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字深度總結:芍藥在《傷寒論》19個方劑中的作用

中醫書友會第297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

導讀

:作者以《傷寒論》中含有芍藥的19個方劑展開論述,說明芍藥有益氣的功效,益的是氣之陰。氣者,本身是陽,再分則為氣之陽和氣之陰,芍藥在益氣之陰的基礎上進而實現其降相火、補精、除血痺積聚、補血活血等功能。對此,您怎麼看?(編輯/千誠)

淺談芍藥在《傷寒論》方劑中的作用

作者/姜玉龍

後世醫家將芍藥分為赤芍、白芍兩大類,而《神農本草經》中只有芍藥這一個名字,《傷寒論》的方劑中用的名字也是隻有芍藥。故本文采用“芍藥”這個名字來談論其在《傷寒論》方劑中的作用,願能窺得仲景理法的一絲真機。

一、《傷寒論》中有芍藥的主要方劑及其代表條文

1、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芍藥、甘草、生薑、白朮、茯苓、大棗)

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3、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

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4、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

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5、小青龍湯(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6、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芍藥、甘草、人參、生薑、大棗)

第62條: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7、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

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第68條: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8、真武湯(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

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膶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第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9、小建中湯(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薑,大棗,甘草,膠飴)

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0、大柴胡湯(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生薑、枳實、大棗、大黃)

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11、黃芩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

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12、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杏仁)

第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摶,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13、桂枝加芍藥湯(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大棗、生薑)

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14、黃連阿膠湯(黃連、黃芩、芍藥、雞子黃、阿膠)

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15、附子湯(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

第304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第3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16、四逆散(甘草、枳實、柴胡、芍藥)

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17、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甘草、通草、大棗)

第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18、麻黃升麻湯(麻黃、升麻、當歸、知母、黃芩、萎蕤、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朮、乾薑)

第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19、小柴胡湯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柴胡、芍藥、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

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以上19首方劑(1首小柴胡加減劑)就是《傷寒論》中所有包含芍藥的方劑。

二、分析芍藥在19首方劑中的作用

下面我們根據19首方劑所在的有代表性的條文來分析芍藥的作用。

1、桂枝湯

氣有陰陽,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桂枝之化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芍藥之成也。

正常情況下,身體健康強壯的人,在感受到風、寒二氣的時候,機體會發動自我保護機制——收縮。那麼這個人出汗就會減少,如果風寒之氣很嚴重的話,我們的機體就會過度的收縮,導致生病,其表現是無汗,發熱(收縮導致氣之陽,鬱而化火,氣之陰,過度藏精〈這裡可以認為是汗〉),身體疼痛(過度藏精〈這裡可以認為是津液營養物質〉組織而不得濡養)。

這裡就需要用麻黃、桂枝、來把肌表(肌理和身體的表面)的這種收縮狀態開啟,繼而陽不化火,火熱得散,陰不過藏,津液得復。

而桂枝湯代表的病人是一個身體不太強壯的人,機體在感受到風、寒二氣的時候,不能夠正常的發揮自我保護機制,導致的結果是“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機體的氣之陽浮越在肌表上,失去了衛外為固的功能,也不能與機體的氣之陰相諧和,陽接受不到陰的涼潤,就表現出熱的一方面,但此時的發熱,相比於上述的麻桂劑所表現出來的發熱要輕。

“陰弱者,汗自出”,機體的氣之陰不能發揮其正常的藏精功能,精不得藏,外在的氣之陽又不能衛外為固,那麼就會導致汗出。即所謂的“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

對於這樣一個“陽浮而陰弱”的病人,機體的氣之陰和氣之陽的功能變得比常人弱,那麼我們就要用桂枝湯來進行治療。生薑、甘草、大棗、以及服藥後喝的熱稀粥,都是補足中焦,使脾胃能夠化生出水谷之精,強盛人體臟腑經絡系統的輸布功能。

桂枝,《神農本草經》謂其“補中益氣”,它的作用方式既有生薑、甘草、大棗等的補中,而其“益氣”,一是益自己本身所帶有的“精”化成的氣,另一個是中焦的水谷之精所化的氣,使氣能夠從中焦到達肌理,即“桂枝本為解肌”。

而氣從肌理到達體表(身體的表面)這一過程,就需要自身的經絡臟腑系統的輸布精氣的作用,在生薑、大棗、甘草、熱稀粥以及桂枝的補中作用下,自身經絡臟腑系統的輸布功能已經變得很強盛,完全可以將從中焦所出的氣運送到肌表,完成“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上膈屬肺〈上焦〉。肺主皮毛。)這一過程。

桂枝所益之氣為氣之陽(包含桂枝本身之“精”化成的純氣之陽,和水谷精微化生的氣中所含有的氣之陽)。

芍藥,《神農本草經》只謂其“益氣”,沒有補中這一表述。其在本方中是與桂枝在中焦之中相結合,將水谷精微化生出的氣,氣中的“氣之陰”透過臟腑經絡系統的輸布,散佈在體表。這樣“氣之陽”和“氣之陰”就能夠諧和的在一起,充斥於肌表之中,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桂枝湯中芍藥的作用可以表述為:在機體水谷精氣充足的前提下,透過機體正常的臟腑經絡系統,益氣之陰。

2、桂枝去桂加白朮茯苓湯

此方所在的代表條文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喝了桂枝湯,或者用了類似巴豆之類大熱的瀉藥後,病人的症狀仍然沒有得到治癒的情況。病人的身體從上到下都有不適症狀,在上的頭項強痛,在中的心下覺得滿悶或者滿脹,有些痛(總之是身體中部的不舒適),在下的小便不利,以及全身的發熱,無汗。

從病人的症狀和先前的治法中我們首先可以排除兩種情況:一、無汗,就不應該服用桂枝湯,治法中用了桂枝湯後病人症狀也沒有得到解決,我們可以排除是桂枝湯證所代表的陰陽同病和有風寒的情況;二、用了熱的瀉藥之後,患者的病還是沒有好,可以排除病人是單純的中焦有寒和有水飲的情況。

那麼我們來分析症狀,什麼可以造成上中下三焦都有症狀?我認為是“溼邪”。《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說“因於溼,首如裹”,至真要大論篇中說“諸頸項強,皆屬於溼”。溼邪上犯頭項,故而“頭痛項強”;溼邪瀰漫三焦,困阻清陽,所以會發熱,無汗;溼邪留戀中焦,氣機不得生髮,肌膚不得濡養,所以會“心下滿,微痛”,我們要注意“微痛”可不可以理解為本虛標實的隱痛?我認為是可以的;溼邪下驅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故而“小便不利”。

所以張仲景用白朮、茯苓、生薑、甘草,健脾利溼,養護中焦,使中焦之溼得去。芍藥,《神農本草經》中謂其“益氣,利小便”。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一段話講述了水是如何被人體吸收代謝掉的。其中“通條水道,下輸膀胱”就是水變成小便的過程。“水道”是什麼?是三焦。

膀胱氣化產生小便,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有原料——水;另一個是有溫暖,使水能變成氣,即是氣化。產生溫暖的就是三焦的相火。水道的通暢,即是三焦的通暢,相火能夠正常的從上焦經中焦下行到下焦,潛藏在下焦命門之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而芍藥就具有使三焦相火潛藏的功能。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芍藥的益氣功能是益氣之陰,能夠使氣之陰從中焦升到上焦,升到體表皮毛。

升已而降,氣之陰到達皮毛之後,會再沿著經絡臟腑系統下降,遍屬三焦(同時氣之陽也會跟著氣之陰下降,氣之陰的升,要依賴氣之陽,氣之陽的降,要依賴氣之陰),如環無端。相火(這裡就可以認為是氣之陽)伴隨著芍藥所益的氣之陰降到下焦,芍藥就能發揮其利小便功能。

同時,水為陰,三焦中所瀰漫的水溼之氣也能同芍藥的氣之陰下輸到膀胱(同氣相感之理)。大棗,皮紅肉黃,火土化生之象,用於此也能發揮制水,化氣,溫陽、補土的功效。

如此三焦中所瀰漫的水溼之氣主體上都匯聚到下焦膀胱,透過相火的溫暖氣化,變成小便。即所謂的“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所以本方中芍藥的作用為:在芍藥能夠益氣的前提下,氣之陰,透過三焦帶著相火(氣之陽)下潛到命門,帶著水溼下輸到膀胱,繼而使膀胱的氣化功能得以恢復,小便情況得以正常。

3、芍藥甘草湯

該方的代表性條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誤治的情況。患者傷於寒後,脈浮,開始出汗,小便次數多,心中發煩,有一點點的惡寒,小腿抽筋,醫生認為這是桂枝湯證,喝了桂枝湯之後,厥了過去。

其實這是一個陽脫陰衰的病人。表的氣之陽虛脫,氣之陰不能夠藏精,故出汗,惡寒,脈浮。裡的氣之陽外脫,氣之陰不能藏精,故心煩,小便數,腳攣急,脈浮。這個時候應當給予芍藥甘草湯救治。

芍藥有益氣的功效,益的是氣之陰,陰能夠收斂,能夠收斂住向外脫的氣之陽。如果用桂枝,那麼桂枝益的是氣之陽,陽是發散的,外脫的氣之陽就更難收回,加速氣之陽的外脫,同時外脫的氣之陽也會帶走與其相近的氣之陰,而本身衰弱的氣之陰無法與被桂枝益氣作用導致亢奮的氣之陽結合,造成陰陽氣不相順接的情況,即為厥。

芍藥能轉變氣之陰的衰敗狀態,氣之陰藏精的功能得到恢復,筋脈得到濡養,腳攣急就可以恢復。但是單獨一味芍藥是不夠的,因為需要充足的養分芍藥才能發揮其益氣的功能,所以我們用到了甘草,甘味藥不僅能夠提供養分,還能夠協同芍藥所益的氣之陰,發揮減緩外脫的氣之陽的速度的功能。

所以本方中芍藥的作用為益氣之陰,以斂外脫氣之陽。可見氣之陽的“固”的作用離不開氣之陰的收斂藏精作用。

4、葛根湯

經過以上表述,對芍藥“益氣,利小便”的作用機理已經有了清楚的認識,下面幾首方劑將簡談芍藥的“益氣,利小便”作用在代表條文中的作用部位。

“項背強几几”,即是後背、脖子不舒服,僵硬的感覺。芍藥在葛根的帶領下,將氣之陰上輸到項背部,所藏之精,在此發揮濡養作用。

5、小青龍湯

“心下有水氣”,水飲停留在心下,水氣凌心則發為心悸;在上焦的相火不能順利潛藏,相火刑金,則咳,渴;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少腹滿;小便不利,水飲下驅大腸,則下利。(只分析水氣所導致症狀的原因,表寒不解所導致的症狀的原因不作分析)

故用芍藥“利小便”的作用,將心下之水從小便解,將三焦浮越的相火引到下焦。作用部位為三焦。

6、桂枝加芍藥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汗出太過,主要耗傷了氣之陰(另一種情況汗出太過,主要耗傷心中的氣之陽,用桂枝甘草湯)。身體肌表得不到氣之陰所藏之精的濡養,故疼痛;血脈不得其濡養,故沉遲。

所以用芍藥“益氣”的功能,在人參、生薑等物質補足水谷精微的前提下,芍藥益氣之陰,濡養周身(這裡也用了桂枝,但量比芍藥少,可見本條文所代表的疾病主要方面是氣之陰的不足,次要方面是氣之陽的不足)。作用部位在周身,中焦。

7、芍藥甘草附子湯

此方所代表的條文有兩種情況,共同的前提為中焦有水飲。

第一種情況,病人在發汗後,中焦的水飲被髮越到肌理這個層面上,出現“身為振振搖”。身體不能自主的搖擺,故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之。桂枝帶領著白朮、茯苓,到達肌理這個層面,去化掉水飲,同時白朮、茯苓甘草也能化掉中焦的水飲。

第二種情況是病人在發汗後,中焦的水飲未被髮越,但是出現了惡寒這一明顯的表現,這是外在的氣之陽要外脫的表現,所以用芍藥甘草湯加附子,即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附子能迅速將氣之陽佈散到體表,而不會像桂枝一樣發越中焦的水飲。

芍藥在此主要發揮益氣的功能,次要的利小便功能。作用部位體表,中焦。

8、真武湯

真武湯的代表條文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腎陽衰微,水飲外犯,相火浮越的患者。其病以腎陽衰微為本,水飲外犯,相火浮越為標。

腎陽衰微就要溫陽,故用附子、生薑;水飲外犯就要去除水飲,故用茯苓、白朮、生薑、芍藥。

相火浮越就要斂藏其相火。如何斂藏相火,使其迴歸到原本的位置,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下焦不寒,是溫暖的;二、相火能夠降下來。這就需要附子、芍藥的共同作用。

在芍藥使相火經三焦下降到下焦的同時,下焦應當有溫暖的環境來接納相火。附子就能發揮溫暖下焦的功能。在兩者共同作用下,浮越之相火得以潛藏。相火得以潛藏,那麼下焦就能持續溫暖,這有一個相互的作用。

芍藥在此發揮利小便和益氣的作用。作用部位在三焦。

9、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的代表條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心中氣之陰不足的患者。故用芍藥的益氣之陰作用,在桂枝的帶領下,補益心中的氣之陰。作用部位從中焦到上焦。

10、大柴胡湯

此方的代表條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少陽陽明合病,氣之陰耗傷,氣之陽鬱滯的病人。故用芍藥的益氣之陰的功能解其不得精之濡養所導致的“心下急”,氣之陽鬱而微化熱導致的“鬱郁微煩”。作用部位在中焦。

11、黃芩湯

“自下利”是由於氣之陽鬱在腸府化熱導致,故用芍藥的益氣之陰的功能配合黃芩清小腸熱的作用來解決氣之陽的鬱滯問題。作用部位中焦大小腸。

12、麻子仁丸

條文講述了一個陰枯便秘的病人。用芍藥的益氣之陰,陰的涼潤來解決“浮則胃氣強”氣之陽化的熱,陰所藏之精來解決“澀則小便數”氣之陰的不能藏精所丟失的精(主要從小便排出)。作用部位中焦。

13、桂枝加芍藥湯

太陰病的病人,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不足,腹部得不到足夠的精來濡養,故用芍藥益氣之陰的功能來濡養腹部。作用部位中焦。

14、黃連阿膠湯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不在下焦之位,侵佔到上焦心的部位,芍藥在雞子黃的帶領下,進入心中,發揮其益氣之陰的作用,使相火下潛到下焦的位置上。作用部位上焦。

15、附子湯

寒氣侵入少陰,骨肉不得濡養,導致患者全身從內的骨節到外的面板都痛,手足發冷。故用芍藥益氣之陰的功能,使所藏之精能夠濡養骨肉。作用部位全身。

16、四逆散

這個方子很有意思,所治療的證候是在氣的層面上導致的三焦層面的陰陽氣不相順接(個人理解,當有全身性的或然症狀的時候,應當考慮三焦)。

柴胡推陳致新的功能使三焦層面的氣之陽得以恢復;芍藥益氣的作用使三焦層面的氣之陰得以恢復;枳實“利五臟,除寒熱結”(《神農本草經》中唯枳實一味可以除寒熱結,僅枳實、麻勃兩味可以利五臟),作為柴胡、芍藥所產生的氣之陽和氣之陰交換的媒介,使得陰陽二氣得以相順接;甘草發揮補中,使陰陽二氣和緩的交接的作用。芍藥作用部位在三焦。

17、當歸四逆湯

在桂枝湯的作用基礎上加入補血活血的當歸(可以考慮一個問題?後世皆稱白芍能補血,赤芍能活血,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直接用大劑量芍藥,而選擇用了當歸,芍藥真的能夠活血補血嗎?),通經脈的通草,溫經脈的細辛,使得機體血脈得以溫養。

芍藥的作用是益氣之陰,作用部位是血脈。

18、麻黃升麻湯

這個條文所展現的症狀很複雜,很多,所以複雜的症狀要考慮三焦。其主要病機為上焦的氣之陰陽俱虧,中焦寒熱錯雜,下焦相火不藏。

故主要用芍藥益氣之陰的作用來補氣之陰,使寸脈能鼓起來,速度正常,潛降相火,使得咽喉得利,洩利得止。作用部位三焦。

19、小柴胡湯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

柴胡證,少陽樞機不利,上焦的相火不能夠下潛,故用柴胡轉動少陽之樞機。上焦的相火不能下潛,水谷精微同樣不能夠從上焦向下輸布濡養到中焦、下焦(即“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髒。”的過程)。

中焦本身產生水谷精微,在樞機不利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水谷精微還能勉強運行於三焦,勉強能滿足身體各個組織部位需要濡養的需求。但是一旦三焦變得很不通徹,那麼組織濡養不足的表現就出來了,即腹中痛,故小柴胡湯去掉了苦寒的黃芩,改成了芍藥,來藉助它的益氣之陰功能,使得相火、精微能夠順利的下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所藏之精能夠發揮濡養作用。芍藥的作用部位從上焦到中焦再到下焦。

三、《神農本草經》對芍藥作用的表述

《神農本草經》說“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對於“益氣,利小便”上文中已經作了表述,剩下的作用是建立在“益氣,利小便”的基礎上的。

主“邪氣腹痛,止痛”,是芍藥益氣之陰的功能體現。

主“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也是在益氣之陰的基礎上進行的。

簡單說一下主“破堅積”的原理。芍藥益氣之陰,氣者,本身是陽,再分則為氣之陽和氣之陰。堅積,普遍都為陰寒凝聚之物,有的外部會表現出一些熱象,但其根本是屬陰的,陰寒之物凝聚而成(如腫瘤)。陰寒之物,我們就要用陽熱之物來消散它,但是如果直接用純陽之物,會產生陰陽格拒,陽熱進入不到陰寒之物的內部,反而會化為火邪之類,耗傷人體正常的津液。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有兩個基本選擇:一、在純陽之品中加入一些屬陰的藥物,帶領著純陽之品進入到陰寒之物的內部,繼而消散它;二、用一種陽中含陰的藥物,芍藥就是一個代表藥物,因為它能夠益氣之陰(氣本為陽,再分則為陰陽。即有生於無,然後道生一,一生二,一與二結合生三,三就化生出萬物的規律。此中陰陽道理當熟讀周易,精通老莊之學方能明白),就能夠在水谷精微充足的前提下直接進入到陰寒之物的內部,消散它。

四、芍藥益氣之陰這一觀點能否適用於後世方劑

本部分將從芍藥益氣之陰的角度解讀,補血方劑的代表(含有白芍的四物湯),和活血方劑的代表(含有赤芍的血府逐瘀湯)。

1、四物湯

四物湯由川芎、熟地、當歸、白芍四味藥物組成,具有補血的作用。川芎活血行氣,熟地補益精髓,當歸補血活血。有熟地填精補髓的前提,芍藥就可以透過益氣之陰的作用來達到補血的目的,而不是後世所謂的白芍直接補血。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素問》的這一段話就可以解釋芍藥是透過“食氣入胃”水谷精微這一前提條件得到滿足,開始益氣之陰,在心中化而為血(“中焦受氣取汁,奉心化赤而為血”),繼而“淫精於脈”成為脈道中的血液。

2、血府逐瘀湯

血府逐瘀湯由當歸、 生地、桃仁、紅花、 枳殼、赤芍、柴胡、 甘草、桔梗、 川芎、 牛膝等藥物組成,其主治瘀血。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對其主治的描述為“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頭痛、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裡熱、瞀悶、急躁、夜睡多夢、呃逆、飲水即嗆、不眠、小兒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氣病、乾嘔、晚發一陣熱。”

其熱、痛、急躁、出汗、不眠、晚發熱等症狀,當為精不足,不能夠發揮濡養功能,相火浮越,藏精功能變弱所導致的。而此方中能治療這些症狀的唯有芍藥一味,能夠以其獨具有的益氣之陰功能來消除症狀。同時在上文中提到芍藥主“除血痺”的功能(這裡可以認為是淤血)也是在益氣之陰功能的基礎上得以體現。故赤芍不是直接去除瘀血的。

透過對上面兩首方劑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芍藥益氣之陰這一觀點可以適用於後世的方劑。

五、總結

透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得出芍藥在《傷寒論》中的根本作用為“益氣之陰,利小便”,並在此基礎進而表現出降相火,補精,除血痺積聚,補血活血等功能。同時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對於後世醫家的著述要慎看活看,要根於經典,要有理論來源,不得人云亦云,否則深自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