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避免誤解,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每當聽到“中風”這個疾病,我們往往會聯想到老年人,殊不知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因為中風而倒下。

簡單瞭解一下什麼是中風?

中風也稱作腦中風、腦卒中,是急性的腦血管疾病。人體的大腦正常運轉,需要氧氣和養分才能發揮功能,當腦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腦部血液迴圈障礙,或腦組織和結構受到損傷,就形成了腦中風,其實腦中風與心臟病發作的病理相同,只是血管堵塞或者破裂發病於腦部,在醫學界也往往將兩者統稱為心腦血管疾病。

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避免誤解,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中風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顧名思義,即腦動脈系統的缺血或出血所引起的腦卒中,其中缺血性腦中風佔大多數,大約有70%-80%的患者屬於此類中風。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曾釋出過相關的資料統計,中風是我國第一常見致死病因,同時我國也是中風發病風險最高的國家,根據有關機構的資料中風在我國每年發病人數大約在250萬左右,每年因此死亡的約200萬左右,

佔總死亡人口的22%

,其中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年齡段介於55歲至65歲。然而目前35歲以下的年輕人腦中風的比例佔我國中風病患的10%左右,且近年來腦中風的問題越來越年輕化,值得大家警惕。此外,腦中風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是1。4比1。

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避免誤解,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中風往往都是急性發作,但在此之前可能有“小中風”的前兆,也就是會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所以說,在患者實際出現中風前可能已經面對中風的症狀,比如,會出現面部或肢體突然麻痺、走路不穩等,這些在中風前7天身體可能發出的警示訊號,不過這些症狀一般不會太久,最多也就是維持5分鐘左右,因此很多人很多人會忽視,尤其是年輕人平時身體比較高,出現這些輕微徵兆也以為是其他小問題。

中風的症狀根據腦部血管阻塞的區域而有所不同,當靠近眼球的血管突然堵塞,那麼患者視力就有所影響;一些臉部神經供血不足時,則會引起面部的症狀,可能出現臉部歪斜抽搐等等。

所以,每個人的症狀都不同,感受程度也不一定,但大略可總結整理出幾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症狀,一旦發現自己有以下症狀,哪怕是輕微的體徵也要趕緊就醫,以防中風。

以下是5種中風的前兆,幫助大家瞭解:

面部麻痺、抽搐或不協調。

四肢突發麻痺乏力,通常是身體的一側有感。

視力模糊、常看到重影,甚至失明。

突然感到混亂,無法理解事物及正常地說話。

失去平衡感及協調能力,身體失去重心摔倒。

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避免誤解,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瞭解病因預防中風,應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高危人群需定時檢查

誘發腦中風可分為三大類:我們無法控制的原因,可用藥物或治療控制的病因,以及我們完全可控的生活習慣與不良嗜偏好,我們逐一說明。

先說無法控制的,那就是年齡、性別及家族病史。直屬親人或自己曾中風的患者必須定期做身體檢查,發現健康指標異常,就應該提前做好防護。

第二種誘發腦中風的原因是糖尿病、三高、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心房心律不齊等疾病,當患者出現一些身體症狀時必須立刻求醫,切勿以為症狀過了就沒事,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警告。

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避免誤解,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另外,引起腦中風的原因有很多都來自人們不良的生活作息,比如肥胖、酗酒、抽菸、久坐不起或缺乏運動、高糖、高鹽、高脂不良飲食習慣等。這裡重要要說的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都有這些問題,因為工作需要熬夜操勞,壓力比較大,無論是在辦公室或居家辦公都很長時間坐在電腦前。資料顯示,久坐90分鐘會使膝關節血液迴圈降低50%,導致靜脈血栓風險增加10%。

加上年輕人一般都在外飲食或者叫外賣,長期吃外賣攝入了高油高脂高鹽高糖的食物,容易引發激素分泌紊亂、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都會增加中風發病風險。雖然青壯年人是社會及職場的主力軍,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消耗自己的身體,千萬別以為自己有年輕的優勢而忽略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避免誤解,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患有慢性疾病者可透過定期服藥及介入治療來控制病情,確保這些疾病不會引致血管硬化或堵塞,以減低腦中風的風險。但這些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必須遵從醫囑服藥並定時複查病情,自行停藥或減少藥物劑量不但不會保護肝腎,反而會造成身體各器官及血管的負擔,容易導致疾病發作。

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可預防各種疾病,包括中風、心臟病、腫瘤等。有三高、糖尿病或心律不齊的患者,要定期複查瞭解自己的病情。同時確保飲食均衡並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這能有效預防中風危機。

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避免誤解,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中風治療,緊急情況需手術,挽救患者生命

中風的治療取決於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針對缺血性中風,患者如果及時入院接受治療,醫生可採用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就是在靜脈注射重組組織纖溶酶原啟用劑,但這項治療必須在患者腦中風的3小時內進行,也就是要掌握中風治療黃金3小時原則;而對於出血性中風,如果患者的腦部有出血性梗塞,則需要進行手術清除血塊。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手術的緊急介入可以挽救生命。

曾出現“小中風”或有很大的中風機率的患者,可接受藥物稀釋血液治療,避免血管血栓。在身體檢查中發現血管硬化、狹隘或有堵塞問題的人,則可透過手術去除血管脂肪堆積,或植入冠狀動脈支架以預防重大的中風事件發生。

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避免誤解,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部分患者有諸如腦底異常血管網病,也有稱為毛樣腦血管疾病,導致血液供氧量不足,則可接受血管重建手術來恢復血流。當患者完成了以上治療後,最重要的是康復階段,他們必須定期接受物理治療,儘快恢復因中風而受損的身體功能,保持肌肉及神經的正常機能,有助於早日回到原有的生活軌道。

年輕人和老年人中風是否有區別?遇到中風該怎麼做?

年輕人及老年人的中風原因和症狀是沒有區別的,最大的不同是年輕人中風後,復原能力及程度比老年人更理想。中風的嚴重性不可低估,與心臟病發作相比,現代人們對中風的危機處理方面缺乏意識。除了無法辨別身體的症狀,當一個人突然倒下時,身邊的人無法及時作出反應將帶給患者危險。

如果,發現身邊有人突發中風時,儘快撥電求助及送往醫院接受治療。時間就是生命,中風的治療必須快速介入。醫生可採用藥物溶解血管中的血栓,或透過手術、神經保護藥物等疏通血管,儘快恢復血量及氧氣的供應,減低細胞及器官損壞;而這些治療必須在中風的4。5小時內完成,錯過黃金治療期,恢復的效果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避免誤解,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另外,大部分人腦中風的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除了患者本身外,家人的心理及生活也會有所改變,尤其年輕人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很多患者及家屬會因為一場中風而被擊垮。要管理好中風,家人的陪伴和支援至關重要。中風雖不會在一夕之間變好,但家屬也不要過於悲觀,中風仍有機會康復。最重要的是更注意患者的身體健康,讓他慢慢恢復身體功能,並防止再次中風,預防勝於治療,這樣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人們對中風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1、只有老人才會中風

這是以前的觀念,現在來看年輕人患中風的機率越來越高,年齡越來越小,在一些城市,年輕人患病機率甚至能達到20%左右,所以對於中風來說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應該提前預防,出現前兆,年輕人也不能大意。

2、中風是不常見的,家族如果沒有病史,就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們前面說了,遺傳史只是中風的一個方面的原因,慢性病例如三高、糖尿病、心臟病等也是有可能誘發中風的,而且即使沒有慢性病,長期的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會導致血管出現異常,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如情緒激動、壓力大、大量飲酒、吸菸等,也可能突發中風。

所以,不能以有沒有中風家族史或者病史,來推斷自己是否有可能患上中風。

中風發作可能有“小中風”前兆,避免誤解,瞭解症狀有助早期治療

3、血管堵塞僅在心臟處才會發生

血管在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堵塞,但在不同的部位出現不同的症狀,在心臟堵塞就是心臟病,在腦部堵塞就是中風,在肢體末端堵塞就可能是肢體壞死……,所以不要小看血管異常,人體迴圈無異常才能保證人體運轉正常,迴圈出問題遺禍無窮。

4、中風是無可避免及無法治療的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中風可以避免也能夠治療,一般來說只要能夠控制好慢性病,有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那麼就預防中風,並且如果出現中風徵兆及時就醫也能夠避免中風突然發作。中風的治療可以透過溶栓藥物,必要的時候需要手術,不過預後是否良好,要看具體的發病部位。

5、如果中風的跡象消退,那可能是疲勞所致,無需進院接受治療

如果有中風徵兆,這往往是中風急性發作的前兆,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中風發作的七天內。中風徵兆由於血管堵塞還未嚴重,可能會在短時間裡消失,但並不意味著危險已經過去,血管堵塞的情況並未改變,還是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的,跟是否身體疲憊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