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再遭暗訪,還是因為這件事!

因為同一款藥不同的價格,哈爾濱部分藥店再次遭到媒體的暗訪。

近日,哈爾濱市民高先生在藥店購買維生素B2的時候,被藥店店員推薦購買了貴的藥品,後來記者在暗訪中發現,這些情況確實存在。

直接推銷“健字號”

據報道,記者也以口腔潰瘍為由,在哈爾濱市多間藥店進行暗訪。聽說記者口腔潰瘍,有藥店的工作人員直接給出了建議,從貨櫃裡拿出了幾款藥品,價格都在100元左右。在閱讀產品功效的時候,記者發現包裝上標註的是“健字號”,原來,這都是含有維生素B2的保健品,並不屬於藥品。隨後,工作人員又推薦了多款保健品和藥品,但價格都不便宜。

還有藥店在推薦高價格的維生素B2的同時還推薦維生素C,且價格也不低。

此外,記者在暗訪中還發現了同一款藥品價格差異大的情況。

市民馬先生反映,他購買一款替諾福韋的處方藥,用於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因為經常購買,他無意中發現,藥店售賣的價格相差非常大。記者在多家藥店發現有的藥店售價700多元,有的藥店500多元。而馬先生最初的購買價格是780元。

記者直接表示藥價有點貴,就在準備離開時,藥店的工作人員說,如果辦理會員可以給記者打個折扣,580元一瓶。在這家藥店所處的街道上,附近藥店這款藥的價格基本是780元。

記者離開這條街道後,在其他地方的藥店表示530元的價格可以出售。

從以上的情形來看,在藥店圈並不少見。企業要生存、發展就必須要有利潤,藥店為了賺取更多的差價,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對於消費者來說,卻是另外一個看法,他們認為,藥店裡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銷售員,賺的是賣藥的提成錢,所以她們向患者推薦藥品時,可能想到更多的是銷售提成高的商品;或者是同一種藥,推薦利潤空間更大的品牌,而非顧客要求的品牌;還有就是搭配毛利更高的保健食品。

有更好的方式嗎?

對於類似案例中商品定價是否合理,其實早有定論,只要是在監管部門規定的價格範圍內,藥品價格的高低由商家自主定價,都是合規的。

另外,從贏利模式上看,藥店主要是透過賺取商品差價贏利,首推、推薦、聯合銷售等零售手法在藥店中也是主要的銷售手段,只要在合法合規的範圍內無可厚非,畢竟藥店也是需要生存、發展。

在不少藥店運營班培訓中,對於這些銷售手段的培訓也很多,這也說明,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藥店這種盈利模式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不過,從這些案例中,有些情況值得我們思考。首先是藥品具有特殊的屬性,與一般的商品還是有區別的,高毛、首推、聯合等銷售方法能否持續呢?恐怕這個問題暫時沒人能給出答案。

其次,在新醫改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藥價已經大幅下降,特別是集採常態化,高價藥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在這樣的情況,藥店推銷利潤相對大的小品牌藥品、保健食品等,也是自我生存的手段,也是合理的。

其三,業內認為藥店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服務能力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在實際的過程中,人才和成本成為最大的絆腳石,最後也是部分藥店可以做的事情。不少藥店,特別是中小連鎖,只能依靠商品差價做文章,而且他們與大連鎖相比在供應鏈上並沒有優勢,加價銷售似乎成為了唯一的選項。而大連鎖以自建品牌、擴大規模效益、獲取更多的工業資源等形式,從源頭上控制價格,事實上大連鎖的商品價格也不見得低,銷售手段也不見得有多少創新。

由此可見,要一時間改變當前藥店的盈利模式是無法實現的,即使是創新銷售模式、增強專業服務能力,不再純粹以賺取差價生存,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摸索,還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引導。

即便以上情況在當前環境中具有合理性和階段性,但我們也要看到,這種情況反映到市場,會導致上游企業更多的是生存高毛產品、以更大的利潤“引誘”終端銷售藥品,那對於那些價格低、利潤空間少的藥品則是一種傷害,現在越來越多的廉價藥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