肽與諾貝爾獎的不解之緣

肽與諾貝爾獎的不解之緣

自1902年,德國科學家Fischer合成世界上第一個多肽類物質,榮獲諾貝爾獎以來,科學界對肽的研究已經持續了117年,就此,肽與諾貝爾獎結下了不解之緣。期間肽相關類研究發現一共獲得17次諾貝爾獎,誕生了2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肽與諾貝爾獎的不解之緣

1902年,德國科學家Hermann Emil Fischer合成世界上第一個多肽類物質,榮獲諾貝爾獎。

1923年,加拿大科學家班廷提取出多肽物質——胰島素,對糖尿病的治療作出重要貢獻,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1955年,美國科學家Vincent du Vigneaud因第一次合成多肽,榮獲當年諾貝爾化學獎。

1958年,美國科學家Herber Boyer發現活性多肽控制著蛋白質的合成數量、質量和速度,控制著人的疾病和衰老,榮獲當年的諾貝爾生物學獎。

1977年,美國科學家羅莎琳-雅各,開發了“針對多肽類激素的放射性免疫分析法”,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84年,美國生物化學家Robert Bruce Merrifield發現了肽及它的作用,並於當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1986年,義大利生物學家Rita Levi-Montalcini和美國生物學家Stanley Cohen對肽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肽對人體各系統的綜合調理起著促進作用,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1993年,艾倫西伯爾博士發現肽可以修復受損的細胞和基因,獲得了諾貝爾獎。

1999年,美國Gunter Blobel教授發現訊號肽控制蛋白質運輸,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肽與諾貝爾獎的不解之緣

2000年,瑞典科學家Arvid Carlsson研究腦神經傳導訊息蛋白質分子機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2001年,美國科學家Leland H Hartwell研究蛋白質基因與生命能量肽對細胞週期的控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及美國科學家Irwin Rose發現蛋白質多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6年,美國科學家Andrew Z。 Fire、 Craig C。 Mello發現一種控制基因資訊流動的機制——RNA肽鏈,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2006年,Roger D。 Kornberg描繪出DNA轉錄機制(肽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9年,美國科學家Jack W。Szostak、 Carol W。Greider、Elizabeth H。Blackburn因在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方面的發現(肽鏈、肽段),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2015年,美國&土耳其科學家Aziz Sancar、瑞典科學家Tomas Lindahl和美國科學家Paul Modrich因發現肽是細胞修復DNA的工具,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8年,美國科學家Frances H。 Arnold、George P。 Smith和英國科學家Gregory P。 Winter以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以及“多肽與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領域的貢獻,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上述每一位科學家都因為發現肽的各種奧秘給人類健康帶來巨大貢獻!同一研究領域、同樣的研究課題,在短時間內連續多次獲得諾貝爾獎,這在醫學研究領域是極為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