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解剖學 | 顱骨和腦膜

顱骨和腦膜

1

成人顱底上面觀

神經解剖學 | 顱骨和腦膜

顱窩前、 中、 後分別容納前額葉、 顳葉以及小腦和腦幹。

顱窩之間以骨性結構和硬腦膜為界。腦水腫或顱內腫物增加的顱內壓可侷限於病變顱窩。

嗅神經穿過篩板上的篩孔與嗅球連線,累及此處的頭部外傷可撕脫嗅絲 造成嗅覺障礙。

2

成人顱底裂孔

神經解剖學 | 顱骨和腦膜

重要的神經和血管透過顱底裂孔進入顱內。

顱底裂孔處的壓力、 牽拉和腫塊可以對這些穿行其中的結構造成損傷。

臨床意義

顱底裂孔是有眾多神經和血管穿行的狹窄開口。

在正常條件下,顱底裂孔足以使這些穿行結構不受壓力和牽拉的影響。

然而當有腫物時,這些結構可能被壓迫甚至受損。

例如,內耳道腫瘤可導致患側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損傷,而頸靜脈孔處的腫瘤易造成舌咽神經 、迷走神經和副神經脊髓根的損傷。

3

頭頸部的骨性結構

神經解剖學 | 顱骨和腦膜

顱骨為腦提供骨性保護。

由脊椎和椎間盤組成的脊柱則為脊髓提供保護。

第1頸椎(寰椎)和枕骨在枕骨大孔處緊密聯合,將脊柱和顱骨連在一起。

4

腦膜與腦、顱骨的關係示意圖

神經解剖學 | 顱骨和腦膜

腦膜為中樞神經系統提供保護和支援。

軟腦膜是最內層的腦膜,它與有著腦溝、腦葉和其他內褶的神經組織表面緊密相貼。

它還與星形膠質細胞的末端足突緊密 連線形成軟膜-神經膠質膜。

蛛網膜是一層精細而有凸起的膜結構, 它與軟腦膜外層相連並延伸到神經溝和 褶皺中。

在這兩層腦膜之間的空隙被稱為蛛網膜下隙,蛛網膜下隙中流動著為腦組織提供營養和保護的腦脊液。

蛛網膜下隙中走行著進出中樞神經系統的動、靜脈。

顱內動脈瘤的破裂可導致蛛網膜下隙血腫。

硬腦膜是一層堅韌的保護性外膜,其內側與蛛網膜相連。

它在某些地方分成兩層,形成靜脈竇,引導靜脈 迴流。

蛛網膜顆粒從蛛網膜下隙突入靜脈竇(特別是在 上矢狀竇處),形成單向閥門結構 允許腦脊液經此進入靜脈並回流至心臟。

在化膿性腦膜炎等情況下, 蛛網 膜顆粒處迴流受阻,可導致顱內壓升高。

腦的動脈和靜脈在蛛網膜下隙內走行。

其中腦靜脈也被稱為橋靜脈.它們最終匯入硬腦膜靜脈竇。

頭部外傷可造成靜脈與硬 腦膜竇交匯處撕裂。

橋靜脈撕脫可發生於輕度顱外傷的 老年腦萎縮患者及嚴重顱外傷的青年患者。

撕脫後的靜脈出血積聚在內層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 將其分隔開來形成硬腦膜下隙。

這一過程在老年患者中通常發生緩慢(慢性硬膜下血腫),但在重度腦外傷時則發生較快(急性硬膜下血腫)。

硬膜下血腫患者,尤其是急性病程者,會因腦水腫或顱內血腫壓迫導致顱內壓急劇升高而危及生命。

硬腦膜與顱骨內表面緊密相貼,顱骨骨折可能造成腦膜中動脈的分支撕裂進而使硬腦膜與顱骨分離,並造成硬膜外血腫。

5

顱內血腫

神經解剖學 | 顱骨和腦膜

外傷或顱骨骨折可能造成腦膜動脈(尤其是腦膜中動脈)的破裂並引起硬膜外血腫。

損傷引起的出血使硬 腦膜與顱骨分離。

血液填充在此處原本潛在的腔隙中。

形成的血腫可壓迫臨近的腦組織產生區域性病灶,也可能導致遠處腦組織脫出於小腦幕(小腦幕切跡疝)或大腦鐮(鐮下疝),形成腦疝。

腦疝可以影響意識、呼吸、血壓 , 改變運動神經興奮性、瞳孔的大小或造成其他神經系統症狀,甚至致命。

成人嚴重的顱骨外傷可損傷從腦組織穿經蛛網膜下隙、匯入硬腦膜竇的橋靜脈(多發生於上矢狀竇)。

繼發的靜脈出血導致蛛網膜與硬腦膜內層脫離,血液聚集在此形成硬膜下血腫。

正常情況下、硬膜下腔只是潛在的腔隙,血腫中含有的蛋白質或其他成分會引起繼發性水液瀦留 ;增加腫塊處液體的積聚,使血腫進一步增大。

硬膜下血腫也可能是腦內出血導致的,及腦內血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