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說:我希望母親早點死。為什麼孩子會恨父母?

女孩叫阿麗,二十歲剛出頭,當時正在上大學。學校在另外一個城市,遠離父母。

阿麗說,當初選擇這個大學,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學校有多好,而是可以離開家。她說,在高中階段,如果有什麼夢想的話,那就是遠離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在某個年齡段有獨立的想法其實也很正常。但阿麗特別不一樣,她更多的是一種“逃跑”的感覺。

父母說,大學期間,她給我們打電話就只是要生活費,其他不會接到她的電話。

我問父母:你們覺得這是為什麼?他們果斷地說:孩子不願意跟自己說話。

阿麗也同意這個看法,她不僅不願意和父母多說話,而且,她在心底裡,對父母有幾分恨意。

父母對這種恨意感到很震驚。父親說:我們辛辛苦苦、省吃儉用的供你讀書上學,不求你感恩,你反倒恨我們。你還有沒有一點良心?

阿麗聽到這句話,當場就崩潰了。

她邊哭邊說,你們除了每天都說省吃儉用,還會說什麼啊。你供不起我上大學,那就別供讓我去打工。天天賣慘有意思嗎?

阿麗父親是中學老師,母親在學校附近開了一家小商店。家庭條件雖說不是特別富有,但供孩子上學也是沒有什麼壓力了。

然而,從小到大,小麗聽到父母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們如何如何辛苦,如何如何為了你,自己捨不得買衣服,你要好好學習”這類話。

阿麗說,記得有一次,我在自己房間複習功課準備考試,出來接水的時候,坐在客廳沙發上的父親說,你看,為了你能看有個安靜的環境,電視你媽都不讓我看,我只好把音量關了,等於是看了一個啞劇,你這次考試要好好發揮哦。

我聽到這個話就覺得特別煩,我沒讓你們不看電視啊,你們自己選擇不看,然後說是為了我,是不是讓我覺得欠你們的,然後我就應該好好讀書好好做個乖孩子報答你們是嗎?

阿麗的父母也承認,平時的確會常常說這樣的話。他們以為,這樣說可以讓孩子更珍惜現在的生活,更知道上進。

然而,對阿麗來說,這些話就像是一種要挾,父母是在以賣慘的方式來試圖控制自己。而她特別鄙視這種做法,久而久之,鄙視演變成噁心,噁心變成恨意。

父母強調自己付出有錯嗎?

偶爾的尋常聊天其實沒什麼,但如果過度渲染這種付出和示弱就會帶來關係的失衡。

一開始,一方的示弱也許會換來另一方的內疚,但如果反覆強調自己的付出和隱忍,這就會給對方帶來“被控制”的壓抑感,然後就是嫌棄,想逃離。

這就好比我救了你一命,但是我天天在你面前說,在各種場所和網上說,“如果不是我當初如何救你,你現在就怎樣怎樣”。你會不會開始討厭我這個“救命恩人”。

生活中,你看到很多孩子常常怨恨他們的父母,原因有很多。但我見過最多的,是父母的過度控制。

我見過一個女孩,她從小到大,都被母親給管著。

去哪個城市上大學,選什麼專業,和誰交朋友,每天吃什麼,不準吃什麼……一切的一切,事無鉅細都要過問。

這位女孩曾經說過一句話,讓她的母親感到震驚:我希望她(母親)早點死。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一段關係中,如果我們要對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做評判的話,必須要回到關係中去分析,也就是要看另一方是怎麼想的,做了什麼,對現在的局面有哪些責任。

放眼望去,你會發現很多家長的行為讓人非常困惑。

這邊說想要自己孩子學會包容,那邊卻聯名其他家長要逼迫另一個孩子轉學。

這邊教育孩子做人要有格局,那邊卻因為錯過小區發放的免費文具而為難物業人員。

……

“每個成年人,對當下的境遇都負有責任。”在一段關係中,這份反省是雙方或多方的。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睡眠諮詢

作者:餘周偉

首發:公眾號“睡眠與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