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何以主水?

每晚

9點

準時免費更新

—— 以下是正文 ——

對腎主之水,《內經》有兩種說法:一指人體水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一指人體津液,如《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藏,主津液”。至於水、津、液之間,到底有何內在聯絡與區別?分而言之,清者為“津”,可化為氣,屬陽;濁者為“液”,可化為水,屬陰;“循津液而流者”,即水也。合而言之,水、津與液,又是三位一體的、源於水谷精微的人體正常體液(一般統稱為水液)。

《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指出,“靜而不走”之陰水,是腎所藏之“精”,即人體生理所需之“水”,為構成臟腑的物質基礎,“乃腎之體”;“動而不居” 之陽水,是腎下輸膀胱之“溺”,即人體內多餘之“水”,為代謝過程腎功能活動輸洩的廢棄之物,“乃腎之用” (即腎功能活動的體現)。經絡技巧公眾號提示若人體需要的陰精水液流失,就會造成陰液之虛,出現“真水不足”之象;體內多餘的“陽水”廢物停滯瀦留,則可導致“邪水泛行”——外溢、下注、凌心、射肺、乘脾、漬肝而為諸病。

此外,清代名醫羅東逸謂腎主水“有真水,有客水。腎氣溫,則客水亦攝而歸真水;腎氣寒,則真水亦從而為客水。”《名醫匯萃》謂“腎氣溫”,言其生理之常;“腎氣寒”,則謂其病理之變。“真水”,指生理常態之水;“客水”,乃病理變化之水。其大意是說,人體生理之水與病理之水,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腎,何以主水?

當人處於生理狀態,腎藏精主水功能健全——腎氣溫時,水液代謝正常,則病理之水亦可透過腎氣攝納而隨生理之水執行排洩體外,如水腫,可溫腎化氣以行水。若人處於病理狀態,腎藏精主水功能失常,水液代謝紊亂,清濁混處,則生理之水亦可隨濁廢之物流失體外,從而出現尿血、尿糖、尿蛋白等病象,是“真水亦從而為客水”;或生理之水不化精而化濁,即致痰濁、水飲、腫脹等病。《醫貫》所謂“腎為生痰之源”者,即此意也。

傳統中醫基礎理論認為腎主水,是指腎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津液代謝的功能,故腎又有“水髒”之稱。如《素問·逆調論》所說:“腎者水藏,主津液”,即是指腎具有主持水液的轉輸、排洩的功能。具體而言,主要透過腎臟的化水、開合和主五液三個方面的功能來實現。

1

腎主化水

腎對津液的化生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腎陰腎陽對整個津液代謝過程中的各個器官都有調節作用,從而促成了津液的形成。在津液代謝過程中,首先是胃、小腸、大腸在脾的協助下,吸收水谷中的精微而產生津液;然後,透過脾、肺、腎和三焦將津液輸佈於全身,發揮滋潤和濡養作用;最後,代謝所產生的廢液,透過尿、汗、糞和撥出的水氣而排出體外。

對於津液代謝中的每一個環節,即胃、小腸、大腸、脾、肺、腎、三焦、膀胱乃至面板的代謝,都是在腎陰和腎陽的調節下進行的。

腎陽使津液的產生、輸布和排洩加快,腎陰則使津液的產生、輸布和排洩減慢。故若見陰虛,則口乾舌燥,小便通暢;若見陽虛,則口不幹而多津液,小便少,甚至因水液停滯而引起浮腫。只有保持陰陽平衡,津液代謝才能正常地進行。

腎陰腎陽是全身臟器陰陽的根本,對津液代謝的所有環節都起著主持和調節作用,這是腎主水液的一個重要方面,亦是津液形成的一個重要成因。

二是腎臟本身就是津液輸布和排洩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重要環節。“腎陽為開”,“腎陰為合”,腎陰腎陽不平衡,開合失調,將導致人體尿量失常;只有腎陰腎陽平衡,水液的排出才能正常適量。故《素問·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面板,故為腫。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2 腎司開合

正常的水液代謝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主要由肺、脾、腎、膀胱、三焦等臟腑參與。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人體攝入水液後,首先要經過胃的吸收,再經過脾的運化、轉輸,向上達於肺臟。然後經過肺臟的宣發、肅降功能,一部分散發到皮毛、腠理,變成汗液排出體外;另一部分則循三焦下行而達於膀胱。下行的水液中,有清有濁,其濁者由於腎氣的開合作用透過膀胱排出體外,其清者由於腎氣的氣化作用借三焦為通路佈散全身。腎臟的開合適度,則體內水液代謝的穢濁部分可以順利排出體外;腎臟的氣化功能正常,則體內水液代謝的精華部分可以佈散全身,發揮營養、滋潤作用。

所以腎氣的氣化、開合功能在水液的代謝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景嶽全書·腫脹》篇總結說:“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髒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其制在脾。”

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雖然具有氣化排尿的功能,但津液的代謝主要是透過腎臟的氣化、助膀胱司開合的作用來實現的。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說明排洩體內水液代謝廢物的功能主要由膀胱來完成,然而膀胱的開合功能依賴於腎臟的氣化。《景嶽全書》解釋膀胱的氣化功能時直接說是“腎中之氣也”。經絡技巧公眾號提示腎氣充足,氣化正常,固攝有權,則膀胱開合適度。開,則代謝的水液得以排出;合,則機體需要的水液得以在體內保留,進而佈散全身。

反之,若腎氣虧虛,氣化不利,固攝無權,則膀胱開合失常。開失職,則水液停留體內而致小便不利;合失職,則水液排洩無度而出現遺尿、尿失禁、多尿。

從《素問·經脈別論》的論述中,亦可見水液始入於胃,經過代謝之後,再由腎臟排洩體外,故《素問·水熱穴論》又曰:“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這也是腎臟的開合功能在腎與胃的關係中的體現。

腎臟氣化正常,開合有度,則胃的納攝水液、遊溢精氣的功能正常;反之,腎失氣化,開合不利,水停胃中,形成痰飲、格拒等證。

3 腎主五液

五液是人體正常的津液,分屬於五臟。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說:“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這五種正常體液是臟腑、組織、器官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其中,清者屬陽,稱為津;濁者屬陰,稱為液。

清濁指質地而言,兩者統稱為津液。津氣輕清,布達於外,溫分肉,充面板,達孔竅;濁質重濁,常聚在裡,濡臟腑,利關節,益腦髓。

津液為水谷所化生,分屬於五臟,而由腎所主。《素問·逆調論》曰:“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難經·四十九難》則曰:“腎主液,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此外,尚有入於胞中,氣化為“溺”者;入於脈內,“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而為“營”者 ;行於脈外,滲運於面板,分肉之間而為“衛”者;注入心脈之中,化赤而為“血” 者。此皆腎主水的出入變化,故有《本草問答》中“血者,腎中津液”、《本草述鉤元》之“腎水之陰,即營血之母”等論述。

清代名醫柯韻伯認為,腎主水有陰陽、體用之別。如是謂:“精者屬癸,陰水也,靜而不走,為腎之體;溺者屬壬,陽水也,動而不居,為腎之用。是以腎主五液,若陰水不守,則真水不足;陽水不流,則邪水泛行。”

腎臟之所以能夠主五液,是因為腎為水髒,水和五液都是全身體液的一部分,相互之間存在互生互化的關係,體內水液的周流全身和互生互化又主要依賴於腎氣的蒸化作用。

若腎陽不足,氣不化水,水液內停,聚而成痰成陰,必然導致五液虧虛。此外,腎臟所藏的真陰為人身陰液的根本,五液必須得到真陰的滋助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真陰虧虛,則五臟之液也隨之而竭。

故張景嶽說:“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生。”清代名醫何夢瑤說:“精、髓、血、乳、汗、液、津、淚、溺,皆水也,並屬於腎。”

綜上所述,凡人體內生化、分泌、排洩的流通著的液體,皆腎主“水”之列。其中,有生理過程所需的精微物質,亦有代謝過程所化的各種廢物。此水可從生理以化精(泛指各種精微物質),而具營養、濡潤、運輸等功能作用;亦可因病理而化濁(泛指各種病理產物),則成損傷、侵害、阻滯人體之邪。

而只有腎臟的化水、開合和主五液三個方面的功能如常,方可保證機體津液代謝的平衡,否則水泛或虛損而成邪,則百病由生。故我們臨床治療水溼痰飲方面的疾病即可據此判斷屬於哪一方面的問題而採取不同的治法。本文摘自湖北中醫學院學報,易青,2006年9月,原名:再論“腎主水液”之內涵。

⊙注:

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或學習參考,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操作使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本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明晚9點,精彩繼續......

點個贊和

,一起為健康加油!

穴位查詢、經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