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針和穴位埋線療法組合治療慢性頑固性便秘

1  精選腧穴通腸腑

在穴位的選擇上,選取至陽作為主穴。至陽屬督脈,《針灸甲乙經》提到至陽為“督脈氣所發”,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而至陽之“至”又取極至之意,故至陽為陽中之至陽,取之可激發一身之陽氣,有瀉熱解毒、祛溼化濁、宣發陽氣、活血通絡、疏肝和胃、調暢氣機的功效。

再根據“俞募配穴”“合治內腑”原則選取穴位。大腸俞為背俞穴,天樞為大腸之募穴,胃俞為胃之背俞穴,中脘為胃之募穴,俞募穴皆是臟腑之氣所輸注、結聚的部位,故以俞募配穴調整臟腑功能;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素問·咳論》說:“治府者治其合”,故上巨虛可以調和腸胃,通經活絡。以上諸穴合用,調暢全身氣機,通降腸腑之氣。

2  火針通便療痼疾

火針首載於《黃帝內經》,書中稱之為“燔針”,其療法稱為“焠刺”,臨床廣泛用於治療脾胃病、肺系病、神經科疾病以及骨關節疾病等。慢性頑固性便秘在中醫學中屬於“便秘”範疇,《四聖心源·便堅根原》中“以陽主開,陰主闔,陽盛則隧竅開通而便堅,陰盛則關門閉澀而便結”,將便堅概括為陽盛土燥便堅(熱秘)與陽衰土溼便堅(寒秘)。陽盛土燥便堅多為素體陽盛或飲食辛辣刺激,燥熱內結,灼傷津液,腑氣不通,而致腸道鬱熱,失於濡潤;陽衰土溼便堅在於素體真陽不足,火不暖土,脾陽虛,溼邪困脾,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陰邪長居下焦致腸結。

首先,火針具有溫通作用。一般認為火針適用於寒證,發揮借火助陽的作用,藉助火的溫熱之性刺激機體的穴位,溫腎陽,補脾陽,從而改善氣血執行,溫通經絡,激發經氣,將機體調整到一個“陰平陽秘”的狀態。此外,火針亦可用於治療熱證,取“火鬱發之”之意[8]。《紅爐點雪·痰火灸法》曰:“蓋寒病得火而散者,猶烈日消冰,有寒隨溫解之義也;熱病得火而解者,猶暑極反涼,乃火鬱發之之義也”,故火針以熱引熱,使熱外出,具有引氣和發散之功,引動火熱之邪外散,引熱外達。因此無論寒秘還是熱秘均可採用火針治療。

火針治療慢性頑固性便秘時,將火針針身傾斜45°角在酒精燈火焰中燒至針體前2/3白亮,迅速、準確地刺入相應腧穴。操作最關鍵的是準而快,準是刺入穴位準確、深淺適中,快是速度快。火針針尖達治療深度(背部穴位淺疾刺,腰部、腹部、下肢穴位深疾刺)後,即可出針。火針1周治療2次,共治療3次。

由於火針針孔是微創燙傷形成,施術完畢即刻針孔呈開放狀態,用消毒棉籤按壓不僅可以促進針孔的癒合,還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治療當天如出現針孔發紅高凸伴有瘙癢等症,屬於正常反應,切勿搔抓以免感染;同時囑咐患者3 d內針孔勿沾水。

3  埋線代針效緩恆

穴位埋線,以線代針,是對“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理論深化延伸的一種穴位刺激方法,是將膠原蛋白線埋植在特定穴位,蛋白線在體內液化吸收時,對穴位產生一種柔和、緩慢、持久的刺激,長時間發揮疏通經絡作用,既避免患者對長期針灸治療的恐懼,又有和緩、持久的療效,起到補虛瀉實、扶正祛邪、協調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不良反應較少,漸為廣大患者接受和推崇。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線療法可透過調節人體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進而調整自主神經和內分泌功能,促進大腸液的分泌,加速大腸的蠕動。

穴位埋線時,施術者將長1。0~1。5 cm的00號膠原蛋白線(山東博達醫療用品有限公司)裝入一次性埋線針針芯內,左手拇指、示指繃緊區域性面板,右手持針刺入穴位,腹部和背部的穴位向上或向脊柱方向斜刺,下肢的穴位直刺,每個穴位進針25~30 mm(背俞穴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15~20 mm),小幅度提插捻轉得氣後,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膠原蛋白線埋於穴位皮下肌層內,確保線頭沒有外露,出針後針孔處貼   創可貼,3~5 d內勿沾水。25~30 d行穴位埋線1次,3次為一療程,一般治療1個療程,特別頑固者需治療2個療程。

術後區域性出現輕度紅腫、熱痛或輕度發熱等,均屬正常現象,不需處理,一般多在24~72 h後症狀可自行消失。若出現高熱或區域性劇痛、紅腫、瘙癢、出血、感染等,應及時做區域性熱敷、抗感染、抗過敏等相應處理,嚴重者需手術取出膠原蛋白線,並予以對症治療。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67歲,主訴:排便困難10年,近8 d未排便。現病史: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排便不暢,7~9 d一行,便質偏幹,曾於某縣中醫院治療,建議口服麻仁滋脾丸,開始治療有效後無效;又去某西醫院治療,建議手術,忌憚其不良反應,遂放棄手術治療。現在自行泡服番瀉葉或用開塞露通便。經人介紹來我院針灸三科就診。刻下症:排便困難,艱澀不暢,糞若羊矢、質幹、量少,7~9 d一行,伴有腹脹腹痛,排便後可緩解,口乾口臭,精神食慾欠佳,睡眠一般;舌紅少津、苔黃燥,脈滑微數。西醫診斷:慢性頑固性便秘;中醫診斷:便秘(熱秘)。治則:瀉熱導滯,益氣通便。取穴:至陽、胃俞、大腸俞、腎俞、天樞、中脘、上巨虛、三陰交。操作:將細火針於酒精燈外焰燒至白亮,快速刺入上述穴位,不留針,2 d治療一次,3次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後,患者大便4~5 d一行;再予上述穴位埋線鞏固治療,30 d一次,經2次治療後,大便2~3 d一行,通暢無阻。隨訪2個月,期間飲食不節時復發,調整飲食習慣後大便正常。

5  小結

中醫治療便秘的方法較多,包括針刺、艾灸、溫針灸、穴位埋線、中藥治療等,本優勢技術組合療法不僅彌補了單一針具刺激量小、療效不穩定等不足,而且精選腧穴,突出主穴,結合多種針具,以火針通便散結、穴位埋線加強刺激效果,從調整機體氣血津液出發,強調中醫整體觀,益氣溫陽、通便散結,促進慢性頑固性便秘向愈。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持續刺激至陽穴結合背俞穴、腹募穴、下合穴,改善腸道蠕動、增強腸液分泌有關。若患者注意飲食的調理、合理膳食,多食粗纖維食物及水果,並且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遠期療效更佳。

您的

點贊

是我們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