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容易憤怒的孩子?

如何幫助容易憤怒的孩子?

一個人從媽媽溫暖的子宮裡來到人世間,會面對各種陌生: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陌生的手臂觸碰、包裹自己。第一聲啼哭,是面對陌生的恐懼的情緒流動,是天然的情感表達。是和這個世界的第一個連線。

我想這是每一個人最原初的人生經歷。情緒是緊隨身體來到人世的重要組成。

漸漸地,當孩子會笑了,他們還會哭,他們雖不會說,但哭聲有了豐富的內涵。除了最初的恐懼,還有快樂、悲傷與憤怒。

當然,這些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中,快樂是最易被理解,也最受歡迎的。畢竟一個快樂的小寶貝會喚醒成人內在的愛,會讓疲憊的父母得到放鬆與安慰。

至於恐懼、悲傷、憤怒,從對周遭環境和人的影響來說,憤怒也許是最難的一種。

畢竟,當寶貝深陷無厘頭的情緒,憤怒製造的情境是最容易讓成人難堪與失控的。

那麼,憤怒是怎麼來的,作為成人又該如何幫助愛憤怒的小寶貝呢?

No

-Child-

1

平和的成人VS憤怒的孩子

一位媽媽描述,1歲多的寶寶經常在餐椅上吃飯時扔東西,有一次竟將餐椅上所有東西扔得所剩無幾。爸爸起身要揍孩子。場面一時熱鬧非凡。

我想這場景在家中是極為常見的,只不過內容、形式、場景諸多不同。

很明顯,孩子的表現是因為有了憤怒的情緒。那10幾個月大的娃娃吃飯時憤怒什麼呢?

如果將鏡頭拉進孩子成長的視角,也許作為成人會理解當下孩子反應的。

1歲左右開始訓練孩子自己吃飯。最為順利的場面是,孩子張嘴被喂幾口後,給他一次機會,讓他自己把手裡盛著飯的勺子放進嘴巴中。

如果大人因為有事,想盡快結束吃飯,不能像以往一樣地允許他們按自己的節奏吃飯。換句話說,寶貝們想要把勺子放進嘴裡的機會被剝奪。他們會憤怒。

儘管他們有時像模像樣地把勺子放進嘴裡,飯也並沒有放進嘴裡多少,基本都撒在勺子往嘴巴運輸的“路上”了,然而這個過程對他們卻是重要而寶貴的。

這也解釋了寶貝剛開始動手吃飯時,吃頓飯像打仗一樣,時間、戰線都長,而且成人“打掃戰場”也蠻吃力。但孩子的心情是愉悅的。他們的笑容也許是回饋成人最好的良藥。特別是當帶著寶貝出去,聽到別人誇讚自家孩子吃飯吃得好時,成就感爆棚。

畢竟,對於6歲前的孩子而言,吃飯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扔東西不過是他們表達對被剝奪這一過程的憤怒。

而如果在吃飯中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的情緒。比如吃飯時孩子連結到父母,尤其是母親內在的不滿、緊張、憤怒的情緒時,孩子會發作。因為3歲前,孩子與媽媽是完全在一起的。心理學上叫“共生”。

共生階段兒童是無法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的。

這在告訴我們,當成人處理孩子的憤怒時,父母的內在要平和。否則,就會在處理孩子的憤怒時,製造並升級憤怒。

可見由吃飯扔碗這一小事中不難得知。孩子的憤怒,在吃喝睡覺等這些基本生物需求被滿足的情況下,極有可能是內在的感受和需求未被滿足,或成人內在有未被消化和理解的情緒,經由孩子接收由孩子替代父母表達。

因此,3歲前父母越平和地養育,越能理解、抱持、涵容孩子的憤怒。

然而僅有理解是不夠的,還需要成人幫助其表達出來。

No

-Child-

2

幫助孩子認知和理解憤怒

一個2歲左右的寶媽講,兒子經常為累高積木發脾氣,一次被從出差回來的爸爸遇見,看到孩子邊哭鬧邊將積木扔得到處、叮噹作響。爸爸氣不過要揍孩子。還埋怨媽媽“都是你慣的”。

然而,積木沒搭好孩子多數都會發脾氣憤怒的,為什麼?

當逐漸長大,在他們內在就有一個自己理想的樣子,比如積木要搭幾層,電梯的鈕要自己按,門禁卡要自己刷。當積木搭不好,按鈕沒按到,他們就會有情緒反應。這是成長經歷。由此他們開始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力量。

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可愛,還可以有用。

當孩子搭積木時,他們想搭一個理想的樣子不能。挫敗感襲來將他們淹沒,哭鬧上演。

當成人理解這一切,比如蹲下去,在他的高峰情緒值降下來一些時,溫和地說:寶貝是不是想搭一個城堡,可搭著搭著就塌了,寶寶又生氣、又難過。

一句話有對孩子想法的解讀想搭一個積木城堡。有對孩子現狀的表述——搭著搭著就塌了。有對孩子內在情緒的看見——生氣、難過。

當然,接下來還要說,媽媽陪著你。這是對孩子情緒的接納。

此時,孩子可能會哭得更厲害,因為他們的內在有了一個體驗,噢,原來這種感受叫“生氣”、“難過”。終於知道這是什麼了。一定要痛快地哭一下,有可能把以前積壓的都哭出來。畢竟這麼久了,才知道這是什麼。難道不應該好好地“喜極而泣”一下嗎?

對兒童而言,挫敗感無刻不在,當其襲來又不知道這是什麼時,對孩子是非常痛苦的事,被強烈情緒淹沒的一刻,他們會感覺自己要消失了,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在那個當下,孩子的第一反應極有可能是恐懼。恐懼過後是挫敗,是無力達到自己期待樣子的憤怒和悲傷。

這麼多複雜的情緒兒童是沒有辦法理清的。

而理清這一切,不在兒童,在成人。確切地說,兒童想要將內在複雜的情感梳理清楚。需要成人的幫助,成人的看見和理解。

然而在我們的文化下, 也許成人自己都不知道、甚至害怕、不接納壞情緒,也無法理性地幫助孩子認知情緒。

如此說來,孩子在給成人認識自己內在的成長機會。

成人自己內在的情緒釐得越清,越能幫助孩子認知和理解情緒。

情緒由兩部分組成。感受加認知。

陌生的感受,孩子是很難耐受的,當一個情緒體驗到來,有一個名字來命名,那些情緒就不是怪獸了。也就沒那麼可怕了。那些混亂得像團霧一樣的東西,就會在孩子的內在逐漸清晰、立體起來。

有情緒不怕,怕的是不被看到、命名、理解和認知。

而憤怒往往是諸多情緒中最外沿的一個,所有無法識別的情緒都可以用憤怒呈現,情緒逐漸被釐清,也是憤怒逐漸消減和被駕馭的過程。

當然,運動也能幫助消減積壓在身體層面的情緒。

當然,複雜的情緒轉化、消減需要過程。也因此,在面對孩子憤怒最高值過後,將其內在的想法、 感受讀取過後,也許會有忽高忽低的哭泣的過程,而父母越平和安靜地陪伴,孩子對情緒的體驗越熟悉。經歷負面情緒充分流淌過後,喜劇收場的可能越大。今後駕馭憤怒等情緒的能力越強。

No

-Child-

3

駕馭憤怒

憤怒是最外層的情緒,當內在的情緒感受不清晰時,所有的情緒,都可能經由憤怒來表達。總結一下,我們也就有了應對憤怒的小步驟。

1。 成人內在情緒要平和。

2。 看孩子基本生理需求是否被滿足。

3。 在情境中,感受孩子內在想法及憤怒等情緒感受。

4。 表達出孩子內在想法,包括憤怒在內的感受。

5。 教孩子像認識五官一樣識別情緒。

6。 憤怒往往是包裹在所有情緒的最外層,情緒識別得越清晰,憤怒值越容易降低。

7。 運動能消減憤怒等情緒。

8。 憤怒等情緒越被有效表達,越會被消減或駕馭。

有了上述這些過程,也就有了駕馭憤怒的基礎。

事實上,憤怒等負面情緒不是壞東西。

因為情緒無好壞之分。

內在的憤怒等負面情緒越只有被看到,才有被駕馭和轉化的可能。

我們無法讓一個人在高速行駛時急轉彎,那樣只會令車子散架。面對憤怒等負面情緒也是一樣,按著它的軌道緩慢平滑的轉變,對其有了更多的理解和看見,負面情緒的安全著陸才有更多可能。

在人類進化史上,恐懼,憤怒這些基本情緒是保有人類持續生存的生機和力量。

人類進化到今天,憤怒依然有作用。憤怒是推開,是對邊界的維護,是人類遇到重大危險時瞬間啟動原始自我保護的有效辦法。

憤怒是有功能和意義的。

只有你不理解的憤怒,沒有駕馭不了的。

如果當一個兒童憤怒時,你向他的情緒共生,甚至想動手打他。

很抱歉地告訴你,在你面前的兒童幾歲,你的內在就只有幾歲。

但凡你討厭憤怒,認為憤怒是壞東西。或無法應對兒童的憤怒,向兒童的憤怒共生。

也許,都是你內在成長契機的到來。

如何幫助容易憤怒的孩子?

華康心理,伴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