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無汗症案例2則

中醫書友會第293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

導讀

:這兩則無汗症的治療,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並沒有做太多加減,但均收到滿意的療效。由此可見,對於汗證的治療,麻黃湯和桂枝湯均有優勢,臨證可參考使用。(編輯/居業)

無汗症治驗

作者/周石卿、李吉茂

施某,男,43歲,原籍晉江,僑居香港,1980年6月25日初診。

患者全身無汗已四個多月。心中煩悶而熱,遍身肌膚燒灼感(腋下體溫38。5℃),胸、背、臂部面板有粟粒狀(雞皮疙瘩),並感針刺樣瘙癢難過。

時值盛夏,凡在烈日之下,步行三、五分鐘,或氣候炎熱,雖不外出,坐於室內亦覺心煩肌熱。面色深紅,額上筋脈浮露,齒幹,舌質紅、苔薄滑微黃,脈浮疾數右關略弦。在香港時,曾請中西醫治療罔效,回國後經某附屬醫院檢查診斷為內分泌功能失調,先用西藥,後服中藥均未見效。

既往史:無特殊病變,經現代醫學各種化驗檢查,身體各部無異常發現,素嗜煙、茶,不敢喝酒,但經常浴冷水和喝菊花、麥冬等涼茶而已。

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和生活習慣以及治療經過,擬診:寒涼阻遏,肌表閉塞,陽氣怫鬱,營衛失調。治以通陽開表發汗,調和營衛法,方取桂麻各半湯加味:

麻黃(去節)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甘草4克,杏仁10克,生薑8克,大棗四枚,幹浮萍6克,鮮蔥白七個(每個2寸,連根後入)。

上方服三劑仍無汗,惟覺面板粟粒狀稍隆起,針刺瘙癢感較劇,但心中煩熱,已有減輕。此乃藥力達表之徵,由於寒遏衛分過久,車薪杯水,未能濟事,然時當暑熱,開表峻劑又不宜過量,恐一汗遂漏不止,耗傷陰液,發生他變,故循序漸進,仍按原方服用。

又服三劑,初見鼻頭汗珠出,繼而額上微似有汗,餘處無汗。再進三劑,即頭面胸背,汗出濈濈,諸症隨之漸消,越日脈已平,停藥觀察。隨訪兩週,一切均正常,無任何不適感。

o

本例無汗而見胸背臂部“肉上粟起”如雞皮狀,有如太陽傷寒麻黃湯證或葛根湯證,但無惡寒,頭身疼痛,也無項背強而惡風,無汗兼有心中煩熱,脈搏疾數。

酷似表寒裡熱“不汗出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但身不疼,無表寒證;無汗而心中煩悶與陽明病無汗、心中懊惱(《傷寒論》199條)的溼熱鬱蒸於內略相似,然無“小便不利”之現象。

苔雖微黃,乃嗜煙、茶之故;無汗身癢,又似陽明病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傷寒論》196條)的津血不足,不能化汗達邪之象,但無久病液虧陰虛之徵;若謂陽虛不能化汗、鼓邪外出,又不見有陽氣不足等虛象。

綜合分析,推求病因,斷定為寒閉肌表,陽氣怫鬱,導致營衛失調,故運用通陽開表,調和營衛法,宗仲景方化裁,遂使數月之奇疾,不十劑而霍然病癒。(周石卿)

o

病例二

李某,女,14歲,學生。主訴:軀幹及四肢不出汗已8~9年。

患者5~6歲時發現雙下肢出散在的針尖大小的紅點,數月後消退,但以紅點為中心面板顏色減退並變硬呈1—2分硬幣大小之圓圈,無汗出,有癢感,後逐漸見下肢無汗出,面板變粗糙,癢,搔之脫屑,因無其它不適,故未引起其父母重視。

久之,竟發展到軀幹及上肢亦無汗出,一年四季均如此。面板粗糙,心中煩熱,甚為所苦,尤以天氣炎熱時難忍,面板鬱熱搔癢,服食辛辣食物後加重。日復一日,面板枯澀乾燥,以下肢尤甚,搔之皮屑飛舞。由於面板不好,患者不敢穿短袖衣、短褲及裙,盛夏酷暑亦是如此。1976年6月16日由其母帶來就診。

查:發育正常,營養尚好,全身面板除頭面部外均顯乾澀、粗糙,有皮屑,下肢有搔癢抓破痕跡及散在的1~2分硬幣大小色素減退區,區域性面板稍硬,彈性差,無神經系統病變,舌苔薄白,脈緩。據以上症狀,診為無汗症。擬《傷寒論》桂麻各半湯服用。

處方:桂枝、麻黃、白芍、杏仁各10克,生薑三片,大棗四枚,甘草3克,三劑。

服藥後,心裡感舒暢,軀幹及上肢略有微微汗出,餘症同前。藥既對症,原方再進三劑。服後,全身微汗出,諸苦若失。為鞏固療效,將原方份量減輕,再進三劑而愈。隨訪三年,面板無汗出一直未復發。

o

本病例為日常少見,病者身體一般,但長期身無汗出,屬於營衛不和,衛氣過度外束而致津液未能布敷透達腠理、潤澤面板,故日久因而致五心煩熱。

用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莝法用桂枝湯調其營衛,麻黃湯透其過度緊束之衛氣,達到營衛得和,衛氣得透,兩方合而用之,結果腠理髮洩,喜獲汗出溱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