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瘤術後,留在腦裡的“夾子”長啥樣?

腦動脈血管瘤

是由於腦動脈壁結構發育不良或因外傷、動脈硬化造成的動脈壁損傷或老化,使區域性血管壁向外膨大而形成的囊狀瘤體,就像腦血管壁上吹起的氣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腫瘤。腦動脈血管瘤是生命的隱形不定時炸彈,假如破裂,致死率和致殘率極高。

腦動脈瘤術後,留在腦裡的“夾子”長啥樣?

腦動脈瘤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開顱夾閉,將顱內動脈瘤的根部進行夾閉,讓瘤體失去血供,進而消除破裂的風險;另一種是在顱內動脈瘤瘤體內放置彈簧圈,稱為“栓塞治療”,減少血流對瘤體血管壁的衝擊,降低破裂風險。開顱夾閉可以根治,但開顱手術的風險非常大,需要結合顱內動脈瘤的位置來判斷。彈簧圈療法的費用非常昂貴,而且也不能根治,一旦瘤體越來越大,就需要更多的彈簧圈來降低血流對瘤體的衝擊,當瘤體變得非常薄時,依然需要開顱治療。

開顱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

各有什麼特點?如何選擇?

開顱手術治療的優點是可以根治,費用低於血管介入手術。手術費用取決於動脈瘤的形狀、大小和位置,合併併發症的情況,以及術後恢復情況。一般費用在6萬至10餘萬之間,僅供參考。對於動脈瘤夾閉完全和顱內具有較大血腫的患者,複發率較低,同時能夠將血腫清除。缺點是創傷較大,併發症也略高,對醫生的醫術和經驗要求較高。

相比之下,血管內介入治療的優點是併發症較少、費用較高、安全、手術時間短,創傷較小,恢復快,並且同時可以治療不同部位的腦動脈瘤。缺點是複發率較高,對於需要放置支架輔助栓塞的患者,需要較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據統計開顱手術與介入手術量之比為1:2,具體選擇哪種手術方式需遵循以下原則:後迴圈動脈瘤(椎動脈、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瘤)、未破動脈瘤及無分支血管從瘤體發出、巖骨段、海綿竇段、眼動脈段動脈瘤、7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首選介入手術的治療方法。而血腫較多的動脈瘤,需要多個支架且不能確定完全開啟的動脈瘤,存在血栓形成可能和閉塞載瘤動脈可能的動脈瘤,介入難以致密栓塞、複發率高且導管難以到位的動脈瘤,應該選擇開顱夾閉手術的治療方式。

腦動脈瘤術後,留在腦裡的“夾子”長啥樣?

腦動脈瘤夾的結構

腦動脈瘤術後,留在腦裡的“夾子”長啥樣?

動脈瘤夾特點

咬合面的錐形壓痕由特殊技術雕刻而成,圓弧形夾子邊緣保證光滑無毛刺,形成無創的特點。

咬合面的錐形壓痕設計,有效防滑,當組織穿入到壓痕中時,錐形基底的交叉結構使負載面加倍,壓力被均勻分散在整個咬合面上。

外形優勢:每個瘤夾都擁有完全連續的彈簧外形,確保夾持器開口處與瘤夾間的吻合。

動脈瘤夾材質優勢

鈦合金材料,符合高質量要求

較好的生物相容性

和MRI相容,無鐵磁性(可耐受3。0T磁場強度)

CT/MR檢查無偽影,可清晰分辨瘤夾周圍腦組織結構

腦動脈瘤夾分類

按形狀分類:

迷你型 小夾子 ( 3 - 7 mm)

標準型 大夾子 ( 7 - 25 mm)

按功能性分類:

臨時性 血管臨時阻斷(黃環藍柄)

永久性 血管永久留存(藍環藍柄)

按功能性分類:

全鈦藍 永久夾

半鈦藍半金黃 臨時阻斷夾

腦動脈瘤術後,留在腦裡的“夾子”長啥樣?

腦動脈瘤夾持夾鉗

腦動脈瘤術後,留在腦裡的“夾子”長啥樣?

腦動脈瘤術後,留在腦裡的“夾子”長啥樣?

開顱夾閉術是將頭皮、顱骨開啟後,顯微鏡下找到動脈瘤所在位置,將動脈瘤使用特殊的動脈瘤夾夾閉,這種手術創傷較大,也有損傷神經的可能性。

腦動脈瘤術後,留在腦裡的“夾子”長啥樣?

友情提示

腦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嚴重者危及生命,所以腦出血貴在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減少腦出血對人類的危害,提高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關注腦卒中,從你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人到中年,記得每3~5年記得做個頭頸CTA/MRA,讓這顆“不定時”炸彈變成一顆啞彈。

堅持科普,希望醫生和患者少走彎路,疾病得到儘早診治!

免責宣告:本站所有影片或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或參考文獻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通知我,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本公眾號所載文章、內容、資料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與本人所在工作部門的立場無關!

腦動脈瘤術後,留在腦裡的“夾子”長啥樣?

喜歡就點個“

在看

”吧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