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湯方證比較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湯

方證比較

賴海標經方醫學工作室 孟繁甦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湯方證比較

_

《傷寒論》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證主治太少兩感證。太少兩感證既可有脈沉、欲寐、四肢不溫的少陰陽虛見證,也可有惡寒、發熱的太陽表證。麻黃附子細辛湯用麻黃髮太陽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溫少陰之裡,扶植命門之真陽;細辛性熱味辛,通徹表裡,走表助麻黃髮汗,走裡助附子散寒。三藥合用,是在溫經助陽之中微微發汗,以散寒邪,又在發表祛寒之間維護陽氣,以溫少陰。

《傷寒論》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條亦屬太少兩感證,當與上條鑑別。“二三日無證” 是本證的辨證要點,因少陰病多為裡陽虛衰,表證期往往很短暫,迅即陽虛寒化而出現典型的少陰裡虛寒證。現得之二三日,尚未見厥利等裡虛寒證。一者說明邪雖在表,但表邪已衰;一者說明裡虛不甚,故未傳變。本證較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更為輕淺,因此微發其汗即可。

以上兩條,俱當無汗,因除非亡陽,陰證一般不會汗出。302 條也當有“反發熱”。“二三日”後,是表證即將消失,裡證將要出現之時,故文中特指“無裡證”。以“微發汗” 知,發熱只是“身微熱”而已。

麻黃附子甘草湯即麻黃細辛附子湯減去細辛,加炙甘草而成。因表邪更輕,故不需細辛外通內助;用炙甘草之甘緩以達微微發汗之目的。

《經方實驗錄》曾記載了一醫案,醫案中五歲男童少陰病治療痊癒後,復感風寒後,復發嗜寐之恙,脈轉微細,又再現少陰病象,以麻黃附子甘草湯輕劑與之,四日而愈。可見麻黃附子甘草湯對於太少兩感證之輕症有效。

麻黃附子湯是將麻黃附子甘草湯中的麻黃由二兩改為三兩,另名“麻黃附子湯”(《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主治水氣病脈沉小屬少陰者。方中用麻黃宣肺、發汗、利水,宣肺可復肺氣宣降之常態;發汗可使水氣從毛竅而外洩;利尿可使水溼從小便而迅走。附子溫腎陽以助氣化,甘草調和諸藥。三藥相伍,既能調理肺腎之功能,又可排洩體內之積水,對腎陽不足之水腫病,投之每有效驗。可見麻黃附子湯和前兩者不同,主治少陰陽虛水泛,麻黃雖有解表之效,在此處應用不在解表,而在於發汗、利水,以解水氣病。

可見,麻黃附子細辛湯病重勢急,外寒與裡寒均較重,故以麻、附配細辛,助陽發汗,使表裡之邪速解;麻黃附子甘草湯病輕勢緩,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陽益氣而微發汗,使表裡之邪緩緩而解;麻黃附子湯,重用麻黃宣肺、發汗、利水,附子溫腎陽以助氣化,以解少陰水泛。

賴海標按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湯方證比較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湯均是治療太陽少陰合病之方,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和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為少陰陽虛於內,太陽寒鬱於外;麻黃附子湯證則是少陰陽虛於內,寒水氾濫於表。相同點是少陰陽虛,命門火衰。不同點是,前者為無形之寒氣鬱於外,後者是有形之寒水泛於表。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和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病性相同,只是輕重緩急之別。

麻黃、附子、細辛、甘草四味藥中,麻黃、附子、細辛為動藥,走而不守,動竄不居;甘草為靜藥,守而不走,益胃生津。麻黃髮散陽氣,附子既溫陽又通陽,細辛溝通太陽和少陰,通徹表裡,引陰出陽,因此麻黃附子細辛湯證適合於陽虛寒凝之重證、急證。甘草甘緩守中,使麻黃、附子藥力和緩而持久,因此麻黃附子甘草湯適合於陽虛寒凝之輕證、緩證。麻黃附子湯溫陽發汗,治陽虛水泛之“一身悉腫”。麻黃劑量由二兩加至三兩,掙脫附子的“地心引力”而開“鬼門”,發汗利水以消腫。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湯兩方雖藥味相同,但後者麻黃加量後,其治療重點則由祛太陽“無形之寒氣”,改為散太陽“有形之寒水”,箇中差異,值得玩味。

溫馨提示:

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學術交流,不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如需使用應諮詢醫生為好,謝謝理解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