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人理解你?真相簡單又扎心!

導語:

如果你覺得沒人理解你,那就對了。因為,這裡是人間。

1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以前讀到這句話時,覺得魯迅寫的這個“我”特別冷酷無情,怎麼就不能對別人的悲慘遭遇感到點同情呢?如今再讀,只感嘆當年的我太年輕。

有個冰冷的事實讓所有人都無法接受卻又必須承認: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開啟新聞,你我時刻都可以看到和聽到人間悲慘,一生唏噓之後,大家又都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軌跡裡。

有句話說:遠方陌生人的生死,可能還不如你此刻鞋帶的鬆緊那般重要。所有這些殘酷的現實,魯迅早已看在眼裡。

2

有一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車伕,生活十分困苦,妻子早已去世,而這個星期,兒子也死了。他的胸口充溢著強烈的悲苦,強烈渴望找個人傾訴。

一個軍人坐了他的馬車,他鼓足勇氣試探著說:老爺,我的,那個……我的兒子這個星期死了。軍人說,“哦!……怎麼死的?”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軍人閉著眼睛,對車伕的話不感興趣。

後來,他拉了三個喝了酒的年輕人。他再次回過頭去喃喃地對他們說:“我的……那個……我的兒子這個禮拜死了!”其中一個年輕人答,“所有人都會死!”然後也沒有然後了。

車伕想找一位掃地的聊幾句,卻被直接趕走。

他回到馬店,想跟一位年輕的車伕說幾句,“老弟,我的兒子死了……你聽說了嗎?”年輕人連句客套話都沒說,直接睡過去了。

最後,苦惱的車伕還是“如願以償”的傾述了所有悲苦,只不過物件是他的那匹瘦骨嶙峋的馬。

這個故事是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寫的,小說名字叫《苦惱》。每次讀到這篇短篇,我都會想到一個赤裸裸的事實: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這份不相通,會帶來一個終極困境:

人,註定孤獨。

這種孤獨不是簡單的人際關係的疏遠,而是個體與世界的隔絕,是個體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間的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

3

知道這個事實有什麼用?是徒增煩惱嗎?倒也不完全是。

你可以從這個事實出發,推匯出另一個有點療愈作用的認知:

不要說“應該”倆字,沒有誰應該對你怎樣。

“你應該理解我。”

對不起,沒有誰應該理解你。

“你應該站在我的角度上考慮。”

對不起,沒有誰必須站在你的角度。

……

總之,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會按照你的“應該”而存在。

如果你總是說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那你的失望一定比滿足多。因為,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說個題外話。契訶夫在文學史上絕對是大師的大師。在短篇小說這個細分領域,他就是巔峰,沒有之一。以至於文學界評論誰的短篇寫的好,都說他是“某某的契訶夫”。

比如誇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時,說他是“美國的契訶夫”;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被譽為“加拿大的契訶夫”等等。契訶夫就是短篇的代名詞。

如果你想在有限的時間裡讀最好的短篇,那一定要讀契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