冥之中被一個魔咒所籠罩。第一次實現獨自飛越大西洋的女性飛行員,與林德伯格同時代、外貌上也有些許相似的阿梅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在後來進行一次環球飛行時,永遠消失在了距離目的地不遠的太平洋上空,從此下落成謎。

醫學史上一位著名的非醫學人士:飛行員與醫學的奇妙緣分

《東方列車謀殺案》電影海報

二、林白手術

前面介紹了,

林德伯格確實是位傳奇飛行員,可是跟醫學有什麼關係?

別急,繼續往下看。

林德伯格於1974年

死於惡性淋巴瘤,在他去世的27年後,這個名字再次被載入歷史。這次,它記載了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

2001年9月7日,一個醫療團隊身處紐約,透過遠端操作“宙斯”(ZEUS)機器人系統,為7000公里外的法國斯塔拉斯堡的一位68歲的女病人實施了膽囊切除術。手術總共用時45分鐘(即使與20年後的今天相比,也並不遜色),術後病人恢復順利,未發生併發症。這次手術,像當年的林德伯格一樣,實現了對大西洋的地理跨越,因此被稱為

“林白手術”

(Lindbergh Operation)。

當時微創理念已經開始深入人心,林白手術成為了微創外科領域的經典之作,更重要的是,它掀起了遠端外科和機器人外科的熱潮。如今,以“達芬奇”(da Vinci Surgical System)為代表的手術機器人雖未完全普及,但也已大為流行。根據直覺外科(Intuitive Surgical)官網,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6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達芬奇機器人系統,總安裝量已達5989臺,累計完成手術850餘萬臺。手術機器人的視覺系統能夠放大手術視野,機械臂可以以任意角度旋轉,不會因疲勞而抖動,有效突破了生理極限,精確度和可靠度極高,是對傳統方法的有效輔助和補充。當然機器人手術目前仍存在許多缺陷,例如費用高昂,缺少觸感,以及依賴於網路傳輸速度等,還需要技術的不斷提高來進一步最佳化。

當然,機器只是工具,操作機器的手術者的水平才是手術效果的關鍵。而不能忽視的是,有關醫生資質(遠端、異地)以及圍手術期責任(不同團隊)等問題,仍需要倫理學方面的討論和實踐中的摸索。

醫學史上一位著名的非醫學人士:飛行員與醫學的奇妙緣分

手術機器人系統

三、人工心臟

其實,除了他生前並無緣得見的林白手術,更不被我們熟知得是,

林德伯格在醫學領域有著實際的貢獻

。20世紀30年代,林德伯格的親人患上了二尖瓣狹窄,這促使林德伯格開始關注心臟病學領域。最終,

他發揮了機械學方面的獨特天賦

,與洛克菲勒研究所的亞歷克西斯·卡雷爾(Alexis Carrel)合作開發了一套體外灌注系統(perfusion pump),

使得器官的離體存活成為可能,為人造心臟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為此,二人共同出現於1938年6月13日《時代週刊》的封面上。而時至今日,康寧公司(Corning)的官方網站上,仍然展示著林德伯格的這項發明和當期《時代週刊》的封面,因為當年林德伯格使用的材料就是該公司的明星產品派熱克絲玻璃(Pyrex)。

林德伯格和卡雷爾的“跨界”合作對現代醫學也很有啟迪意義。

單一學科在醫療器械和裝置的研發中存在諸多不利因素,簡單來說,搞工程的不懂醫學,無法把握住這個產業中最核心的應用問題,而學醫的完全不懂產品,對於設計開發一籌莫展。隨著科學技術在不同領域的交叉滲透,計算機、工程、材料、醫學等多學科的廣泛深度合作,才是這個問題的最優解。

再順便說一句,

這位卡雷爾醫生是血管修復和器官移植領域的大牛,是1912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得主。

他的人生中存在重大汙點,但與學術無關,此處不討論。

醫學史上一位著名的非醫學人士:飛行員與醫學的奇妙緣分

當期《時代週刊》的封面(左側人物為林德伯格)

以上就是飛行員林德伯格與醫學的奇妙緣分,希望大家喜歡他的故事。

故事裡涉及的膽囊切除術、機器人手術、體外迴圈、器官移植等,

隨便哪一個都與醫學發展的歷程息息相關

,想講明白任何一個,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受水平和篇幅所限,文中僅僅點到為止,更多細節請參考相關專業文獻。

總之,林德伯格作為一名非醫學人士,生前參與了醫療裝置的發明,身後見證了醫學技術的進步。歷史,就這樣在經意與不經意間被創造了出來。

參考資料:

1。直覺外科(Intuitive Surgical)官網

2。康寧公司(Corning)官網

3。維基百科

責編 小脈 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