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牙修復過程中常出現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種植牙修復過程中常出現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種植牙修復牙列缺損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口腔頜面部解剖生理學、生物力學、外科學等多學科多領域交叉學科的知識。

若手術中的某一環節未達到要求可能出現一系列的相關種植術後併發症對於種植修復中的併發症,應以預防防為主。

因此,種植修復前就應該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併發症,在術前設計、術中操作步驟及術後維護的各個環節做好預防工作。

一旦出現併發症應該及早發現,及時進行正確的處理,常能終止病情的發展甚至使病變逆轉。

本文主要從術中併發症、術後初期併發症、晚期併發症及複雜附加性手術併發症四個方面來論述種植牙修復過程中常出現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種植牙修復過程中常出現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術中併發症

01、出血

在軟組織切開的過程中常可出現出血,黏骨膜剝離損傷大、黏膜下剝離廣泛、術後壓迫不良、鑽孑L過深傷及-l齒槽血管、頜骨內腫瘤破裂等是發生出血的常見原因。

如受全身因素影響如患者患有出血性傾向疾病時,手術時也可發生出血。術中出血除造成出血過多外,若血液倒流人口底,還可能阻塞呼吸,導致窒息。

為了避免術中出血,種植手術時應儘量減小創傷,術前應拍攝X線曲面斷層片,瞭解下頜管的位置及走行,設計好種植體的植入深度及植入方向,避免損傷下牙槽血管。

除此之外,術前應進行全身系統性疾病篩查,選擇適應證,避免禁忌證。一般的軟組織損傷所造成的滲血,經壓迫5~10 min後,基本可止血。因滲血造成的區域性淤血一般可在數日後吸收,可在術後早期冷敷,晚期熱敷。

如為傷及下牙槽血管或頜骨內的腫瘤破裂所造成的較嚴重的波動性出血,應適當地暴露並及時結紮。因全身因素有出血傾向者,應對症處理。

02、上頜竇穿通

上頜竇穿通是口腔種植術時,鑽頭或種植體進入上頜竇並穿通黏膜。

多發生於上頜竇提升術和上頜後牙區種植術的過程中,常會引起術後的感染,嚴重時發生膿腫,引起患者面頰部的疼痛。

其主要原因包括骨質疏鬆,上頜後牙區牙槽骨吸收導致的上頜竇底壁薄弱,鑽孔時用力過猛或種植體植入過深。當上頜竇穿通時穿孑L處常會出現滲血,患者捏鼻鼓氣時,可見有氣泡漏出,探針可探查到穿通孔。

為了避免上頜竇穿通,術前應拍攝X線片,並以此為依據選擇好適當的種植體,確定植入深度。若上頜竇位置過低時,可行上頜竇提升術,後再植入種植體。

在某種情況下還可以避開上頜竇行冀上頜區種植。小的穿孔不需特殊處理,可在穿孔處放置明膠海綿以封閉穿通口,較大的穿孔較易引起種植體周圍炎,需進行黏膜修補後再植人種植體,對於出血嚴重的病例,還應行上頜竇開窗術,止血後封閉竇底穿孔。

03、牙槽脊穿孔

牙槽脊穿孔多發於前牙種植區,多見於牙槽脊的中間、一側或根方穿孔。

主要原因包括缺牙時間過長導致牙槽脊過度吸收,使得牙槽脊寬度不夠,鑽孔方向不當,對骨倒凹估計不足,使鑽頭從牙槽脊一側或根方穿出。

此外,蘭牙槽脊寬度不足時常採用骨劈開擴張術,若此時操作不熟練或用力過猛可致皮質骨的骨折甚至脫落。

一般認為,對於不影響種植體植入穩定性的穿孔,在穿孔處置人合成骨或自體骨後照常植入種植體,必要時可以覆蓋組織膜,縫合軟組織。對於較大的穿孔,無法獲得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則不可勉強植入,可在穿孔處植入骨移植材料後縫合關閉創口。

骨癒合時間一般為6~12個月,待骨癒合後再行種植體植入術。

04、神經損傷

牙種植術中,神經損傷是最為常見且較為嚴重的併發症。神經損傷可發生於種植手術的麻醉、骨切開術及種植體植入等環節。

據文獻報道,牙種植術中神經損傷的發生機率高達13%,可能損傷的神經主要為下牙槽神經和頦神經,偶爾也可發生舌神經的損傷。

術中若傷及神經可引起區域性感覺異常或不尋常的出血。

種植牙修復過程中常出現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術後初期併發症

01、術後水腫

術後水腫是種植術後最為常見的併發症,其主要原因是手術時間過長,手術創傷過大。術後水腫多於術後的第一天出現,可造成區域性的腫脹、疼痛常伴有體溫升高。此外水腫還會造成傷口裂開,縫線脫落,影響傷口癒合。

輕度的水腫無需特殊處理,一般在術後1周內可自行消退。傷口水腫嚴重者需要冷敷,並使用抗生素及激素類藥物。

防止水腫的發生應在術中儘量縮短手術時間及減少對組織的創傷。

02、術後感染

牙種植術後感染多發生於術後的2~3周,是牙種植術後早期發生且較為嚴重的併發症之一。

術後感染表現為區域性的紅腫、脹痛、傷口裂開、有膿性分泌物等,嚴重者可造成種植體周圍膿腫,導致牙種植術失敗。

術後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術中沒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及術後口腔衛生不良。此外,Quirnen等研究指出,不完善的手術創口縫合、不適合的種植體就位及過度的創傷都會引發牙種植術後感染。

因此,為避免牙種植術後感染,術前、術後應注意口腔衛生,術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術後常規服用抗生素等藥物。

03、軟組織瓣的早期裂開或穿孔

種植體上部過早暴露常發生於二段式植入種植一期手術後軟組織瓣的早期裂開或穿孔,前磨牙區和磨牙區多發。

目前認為,縫合過緊導致區域性血供不足,覆蓋種植義齒的軟組織瓣血液迴圈障礙致組織壞死是導致軟組織瓣裂開或穿孔的主要原因。邱立新等。

認為下頜磨牙區牙槽嵴頂出黏骨膜較薄是該區域易發生軟組織瓣裂開或穿孔的主要原因。另有研究表明,下頜磨牙區的切口設計對軟組織裂開或穿孔有一定的影響,當該區域切口設計為偏舌側切口時較易發生裂開或穿孔。

軟組織瓣裂開或穿孑L會影響傷口的癒合,引起種植體周圍炎及種植體的早期暴露。有國外學者指出因軟組織裂開或穿孔而導致的種植體早期暴露還可引起種植體頸緣處骨吸收,其機制並不清楚,可能與裂開的軟組織瓣產生盲袋,引起厭氧菌的滋生有關。

如果出現軟組織的裂開或穿孔,要應用過氧化氫溶液、生理鹽水進行區域性沖洗,之後進行復位縫合或軟組織移植處理。為避免軟組織瓣的裂開或穿孔手術時儘量避免在張力下縫合,術後應保持口腔衛生。

04、種植體早期鬆動

種植體植入時或初始癒合期(術後3~6個月)完成之前出現鬆動者。

種植區的急性炎症,種植體過早負荷及頜骨側壁穿孔等都可引起種植體的早期鬆動。有報道指出骨質疏鬆或種植窩預備過大這兩種情況也可以導致種植體的早期鬆動。

種植體的早期鬆動會延長癒合期,影響種植體表面與骨組織的結合,造成種植失敗。臨床發現種植體早期鬆動後,應選擇大一號的種植體重新植入或將原種植體取出,待骨組織癒合後另行種植手術。

05、術後神經功能障礙

術後神經功能障礙主要包括感覺異常、痛覺喪失等,臨床上常易被忽略。

感覺異常可表現為區域性麻木、灼傷感、針刺痛、蟻行感等,可自行發生也可由刺激引發;痛覺喪失是指感知痛覺能力的喪失。

種植體末端接觸神經如下牙槽神經,導致神經受壓,行下牙槽神經移位術或下頜前磨牙區翻瓣手術時對下牙槽神經或頦神經的牽拉是影響神經感覺功能的常見原因。

對下牙槽神經或頦神經的牽拉而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症狀一般會逐漸減輕,通常在6個月內可完全恢復。

若為種植體末端壓迫所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在攝片並排除其他病因後,應立即取出種植體。

另外神經走行路徑中的腫瘤壓迫也會導致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此時應及時診斷,對症處理。對於種植術所導致的神經損傷,4~6個月內未進行及時處理會導致神經功能的退化,因此應進行早期處理,在神經損傷一個月內進行。

為防止術後神經功能障礙,術前應拍攝X線全景片,對頜骨的高度進行精確的測量,選擇合適的種植體,確定種植體植入深度,種植體末端距下頜神經管2 mm距離為安全距離。

種植牙修復過程中常出現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複雜附加性手術併發症

01、骨移植失敗

失牙後牙槽嵴常很快出現明顯吸收,牙種植區骨量不足常會制約種植手術的進行,牙種植前常需要對牙槽嵴骨量不足的病例進行不同程度的骨增量手術,骨移植是最為普遍的外科手術之一。

骨移植可分為白體骨移植和人工骨材料移植,無論何種方法均存在失敗的可能。感染和血運不佳是骨移植失敗的主要原因。

因術中未按無菌原則操作,上頜竇提升術中竇腔黏膜破裂等原因所導致的術後感染可引起移植骨表面或自身的感染、化膿甚至壞死。

骨移植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受植區有充足的血供。若受植區血運不佳或存在不良的肉芽組織,會導致植入的白體骨壞死和人T骨材料不能很好地與受植區實現骨結合。

另有研究表明,受植區血運差還可以導致骨髓炎。骨移植失敗後應儘早將壞死骨取出,反覆沖洗傷口,待癒合後再考慮重新種植或採用其他的修復方法

02、下牙槽神經移位術

下牙槽神經移位術多用於下頜後牙區種植。

下頜骨牙槽突骨吸收的速度是上頜骨的4倍,下頜後牙區缺牙後,牙槽骨逐漸吸收,高度降低,下頜管與牙槽嵴頂之間的距離縮小,可用骨小於種植體植入的最低要求(6 mm),由於種植區骨量不足,限制了種植義齒修復的適用範圍。

此時若強行種植不僅難以取得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而且易損傷下牙槽神經造成下唇麻木。

為避免損傷下牙槽神經,透過下牙槽神經移位術,解剖出下牙槽神經,從而為種植體的植入提供了空間。下牙槽神經移位術最為常見的併發症為下唇麻木,通常為神經損傷所致。

Seddon等:將神經損傷分為神經牽拉和神經斷裂,其區別為軸索的連續性,若軸索的連續性得以儲存,則神經只是受到了牽拉,損傷是暫時的,可予以營養神經的藥物,一般4個月內達到恢復。

若軸索斷裂,此時則應及早實施下牙槽神經吻合術。

03、即刻負重

常規牙種植是在拔牙後3~6個月,拔牙創面癒合,牙槽骨吸收趨於穩定的情況下進行的,常要求種植體在骨組織中經過3~6個月的無負重癒合後,再行使功能性負重。

隨著種植修復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牙種植術後即刻負重成為種植醫師的追求目標,林野等學者經過不斷的探索發現即刻負重種植體獲得的骨癒合與延期負重種植體獲得的骨癒合是相同的。

種植牙修復過程中常出現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術後晚期併發症

01、種植體周圍炎

種植體周圍炎是影響已經形成骨結合並行使功能的種植體周圍組織的炎症性過程,可以導致支援骨的喪失,骨結合失敗。

種植體周圍炎的臨床症狀類似牙周炎,主要表現為疼痛及區域性的炎症反應。種植義齒上部結構設計不良、負荷過重、口腔衛生不良等是導致種植體周圍炎的主要原因,臨床最常見的原因是過度負荷。

此外,Haas等對吸菸患者的366顆種植體和非吸菸患者的1000顆種植體進行回顧性研究表明,吸菸可導致種植體周圍袋深,出血指數增高和種植體周圍的骨吸收,從而極大地增加了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機率。

為預防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應注意口腔衛生,及時戒菸,合理設計上部結構,使牙齦與基臺能夠緊密接觸,避免菌斑聚集,同時適當減小義齒負擔,降低咬合,避免過載。

一旦出現種植體周圍炎應採用刮治和清創治療,伴隨骨吸收者可行骨再生術,若種植體已明顯鬆動應及時取出種植體,刮治種植窩,待骨癒合後再行種植。

02、種植體周圍骨吸收

有學者認為初始骨吸收0。5 mm,然後每年生理性吸收100μm一般認為種植體周圍骨吸收在修復後一年內超過1 mm,以後以每年吸收超過0。2 mm時即可認為有病理性骨吸收存在。

引起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的因素很多,包括吸菸、過度負荷、口腔衛生不良等。

目前普遍認為吸菸可以影響區域性的血液迴圈,影響機體免疫和炎症過程,調查發現吸菸患者齦溝液中的IL-6、TNF-o等顯著增加。

而IL-6可透過刺激細胞產生膠原酶和牙周膜細胞成骨特性等途徑條件影響牙周膜細胞殘餘骨吸收活動。

有研究表明,過度負荷可以導致種植體周圍邊緣明顯的骨吸收。目前有些學者認為種植義齒骨一種植體介面中存在大量的因磨損產生的顆粒,這些顆粒的存在能透過改變區域性造血微環境來調節破骨細胞的聚集與啟用從而造成溶骨性改變”。

為避免種植體周圍骨吸收,應向患者宣傳保持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術後應戒菸,合理地設計上部結構,避免早接觸或過大的咬合力,術後定期複查,及時治療牙周疾病。

03、骨內種植體折斷

骨內種植體折斷包括種植體體部、頸部及中央螺絲的折斷,是較為嚴重的併發症,約佔種植體失敗總數的8。8%(5/57)。

造成種植義齒斷裂的常見原因有金屬疲勞,咬殆性頜創傷,種植體外形及質量問題,不合理的咬合導致的應力集中及縫隙處的電、化學腐蝕等。

其他研究表明,種植體周圍邊緣骨的吸收可使種植體在反覆使用過程中發生側面彎曲,導致金屬疲勞而使種植體折斷。

在進行牙種植術時應著重針對這些因素進行預防與處理,可以避免種植體折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