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這份避坑指南 |「糖尿病非酮症高滲綜合徵」診療中的9大常見誤區

本文系作者授權釋出,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糖尿病非酮症高滲綜合徵

(DNHS)是以嚴重高血糖、高血漿滲透壓、嚴重脫水、無或輕微酮症,伴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為主要特點的臨床綜合徵。儘管臨床相對少見,但

病死率超過50%

,遠遠高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究其原因,患者病情複雜兇險是一方面,與某些臨床細節問題處置不當也有很大關係。為了提高臨床救治成功率,一定要注意避免以下誤區。

收藏這份避坑指南 |「糖尿病非酮症高滲綜合徵」診療中的9大常見誤區

錯誤1:診斷過於刻板教條

“血漿滲透壓”是DNHS最關鍵的診斷指標,臨床上有些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雖然沒有達到33。3mmol/L的標準,但

只要病人血漿滲透壓超過320mOsm/L,同時伴有脫水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同樣可以診斷DNHS

,並按DNHS積極救治。

錯誤2:盲目輸注“低滲液”

雖然DNHS患者處於高滲狀態,但在低滲液的使用上也須格外慎重。

只有當血鈉大於155mmol/L、血漿滲透壓>350mosm/L,且患者血壓正常時,才選擇低滲液。

一般情況下補液都是選擇等滲液(如生理鹽水),這是因為,相對於機體的高滲狀態,輸注等滲液同樣可以起到降低滲透壓的作用,而且這樣比較安全,可以避免患者因滲透壓下降過快而導致腦水腫、溶血、血壓下降及休克。

錯誤3:補液速度及補液量掌握不當

補液要注意個體化。DNHS患者多為老年人,許多病人同時合併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對這些病人,如果補液過多、過快,很容易誘發心衰、肺水腫或腦水腫,

故應在監測中心靜脈壓的情況下,適當控制補液量和補液速度。同時,意識清醒者可囑其多飲水,神志不清者可透過胃管注入生理鹽水,以彌補患者靜脈補液量之不足。

快速、充分的補液有利於儘快糾正病人的脫水及低血壓狀態,提高搶救的成功率,如果補液量不足或太慢,同樣會顯著影響病人預後。臨床上有些患者就是由於早期(前2~4小時)補液量不足,導致嚴重腦細胞脫水或持續休克而死亡。

錯誤4:只顧降糖,忽視補液

DNHS患者的關鍵問題是脫水及高滲,

大量補液是救治DNHS的首要措施

,而且補液本身也有一定的輔助降糖作用。許多基層醫生不瞭解這一點,一看病人血糖很高,在沒有充分補液的情況下,先用胰島素快速降糖,結果導致病人脫水加重及血壓下降,致使病情進一步惡化。

錯誤5:胰島素使用不當

主要表現在:

(1)胰島素用量過大

。DNHS患者對胰島素較敏感,胰島素用量往往比DKA患者要少,靜脈輸注量為0。05~0。1U/kg·h。如果胰島素用量過大,會因降糖速度過快而導致低血糖及腦水腫;

(2)胰島素由靜脈點滴改為皮下注射時銜接不好。

因為胰島素靜脈滴注時其半衰期僅有短短4~5分鐘,而胰島素從皮下注射到充分起效至少需要1個小時。因此,為了避免過渡期間血糖反跳性回升,應在靜滴結束前一個小時皮下注射一次短效胰島素。

錯誤6:忽視補鉀

DNHS患者電解質大量丟失,體內明顯缺鉀。但由於機體嚴重脫水導致血液濃縮,化驗血鉀往往不低,

這種正常實際上是一種“假象”。

如果不注意給病人補鉀,隨著大量補液稀釋,特別是胰島素的應用(注:胰島素可使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很容易造成低血鉀,嚴重者可導致肢體軟癱、呼吸肌麻痺以及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顫)。因此,DNHS患者即便血鉀不低,只要有尿就應當補鉀。

錯誤7:忽視抗凝治療

DNHS患者由於嚴重脫水導致血液濃縮,發生動、靜脈血栓的風險明顯增高,因此,除非有禁忌症,

均應給予低分子肝素預防性抗凝治療。

錯誤8:不注意控制誘因

感染是導致本病最常見的誘因之一,

有效控制感染,對救治DNHS至關重要

。否則,即使應用大劑量胰島素,高血糖也很難得到有效控制。

錯誤9:忽視病情監測

DNHS病情複雜,病死率高,

需要嚴密監測

。監測內容主要有血糖、電解質、腎功、血壓、尿量、心電圖、中心靜脈壓等等。

在搶救階段,要求每1小時查一次血糖,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每2~4小時查一次電解質及腎功,以便掌握病人滲透壓的變化情況,另外,還要注意隨時觀察病人的神智、尿量、血壓、中心靜脈壓、心電圖等情況,指導補液、補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