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肛門狹窄的原因是什麼?

每天瞭解一點痔瘡知識

手術後肛門狹窄的原因是什麼?

研究表明,醫源性損傷是肛門狹窄的重要原因。

一、醫源性肛門狹窄的原因

1、肛管面板及直腸粘膜損失過多

據Panrs報告:每切除1/12的肛管面板,肛門口徑平均縮小0。13±0。04cm,縮小率為4。15%,因此,肛門面板的損傷缺失均可引起肛門狹窄。

如外痔一次性切除痔核過多,而皮瓣保留不夠。同時套扎痔核過大,結紮剝離太廣,面板間及粘膜間成橋使肛管面板一次性損失過量。鐳射首次治療面積過大,痔核注射由於藥物使用不當致大面積的直腸粘膜壞死,從而造成術後肛門直腸狹窄。

2、瘢痕形成

瘢痕形成主要由於肛管創傷重、創面深、區域性繼發感染所致。瘢痕形成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門直腸狹窄,如痔剝離結紮太深,損傷括約肌或結紮括約肌引起區域性瘢痕形成。

在注射中適應症選擇不當,注射部位過深造成大面積無菌性炎症,鐳射點射深度和治療時間掌握不當均可造成較大的瘢痕而致肛門直腸狹窄。

3、感染

痔術後本身易感染。如術中消毒不嚴,組織挫傷過重或止血不完善,注射時濫用壞死劑,注射部位和方法不當或原有腸道感染性疾病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術後致感染,由於感染組織壞死,最後修復瘢痕形成引起肛門直腸狹窄。

4、肛門括約肌痙攣

由於術後疼痛,創面炎性水腫,異物及注射藥物和神經作用等均可導致括約肌痙攣,若較長時間痙攣則可導致肛門直腸環形狹窄。

二、如何預防醫源性肛門狹窄?

選擇好手術時機,作好充分術前準備,包括控制腸道原有炎性疾病。術前用抗生素保留灌腸,生理鹽水普通灌腸。

手術要在直視下進行。解剖層次要清楚,操作要仔細。外痔切除每次不宜超過3個。痔核間要留足夠皮瓣。痔核由括約肌淺面分離切除。不能太深損傷及結紮括約肌,痔殘端結紮緊松要適度,創面止血要完善。內痔套扎、結紮、切除面積不能太寬。切除時不宜太深損傷直腸肌層。內痔注射要在肛門括約肌鬆弛,術野清楚下進行。多用硬化劑,少用壞死劑,要嚴格掌握藥物濃度和根據痔核大小而注入的總量。注射按四部注射法進行,不宜太深達肌層。鐳射治療每次不宜超過二個痔核,要保護好痔周圍正常組織,要嚴格掌握點射的時間和深度。

術後要保持大便通暢,創面要用中藥燻洗劑坐浴,保持清潔乾燥及更換敷料。預防性使用抗生素5-7天,三天後開始擴肛,第一週二次,以後每週一次達癒合。同時創面疼痛可適量使用止痛藥。

三、肛門狹窄應該如何治療?

1、擴肛療法:適用於肛門或肛管輕度狹窄

操作方法:醫生或患者本人手指戴上指套,塗以液體石蠟、痔瘡膏等潤滑劑,緩慢伸入肛門或肛管,輕輕向肛管四周按壓,每天1-2次,或讓醫生用小、中、大號肛門鏡和擴肛器進行擴肛,每週1-2次,以後間隔時間逐步延長,直至狹窄消散,不再復發為止,一般治療時間需要6-8周。

2、手術治療

①擴肛術:適用於肛門或肛管輕度狹窄

病人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區域性常規消毒,肛門四周過浸潤麻醉,在肛門後正中線上,切開肛管面板和一部分括約肌,使肛門擴大,能順利透過食指為止。

②放射切口瘢痕鬆解術:適用於肛門和肛管輕、中度狹窄

操作方法:經術前常規準備後,在腰俞穴麻醉下,病人取截石位,瘢痕分段作1~4個放射切口,鬆解瘢痕,解除狹窄。常將瘢痕中份切口加深延長,切開肛門梳硬結、部分內括約肌和外括約肌皮下部,使肛管鬆弛,可放入2~3指。肛管頂端狹窄,鬆解瘢痕時切口以切斷瘢痕為度,不宜過深,以免傷及恥骨直腸肌。然後外用無菌紗布,包紮固定。

③縫合術:適用於肛門狹小者

因肛門太小防止術後復發,不僅需切開狹窄,而且擴大肛門。手術操作同肛裂切開縫合法,採用縱切橫縫,使肛門擴大。

④縱切橫縫減張切開術:適用於瘢痕性肛門狹窄。

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規消毒,區域性浸潤麻醉或腰俞穴麻醉。切開肛門後正中粘膜肛管的狹窄部分。切斷括約肌和外括約肌皮下層,切開肛緣面板1cm。切開的粘膜兩側再呈楔狀。切除部分粘膜,用剪刀在粘膜下層遊離出一部分粘膜,將遊離的粘膜與肌緣面板作橫行縫合,在縫合部分的外側面板作弧狀的減張切口,將前部狹窄部位的粘膜肛管作縱行切開,切開內括約肌。如肛門狹窄較重,也可切開外括約肌皮下層,此部創口開放,不縫合,無菌紗布覆蓋,5~6天拆線。

⑤肛門Y—V成形術:適用於瘢痕是半環狀或環狀的肛管狹窄

操作方法:在腰俞穴麻醉下,病人取截石位。在肛管前方和後方中線作一切口,切入肛管,由切口外端在肛門再作2個切口,使切口成“Y”形。切開面板及皮下組織,遊離皮片,將皮片尖部牽向肛管,縫合於肛管切口的上端,然後縫合其切口。使“Y”形切口變成“V”形,這樣可增大肛管直徑、鬆解瘢痕。

參考文獻:

①黃少清、何金濤,痔術後肛門直腸狹窄30例分析,瀘州醫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