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護理常規及技術操作規程

一、內科護理常規

1、病室環境保持整潔、舒適、安靜,空氣新鮮。根據病證性質適當調節溼溫度。

2、根據病種、病情安排病室。護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適時向患者(及陪送家屬)介紹病區環境及設施的使用方法,介紹作息時間、探視及相關制度,請患者積極配合。介紹主管醫師、護士。並按規定做好相關護理工作。

3、根據患者的情況,作有關的健康、衛生宣教,使之對疾病、治療、護理和保健知識有一定了解,以積極配合。

4、即刻測量入院時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體重,觀察舌象、脈象,詢問有無過敏史,做好記錄。並通知醫師。

5、新入院患者測體溫、脈搏、呼吸,每日3次,連續3日。體溫正常3日後,改為每日1次。若體溫37。5℃以上者,改為每日4次;體溫39℃以上者改為每4小時1次;或遵醫囑執行。每日記錄二便次數1次。每週測體重1次,或遵醫囑執行。

6、需書寫護理病歷者,及時瞭解病情,準確、按時完成各項記錄。

7、按醫囑執行分級護理。

8、24小時留取三大常規(血、尿、便)標本送檢。

9、危重患者按醫囑須行特別護理者,應制定護理計劃,認真實施,做好特護記錄,並床頭交接班。

10、經常巡視,及時瞭解、發現患者在生活起居、飲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護理問題,及時實施相應護理措施。

11、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體徵、舌脈象等變化。若發現病情突變,可先行應急處理,及時報告醫師,並積極配合搶救。

12、按醫囑給予飲食,掌握飲食宜忌,並指導患者執行。

13、按醫囑準確給藥,做好發藥到口。服藥的時間、溫度和方法,依病性,藥性而定。注意觀察服藥後的效果與反應。並向患者作好與藥物有關知識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4、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預防院內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單位的終末消毒處理。

15、做好衛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導,並徵求意見。

二、婦科護理常規

(一)、病室環境保持整潔、舒適、安靜、空氣新鮮,根據病症性質適當調節溫溼度。

(二)、患者入院後按病情輕重,有無感染送至指定的床位休息,向患者介紹病區環境和有關制度,介紹主管的醫師、護士。

(三)、新入院及手術後患者測體溫、脈搏、呼吸每日3次,連續3日;體溫在37。5℃以上者,每日4次;體溫39℃以上者及危重患者,每4小時1次,待體溫正常3日後改為每日1次;觀察卵巢排卵功能的患者每日測量基礎體溫。每日記錄二便次數1次。每週測體重、血壓各1次。

(四)、按醫囑進行分級護理。

(五)、24小時內留取三大常規標本送檢。

(六)、經常巡視病房,及時瞭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飲食、睡眠和情志等情況,做好相應護理。

(七)、嚴密觀察患者神志、面色、體溫、脈象、呼吸、舌象、面板、汗出、二便、月經週期、陰道排出物及其流出量等情況,發現病情異常,立即報告醫生。並配合處理。

(八)、腹痛患者在未明確診斷時,禁用鎮痛劑。大出血或疼痛劇烈時,應及時報告醫師並做好輸液、輸血、急救及手術等準備工作。

(九)、指導陰道分泌物多的患者每日清潔會陰;對不能自理者或留置導尿者,每日應予會陰部清潔消毒1~2次。

(十)、按醫囑給予相應飲食,掌握飲食宜忌。急診手術及嘔吐頻繁者,無醫囑前,暫禁食。

(十一)、加強情志護理,消除憂鬱、焦慮、恐懼心理,怡情悅志,配合治療。

(十二)、按醫囑準確給藥,觀察藥後效果和反應。

(十三)、有傳染病者,執行傳染病隔離常規。

(十四)、做好衛生宣教及出院指導,根據具體疾病,給予相應的有關知識的宣傳和指導。注意結合實際、通俗易懂。

三、外科護理常規

(一)、外科一般護理常規一、病室環境保持整潔、舒適、安靜,空氣流通新鮮,根據病證性質調節相宜的溫溼度。

(二)、根據病情安排病室,護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適時向患者(及陪送家屬)介紹病區環境及設施使用方法,介紹作息時間、探視及相關制度,請患者積極配合,介紹主管醫師、護士。

(三)、根據患者的情況,作有關的健康、衛生宣教,使之對疾病、治療、護理和保健知識有一定了解,以積極配合。

(四)、即刻測量入院時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體重,觀察舌象、脈象,詢問有無過敏史,做好記錄並通知醫師。

(五)、新入院患者每日測體溫、脈搏、呼吸3次,連續3天。若體溫37。5℃以上者,每日4次;體溫39℃。

以上患者及危重患者,每4小時1次,待體溫正常3日後改為每日1次;手術患者每日測量體溫3次,連續3日。每日記錄二便次數。

(六)、24小時留取三大常規(血、尿、便)標本送檢,並測定出、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配合醫師作好各項檢查。

(七)、按醫囑執行分級護理。

(八)、重危、大手術患者生命體徵監測遵醫囑執行。

(九)、中重危及大手術患者制定護理計劃,認真實施,做好記錄,並床頭交接班。

(十)、經常巡視,及時瞭解發現患者在生活起居、飲食、睡眠和情志方面的護理問題,認真實施相應護理措施。

(十一)、按醫囑給予飲食,嚴格掌握飲食宜忌。急診入院手術患者在無醫囑前,暫不給予任何飲食。

(十二)、除特殊要求處置的傷口,一般傷口應保持敷料乾燥,引流通暢,若浸溼、脫落等應及時處理或報告醫師,敷料按消毒隔離制度及時處理。

(十三)、各種引流管應保持通暢,不受壓、不脫落,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質及氣味等。

(十四)、按醫囑準確給藥,做到發藥到口,服藥的時間、溫度和方法,依病情藥性而定,注意服藥後效果和反應。

(十五)、急性腹痛患者,診斷不明時,禁用止痛劑或熱敷。

(十六)、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做好病床單位的終末消毒處理。

按骨傷科一般護理常規。

詳細瞭解病史,觀察全身情況及患肢情況,包括疼痛、腫脹、出血等,並做好記錄。密切觀察患肢指(趾)端的血迴圈,面板感覺及運動狀況;開放性骨折患者,應注意觀察出血量的多少,傷口大小,有無異物及重要血管、神經損傷等。

若發現下列情況,應立即報告醫師,並配合救治:面色蒼白、氣短、出冷汗、四隻厥冷等。患者疼痛、麻木、腫脹、面板蒼白或青紫,皮溫較健側低甚至冰冷等。

協助醫師進行各種必要的牽引、復位、固定術。術前做好解釋工作,得到患者的配合,術後按各種牽引固定術護理常規進行護理。

保持患者的四肢關節擺放於功能位,防止畸形發生,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其重要性並進行具體指導。

儘量減少患肢移動,如必須移動患者時,應事先向患者解釋,取得患者配合。移動患者時動作宜輕柔,扶託患肢時,必須雙手同時扶託骨折部位上下兩個關節。

臨證(症)施護

疼痛劇烈且診斷明確者,按醫囑給予止痛劑,以減輕痛苦及焦慮、恐懼心理。患肢疼痛按醫囑用針刺止痛可取合谷、外關等穴;或外敷止痛藥物,注意觀察區域性反應和藥物作用。患肢淤血腫脹可遵醫囑用中藥外敷或燻洗。注意溫度適宜,防止燙傷。

飲食調節:骨傷科患者宜高熱量和高營養飲食,避免食用過量肉類。氣滯血瘀型飲食宜清淡,待舌象正常、大便通暢,再進清補食品,忌生冷、酸辣及發物。肝腎虧虛型宜用補肝腎的食品,如枸杞、山藥、蘑菇等,忌辛辣、香燥之物,戒菸酒。

指導並幫助患者儘早開始功能鍛鍊(參照骨折功能鍛鍊方法)。根據骨折癒合的不同時期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鍛鍊,以防止發生骨質疏鬆、關節僵硬等併發症。

做好衛生宣教和出院指導。囑患者加強飲食調節,合理的功能鍛鍊,定期來院複查。

上肢骨折

上肢常見的骨折有鎖骨骨折、肱骨外科頸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尺橈骨幹骨折等。其中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多發生於兒童。

按骨折護理常規。

密切觀察患肢肢端血液迴圈及感覺運動狀況,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師,及時處理。

指導患者及家屬瞭解肢體應保持的功能位置,使患者能夠主動配合。

上肢骨折一般應使上臂自然下垂,肘關節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對掌。鎖骨骨折患者在臥床休息時肩胛間區應墊高,以保持兩肩後伸。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在仰臥時,投不應少抬高,患肢墊高與軀幹平行,避免前曲或後伸。幫助患者坐起時,應託扶背部及健側肩部,以免引起患側疼痛即用力不當而影響患肢的固定。

對兒童患者要親切、和藹、耐心,使患兒儘快熟悉新環境。患兒表述能力有限,要細心觀察患兒的表情及體徵,以便及時發現異常。做好患兒家長的工作,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下肢骨折

下肢常見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幹骨折、臏骨骨折、脛腓骨骨折等。其中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多見於老年人。

按骨折護理常規。

經常督促、指導患者保持功能體位,下肢髖關節屈曲15度,外展20度,膝關節屈曲15度,踝關節背伸90度,足尖向上。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均應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內收。

如病情許可,應協助患者坐起,深呼吸、拍打背部,預防肺部感染。

鼓勵患者進行除患肢以外的全身活動鍛鍊,以促進血液迴圈。

去處牽引和外固定後,鼓勵患者學會使用柺杖,並注意保護,以防摔倒。

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是由各種不同的外力作用而引起的臨床上較常見的損傷。病情較複雜,可併發脊髓損傷。

按骨折護理常規。

患者應平臥硬板床,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床尾用護足架,防止足下垂腰椎壓縮性骨折復位後,腰下墊一薄枕,以維持復位角度。

協助患者翻身時,保持其軀幹上下一致,切忌使脊柱旋轉、扭曲加重損傷。

對嚴重胸、腰椎骨折和骨折脫位需用手術切開復位者,應配合醫師做好術前準備及術後護理。需牽引復位者,按牽引術護理。

及時瞭解患者的情緒活動,做好情志護理,尤其是合併截癱的患者,要多加安慰、鼓勵,解除其悲觀、失望心理,增強信心。

合併高位截癱的患者,注意觀察生命體徵、肢體活動及軀幹麻痺平面的變化。備好各種急救藥品和器械,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咳嗽、排痰。

合併尿瀦留患者,按癃閉常規護理。對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應定時開放導尿管,注意預防上行感染。便秘者,可按摩腹部或遵醫囑服用緩瀉藥物。

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多有暴力造成,常合併膀胱、尿道、直腸及盆腔內血管、神經損傷而引起出血、休克等症狀

按骨折護理常規。

密切觀察生命體徵,以及神志、尿量等全身情況。

如有下列情況,應立即報告醫師,並配合處理及做好術前準備:面色蒼白、出冷汗、呼吸急促、脈微細、血壓下降等休克症狀。尿道口滴血、尿血、膀胱膨脹、排尿障礙、會陰部血腫、尿液外滲、或導尿不成功等尿道膀胱損傷症狀。肛門疼痛、出血、觸痛等直腸損傷症狀。骶神經、坐骨神經痛、下肢某些部位感覺消退或消失等神經損傷症狀。

骨盆單處骨折且骨盆環保持完整者,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僅需臥床休息3~4周。使患者處於舒適位,髖部屈曲,以減少疼痛。

骨盆多處骨折並移位明顯,需牽引復位者,按牽引護理常規。

採用骨盆託帶懸吊牽引者,應保持仰臥位,託帶離床面約5cm。大小便時,可將便盆置於託帶與臀部之間,注意不要使之汙染。

尿道損傷,不全撕裂時,膀胱內留置尿管2周,應注意防止尿管脫出。留置導尿管時應保持引流管通暢及會陰部清潔,及時清理分泌物,以免逆行感染。仔細觀察尿液性狀、量及顏色,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出現便秘,不宜行腹部按摩法,要鼓勵患者多飲水,多食水果、蔬菜,以利通便。必要時,可遵醫囑服用緩瀉劑。

四、骨折患者的功能鍛鍊法

功能鍛鍊是全身各關節、肌肉等透過合理的運動,起到理氣活血、舒筋活絡、強壯筋骨的作用,以加速骨折癒合,恢復肢體功能。

(一)四肢骨折功能鍛鍊法

骨折早期:傷後2周以內,此期患肢腫脹疼痛,骨折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功能鍛鍊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縮運動。原則上骨折部上、下關節不可活動,身體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活動。此期間功能鍛鍊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肢血液迴圈,以利消腫和骨折穩定。上肢:整復固定後,即可鼓勵患者作握拳、手指屈伸活動,腕關節作輕度背伸掌屈動作。根據骨折部位,作肘關節伸屈和提肩活動。下肢:整復固定後,即可鼓勵患者作腳趾自主活動,踝關節背伸和蹠屈,骨四頭肌舒縮活動,髕骨按摩每日3~4次。牽引患者,可酌情囑其手拉吊環,作抬臀動作。

骨折中期:傷後3~6周,骨痂已逐步形成併成熟,區域性腫脹消退,疼痛減輕,骨折端已較穩定,骨痂開始生長。此期鍛鍊的形式除繼續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外,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並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傷後5~6周,骨折部有足夠的骨痂時,可以進一步作較大幅度的關節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但仍應注意限制不利於骨折連線和固定的活動。上肢:鼓勵患者握緊拳頭,作自主性關節屈伸活動。可由一個關節開始,繼而幾個關節協同鍛鍊並可放下懸吊帶,自主抬舉上臂。下肢:鼓勵患者練習患肢足部輕度蹬床及直腿抬舉動作。牽引患者,可練習手拉吊環,健肢蹬床等活動等活動。小夾板外固定患者,可鼓勵並協助患者扶雙柺下床,作患肢逐步負重鍛鍊。

(3)骨折後期:骨折臨近癒合後,功能鍛鍊的主要形式是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鍛鍊,使關節迅速恢復正常的範圍和肢體正常力量。

此期上肢可鼓勵做力所能及的輕微工作,使關節得到全面的鍛鍊。下肢扶雙柺者,應逐步改成單拐,繼而棄拐行走,並逐步增加擺腿動作,蹲下起立及旋轉搖膝動作。

(二)腰椎壓縮性骨折功能鍛鍊法

五點支撐法:仰臥硬板床,用頭部、雙肘及雙足支撐全身,背部盡力騰空後伸,開始進行腰背肌鍛鍊,以促進血腫吸收,減輕區域性水腫,防止損傷後的軟組織粘連和組織纖維化。一般無休克等合併症的單純壓縮性骨折,復位後第二天即可鍛鍊。

三點支撐法:仰臥硬板床,患者雙臂置於胸前,用頭部及雙足跟撐起全身,背部騰空後伸。此法根據患者的體力,於傷後3周開始,逐漸增加練習次數。

飛燕點水法:患者俯臥,上肢後伸,抬起頭肩部,下肢伸直抬起,全身僅讓腹部著床,成一弧形伸展鬆弛反覆進行,適用於傷後3~4周開始練習。

(三)功能鍛鍊注意事項

向患者作好解釋工作,以取得患者主動配合、堅持鍛鍊。

要求患者在鍛鍊時思想集中,呼吸均勻,動作準確,切忌粗暴過猛。

要做到循序漸進,根據骨折癒合情況逐漸加大活動範圍和時間,以患者不感到疲勞和骨折部位不發生疼痛為度。患者輕度腫脹,經晚間休息後能夠消腫的可以堅持鍛鍊,如腫脹較重並伴有疼痛,則應減少活動,抬高患肢,待症狀減輕或消失後再恢復鍛鍊。如疼痛腫脹逐漸加重,或骨折部位突發疼痛時,應警惕發生新的損傷,停止鍛鍊並及時作進一步的檢查處理。

應嚴格限制不利於骨折癒合的動作,如前臂骨折的旋轉活動,股骨粗隆間骨折及股骨上1/3骨折的內收活動等。腰椎骨折不可作彎腰動作,3個月後方可練習彎腰動作。下肢骨折鍛鍊肢體負重時,應保護患者,防止滑到、碰傷、扭轉等。指導患者出院後仍需繼續堅持鍛鍊,直至功能完全恢復。

五、分級護理

分級護理是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及生活自理能力,由醫生以醫囑形式下達的護理級別。護理級別可分為一、二、三級護理。各級護理均應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應用“護理程式”,使患者得到全身心的護理。

一、特級護理

原則:病情危重,隨時需要搶救的患者。

適應症:嚴重的臟腑功能衰竭、各種原因引起的神昏、脫證、厥證等危重患者。特殊複雜或新開展的大手術。嚴重外傷、大面積燒傷等患者。

護理要求:除患者突然發生病情變化外,必須在搶救室或監護室由特護人員或監護室護士護理。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隨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保持呼吸道及各種導管的通暢;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備齊急救器械、藥品,隨時準備搶救。用物定期更換、消毒,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建立危重患者特護記錄單,必要時設“中醫整體護理病歷”,及時準確填寫各項海里記錄。作好基礎護理,患者及床單做到“六潔”、“四無”,即:口腔、頭髮、手足、面板、會陰、床單清潔;無褥瘡、墜床、燙傷、交叉感染的發生。預防併發症。對神志清醒的患者,做好情志護理,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取得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樹立治癒的信心。

二、一級護理

原則:病情危重需嚴格臥床休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適應症:危重證或大手術後需臥床休息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生活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患者。

護理要求:需臥床休息,生活上主動給予全面細心的護理。密切觀察病情,定期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每30~60分鐘巡視一次,發現異常變化,立即報告醫師,採取有效措施。做好各項基礎護理,保持患者及床單位“六潔”,必要時建立“中醫整體護理病歷”,並做好準確的紀錄。做好情志護理,幫助患者消除疑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三、二級護理

原則:病情較穩定,需要休息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

適應症:危重期已過,病情穩定(如出血已止,高熱已退,神昏已轉清醒的患者),仍需臥床休息的患者慢性病及老年病限止活動或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的患者。特殊手術及大手術後,病情已趨穩定,而身體仍較虛弱者,或行牽引、臥石膏床等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

護理要求:臥床休息,可在床上或室內、外作較輕的活動。協助並指導患者保持“六潔”,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注意觀察病情變化,按常規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每1~2小時巡視一次,發現異常變化及時報告醫師,採取相應措施。向患者宣講醫院的規章制度,及有關飲食調理、情志調節、活動鍛鍊等養生保健知識,使患者密切配合,早日恢復。切實做好具體的出院指導。

四、三級護理

原則: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生活能自理的患者。

適應症:各種病症的恢復期患者。輕症慢性病患者。一般手術前準備階段,術後恢復期,正常產婦等。

護理要求可指導患者下地活動。生活自理。每日至少巡視患者2~3次,按常規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採取相應措施。向患者宣講醫院的規章制度,及有關飲食調理、情志調節、活動鍛鍊等養生保健知識,指導患者做到“六潔”,使患者密切配合,早日恢復。

六、口腔護理操作標準

一、目的

1、保持口腔清潔、溼潤,預防口腔感染等併發症。

2、預防或減輕口腔異味,清除牙垢,增進食慾,確保患者舒適。

3、評估口腔內的變化(如粘膜、舌苔及牙齦等)提供患者病情動態變化的資訊。

二、操作前準備

1、評估:持手電筒和壓舌板到病人床前進行評估(1)瞭解患者的病情、意識、配合程度。

(2)觀察口唇、口腔粘膜、牙齦、舌苔有無異常;口腔有無異味;牙齒有無鬆動,有無活動性義齒。

(3)向病人解釋操作方法、目的、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4)為病人準備一杯溫開水(漱口用)。

2、患者準備排空大小便

3、護士準備衣帽整潔、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用物準備一次性口腔護理包(內有:彎盤兩個,墊巾1塊,彎血管鉗1把,鑷子1把,壓舌板1個,生理鹽水棉球數個,石蠟油棉球2個,吸水管1個,紗布2塊),棉籤1包,壓舌板1個(評估用),手電筒,水杯1個,必要時備開口器。根據病情需要準備漱口液,手消劑,汙物盒。檢查物品有效期,備齊用物置治療車上。 5。環境準備寬敞,光線充足或有足夠的照明。

三、操作步驟

1、備齊用物,攜至患者床旁,核對患者床號和姓名。

2、協助患者側臥或仰臥,頭偏向一側,面向護士。

3、手消毒,開啟口腔護理包,將墊巾鋪於病人頜下。將吸水管放入水杯中。

4、用血管鉗、鑷子一邊擠棉球一邊清點棉球數量。擠幹棉球方法正確,棉球乾溼適宜。

5、將彎盤放於病人口角旁,盛有棉球的彎盤放於空彎盤的外側。

6、棉籤蘸取溫水溼潤口唇。持手電筒及壓舌板觀察口腔情況,昏迷患者或牙關緊閉者可用開口器協助張口。用後壓舌板放於彎盤內,有活動義齒者紗布包裹取下並刷洗乾淨浸泡冷水中。

7、協助清醒病人用溫水漱口。用紗布擦淨口唇。

8、囑患者咬合上下齒,用壓舌板輕輕撐開患者頰部,用血管鉗夾住溼棉球(使棉球包裹尖段)。先縱向擦洗對側牙齒外側面,由內向外擦至門齒,(上牙向下擦,下牙向上擦)同法擦洗近側外側面。

9、囑病人張開上下齒,縱向擦洗對側上內側面、橫向擦洗對側上咬合面、對側下內側面、對側下咬合面,以弧形擦洗對側頰部。以同法擦洗另一側。

10、之字形擦洗硬顎、舌面及舌下口腔底。(每個棉球只擦一面,棉球以不滴水為宜。擦洗舌面時勿觸及咽部,以免引起噁心,觀察患者反應)。

11、擦洗完畢,幫助病人用吸水管漱口,擦淨口周部位,用壓舌板、手電筒檢查口腔情況(口腔內沒有遺留棉球)。

12、口唇乾裂塗石蠟油,口腔黏膜如有潰瘍,根據醫囑給予藥物撒於潰瘍處。

13、浸泡後的義齒給病人戴上。

14、清點棉球數量,撤去彎盤及墊巾。

15、操作後查對患者姓名、床號,整理床單位,協助病人取舒適臥位。 16。整理用物,洗手,記錄。

四、注意事項

1、操作動作應輕柔,避免鉗端觸及牙齦或口腔黏膜,血小板減少患者,有牙齦出血者禁止操作,應囑病人含漱口腔護理液或止血藥液。

2、昏迷或意識模糊的患者棉球不能過溼,操作中注意夾緊棉球,防止棉球遺留在口腔內,禁止漱口。

3、使用開口器時應從磨牙處放入,有活動性義齒的患者協助清洗義齒。

4、觀察口腔時,對長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患者,應注意觀察口腔內有無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