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行走的農業實踐課堂”研學服務經驗——以郫都區德源街道東林村為例

一、服務背景

農業研學注重的是農業體驗與勞動,傳達的是敬畏土地,感恩自然的教育理念。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農業研學的基地承載體可多樣化,主要表現為休閒農場、主題農莊、田園綜合體等。

東林村位於郫都區德源街道東南部,毗鄰溫江區,距離德源街道僅1。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擁有川西林盤景觀、東林藝術村、德源大蒜種源基地、袁隆平種業矽谷專案等豐富資源,為其提供了農業實踐教育實踐基地;

另外,東林村傳統原生態稻蒜輪作和現代化農機科技種植模式,豐富了農業體驗研學服務的教學形式。

城鄉融合——“行走的農業實踐課堂”研學服務經驗——以郫都區德源街道東林村為例

二、服務內容

依託德源大蒜基地、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園等研學教育基地,以東林村特色農作物大蒜、水稻作為基礎,圍繞“田園景觀、自然教育”為核心,運用社工專業工作方法,增設寓教於樂的農業體驗與教學,開展農業體驗研學服務活動。

為城市居民提供走進鄉村、開拓視野、感知自然、豐富知識、激發興趣、獲得靈感的機會,促進城市居民瞭解東林村稻蒜輪作的傳統農耕模式、農業文化和農作物種植,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深度融合。

三、服務目標

吸引城市居民走進東林村來體驗、感受、學習、交流蒜稻文化體驗路線,助力東林村的鄉村旅遊發展,體驗“進可都市、退可田園”的參與式、體驗式、田園式的新消費場景,為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搭建了交流互動平臺,利於更好地塑造城鄉融合新形態、促進城鄉融合互動,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四、服務特色

1.服務物件

(1)城市親子家庭

兒童是家庭組成的核心部分,家庭活動多以兒童的意願為導向。於是在確定研學活動物件時,我們以兒童作為切入點,透過開展以兒童為服務主體的研學活動,吸引親子家庭的目光,提升親子家庭的參與意願和參與度。

(2)高校大學生

郫都區境內有西南交大、電子科大等大中專院校19所,擁有豐富的高校資源。透過連結高校資源,對接大學生參加研學活動,既有助於大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餘參與實踐體驗,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有助於更好地向大學生展示新農村的風貌和發展程序,從而一定程度上增強大學生回到鄉村工作、獻力建設鄉村的意向,促進鄉村人才迴流,推動鄉村振興。

2。服務方式

農業體驗+研學服務

農業體驗是指體驗者親自動手,參與某種或多種農產品種植養殖工藝、或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農業產出物深加工週期內的勞動;

研學,即研究性學習 ,國際上統稱探究式學習,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基於學生原有的概念,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歸納式學習過程。

研學服務以講解理論知識為主,農業體驗以親自實踐操作為主,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成效。

因此,我們將研學服務和農業體驗相結合,為廣大城市居民開展農業體驗研學服務,以生動專業的理論知識講解為參與者普及農作物培育流程、種植技巧等農業知識,再透過專業人員的示範進一步加深參與者的印象,最後透過參與者親身實踐體驗將理論知識完全掌握和轉化。

農業體驗研學服務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社工組織破冰遊戲,參與者透過成語接龍、擊鼓傳花、蒜苗蹲等趣味互動遊戲,增進參與者相互認識,運用小組模式,以“團隊共建·共制口號”方式形成小分隊,提高小分隊凝聚力;

第二個環節,透過參觀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大田景觀、現代農機耕種場景,聆聽講解老師的專業講解,增加對雜交水稻、五穀雜糧知識的瞭解和認識,以更生動形象地方式掌握現代農業知識;

第三個環節是參與者透過體驗下田收割水稻、使用打穀機打穀脫粒、使用傳統農具進行曬穀、嘗試大蒜種植等勞作過程,加深參與者對農耕的體驗和感受;

第四個環節是社工組織參與者進行分享和總結,引導其寫下總結話語,並在適時社工歸納和總結,讓參與者對活動進行復盤,進而從反思中學習知識,增長見識,培養思維,助力成長。

研學服務與實踐體驗的有效結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單一研學服務中理論講解帶來的枯燥感和單一實踐體驗中的不規範操作,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實現真正的寓教於樂。

城鄉融合——“行走的農業實踐課堂”研學服務經驗——以郫都區德源街道東林村為例

五、服務成效

東林社工站組織開展了4次農業體驗研學服務,主要以收蒜、收水稻、種水稻等農耕形式為主,參與人員包括城市親子家庭、鄉村親子家庭和高校學生等157人。

農業實踐研學服務的開展,對於城市居民而言滿足了他們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願望,也讓城市居民切實感受到新農村的變化和發展;對於青少年和高校學生而言,可以透過教育學習的“自然課堂”親近自然、寓教於樂;對於本地村民而言透過此類活動可以更好地推銷自家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宣傳度和認可度。

農業實踐研學服務的開展不僅能促進城鄉文化融合,還能促進城鄉互動,讓城市的人流、資金流、資訊流向鄉村匯聚,有利於加速農業產業化程序,帶動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作者:熊吉梅 廖燕秋

單位:成都市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