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一種福氣

在老年人的生日宴上,人們常常送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祝福。如果這個祝福只能實現後半段,可能並不是一種福氣。過猶不及是一種中庸思想,同樣適用於生命長度。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至今也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生命的意義在於它的有限性。

行動力

生命無限將會帶來什麼後果?一切抓緊時間想要實現的夢想都會幻滅,在有限時間內想要愛一個人的期望將會消失,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拖再拖,不用急著去做。

心理學家: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一種福氣

正因為有限的生命給了人們發展的理由,死亡會磨滅一個人的所有,延續有了繼承的意義;死亡會給人們緊迫感,實現有了現實的意義。

這所有的意義都基於一個前提條件——行動力。這也是老人活得太久,可能並不是福氣的根源,他已經喪失了行動力,空有一副軀殼而不能自控。這僅是針對老人而言,它的影響遠不止於此。

資訊反饋

當老人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做任何動作,靠家人或醫院維持生命時,他可能已經放棄生命了。此時,自己就像一副軀殼,沒有任何生命體驗感,這無疑是一種致命打擊。

許多人不瞭解這樣的感受,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實驗:把兩個女孩(志願者)關進類似棺材的狹小空間裡,空間裡有呼救裝置,如果堅持不住可以要求出來。

心理學家: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一種福氣

除了呼吸和觸碰牆壁,兩個女孩不會有任何知覺,比如味覺、嗅覺等。在零資訊的環境下,心理學家預計她們可以待一個小時,而事實上,這兩名志願者十分鐘左右就開始呼救了。

結果說明:人的生存不僅需要食物、水等必需品,還需要資訊反饋。反饋是一個人最大的體驗感來源,沒有資訊迴應,人就會陷入永恆的未知之中,類似於死亡。

沒有人能在生命延續的狀態下,長期待在這樣的環境,而活得太久、喪失行動力的老人正好符合這種情況。由於沒有行動力,可能連自殺都無法完成,生命早已不是自己的,而是醫院和家人的。

另一方面,老人幾乎是周圍人的拖累。如果子女一直維持他的生命,不管多麼辛苦都不放棄他,除了所謂的孝心,一定還有現實原因。也就是說,這個老人一定還有某方面的價值。

心理學家: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一種福氣

價值交換

人性冷漠是一種正常現象,人和人必須建立良好的價值交換體系,才能相互喜歡。

坦誠地說,沒有子女會喜歡一個毫無用處、只會拖累家人的老人,即使是家人,也必須遵守人際互動的規律,最真實的情感騙不了人。

從這個角度而言,老人如果沒有價值,家人因道德約束不能結束他的生命,那麼他將面對毫無尊嚴的生活狀態。比如,大小便失禁無人看管,發出聲響打擾他人而遭到厭惡。

這樣的惡性互動也會使老人產生放棄生命的想法,所以沒有任何行動力的老人,維持生命並不會幸福,還會丟失生命中最後的尊嚴。

當然,並不是說長命百歲是一種負面狀態,最主要的原因都在價值和行動力上。

心理學家: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一種福氣

無論如何,科技逐漸發達,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生活質量會越來越好,倫理也會隨之進步。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把行動力延長到與壽命接近,也可以在倫理上選擇放棄生命。

享受創造價值的每一天,不光是老人,年輕人也是如此。把行動力的領域延伸,希望社會可以把道德領域同一化,達到真正的人性解放。

-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1] Mosconi L, et al。 (2017) Perimenopause and emergence of an Alzheimer’s bio- energetic phenotype in brain and periphery。 PLoS One 12:e018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