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先生治療消化性潰瘍經驗(一)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於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消化性潰瘍的形成有多種因素,其中消化系統的酸性分泌液對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潰瘍形成的主要因素。現代醫學診斷消化性潰瘍,常用X線、內窺鏡等檢查確診,易形成統一認識,但中醫辨證治療,因臨床經驗不同、學術觀點不同等原因,往往出現分歧。

中醫認為本病可歸屬於“胃痛”、“嘈雜”、“胃瘍”等範疇,對於本病的病因病機,大多數學者認為以肝胃不和、脾胃虛弱、溼熱中阻等為主,往往容易忽略外邪與本病的關係。胡老在臨床中則注意到這一問題,重視當外邪存在時的表裡論治關係,根據具體辨證把握“攻”和“補”的時機尤為重要。

我們一起從胡老的一則醫案中體會一下:

驗案

學習

王某,男,46歲,初診日期:1965。11。30

10年多來胃脘痛疼,近來加重,在當地中西醫治療無效,中藥多是溫中理氣、活血祛瘀之品。西藥治療無效,動員其做手術,因懼怕拒絕手術而來京治療。近症:胃脘刺痛,飢餓時明顯,背脊發熱,午後手心發熱,有時燒心,心悸,頭暈,身冷畏寒,汗出惡風,口中和,不思飲,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紅,脈細弦。X 線鋇劑造影檢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潰瘍面積0。4×0。4cm。胡老與小建中湯,處方:

桂枝三錢,白芍六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 錢,飴糖一兩半(分衝)。

二診1965年12月3日:疼就,手心發熱亦減,但仍胃脘刺痛,背脊發熱,大便日行一次。上方加妙五靈脂二錢,元胡粉五分(分衝)。

三診1965年12月9日:胃脘痛已不明顯,唯食後心下痞,四肢發涼,夜寐不安。將返東北原籍,改方茯苓飲(茯苓五錢,黨參三錢,枳殼三錢,蒼朮三錢,生薑三錢,陳皮一兩,半夏四錢),帶方回家調理。

按:胡老在患者走後講道:

當表邪存在時,治療不解表,專溫補或理氣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內,故胃脘痛長期不愈

。當治以溫中同時解表,則胃脘痛很快緩解。

本患者因有汗出惡風、頭暈心悸等症,即有邪在表,並現表虛證,因為小建中湯的適應證,故服藥三劑即效,服九劑症狀基本消除。小建中湯乃是桂枝加芍藥再加飴糖而成,桂枝加芍藥湯原治胃腹痛,今加大量甘溫補虛緩急的飴糖,雖仍 治胃腹痛,但已易攻為補,故名之為建中。謂之小者,以其來自於桂枝場,仍兼解外,與專於溫補的大建中湯則比較為小也。

參考文獻:

馮世綸。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經方專家卷[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6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