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而死”:為什麼老年夫妻容易相繼去世?|每日罐頭

“心碎而死”:為什麼老年夫妻容易相繼去世?|每日罐頭

“每日罐頭”是一檔心理學口味精神食糧欄目(狗子特別喜歡的)。

今天聊聊,為什麼老年夫妻容易相繼去世?

罐頭質檢員:毓寧、高一然

我小時候聽說過兩三次這樣的事:

老家的親戚去世了,不久後ta的老伴也走了

我本來不以為意,直到知道這種情況不是個例,而是

鰥寡效應

(widowhood effect)的體現。

鰥寡效應也被稱為“心碎綜合症”,

人真的會因為老伴的離世“心碎而死”嗎

如果家裡的老人不幸離世,另一位老人會經歷什麼,我們又該怎樣做才能照顧好ta呢?

希望看過今天的文章後,你可以對這些問題有更多的瞭解。

鰥寡效應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心碎而死”

鰥寡效應(widowhood effect)是指,老人(大多數相關研究的物件是50歲以上的人)在自己的長期伴侶死後,自己去世的風險急劇增加。尤其是

在伴侶去世後的三個月內,老人的死亡風險會增加近一倍

(Moon et al。, 2014)。

鰥寡效應之所以會出現,有心理和生理兩大方面的原因。

1)心理原因

失去長期配偶意味著生活的劇變,有研究表明,

失去配偶是讓人壓力最大的生活事件

,之後才是離婚、搬家、患重大疾病和失業。

老年夫妻彼此相伴的時間很長,他們一起經歷了許多磨難,也更加親近

;同時,從照顧生病的老伴到老伴去世之後,老人的社會活動都會減少,這讓他們的痛苦無處排解。

因此,

老年夫妻在失去配偶後會更加悲痛

(Elwert et al。, 2008)。

此外,

那些性別角色更加傳統的人,更難以適應伴侶逝世後的生活

,因為他們將不得不去完成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事情,這會加劇無助感。

比如,一個從沒準備過晚飯的男人,一個沒自己取過錢的女人,他們在喪偶之後除了要承受悲傷,還要面臨生活角色的重大調整。

2)生理原因

研究發現,老人的體重會在老伴去世後明顯減輕。這是因為,

獨自一人吃飯的老人,在吃飯時因缺乏陪伴而缺少快樂和滿足感

,老人吃飯時沒有胃口,久而久之就會體重減輕(Shahar et al。, 2001)。

在照顧老伴時,老人往往會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

,老伴去世後,老人也表現出對自己的健康不關心的態度。他們可能會忘記服藥,可能會不注意健康飲食和鍛鍊(DeSpelder & Strickland, 2015)。

“心碎而死”:為什麼老年夫妻容易相繼去世?|每日罐頭

老年男性更難克服喪偶之痛

鰥寡效應也有性別差異,老年男性在喪偶後更難適應(DeSpelder & Strickland, 2015)。

這是因為,

男性在喪偶後更少向他人尋求幫助

,這種“自力更生”的態度阻止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感受,也阻止他們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員的幫助。”

女性不但更願意尋求他人的幫助,也更容易找到和自己的相似經歷的人

。因為從統計資料來看,女性的壽命比男性長,大約四分之三的已婚女性都會經歷伴侶的死亡(由於缺乏結婚物件,且面臨社會的壓力,很多女性會不再結婚一直守寡)。

喪偶的老年女性可以從其他女性那裡尋求支援,她們可以從有相似經歷的人那裡獲得理解,也可以和她們一起社交和活動。

在適應喪偶生活方面的性別差異,體現出了

社會支援對老人的重要性

,社會支援也是幫助老人度過喪偶後危險期的核心。

“心碎而死”:為什麼老年夫妻容易相繼去世?|每日罐頭

度過危險期,關鍵是讓老人不孤獨

喪偶後的危險期有多長呢?在老伴去世

三個月

內,老人的生命面臨著最大的威脅,而老人的社會功能、整體精神健康和總體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可能需要

三年

(Wilcox et al。, 2003)。

對喪偶老人來說,最有幫助的是與同伴的聯絡,尤其是與同樣喪偶的老人的聯絡。

喪偶老人在自我調整期間,需要有人做他們的榜樣,這包括接納自己的悲傷和麵對現實的困難。

在1973年,美國退休人員協會開創了第一個

喪偶者服務

(Widowed Person Service),其理念是讓喪偶者相互幫助。

“心碎而死”:為什麼老年夫妻容易相繼去世?|每日罐頭

喪偶者服務發展迅速,到1998年已有超過300個分會

同樣是喪偶者的志願者,在經過培訓後為最近喪偶的人提供幫助,是這一服務取得效果的關鍵(DeSpelder & Strickland, 2015)。

喪偶者服務包括:

同伴支援小組

:由志願者帶領的支援小組,每月活動一次,在其中喪偶老人可以有一個安全的空間,來談論自己的悲傷並尋求支援。

社交聚會

:專門為喪偶人士舉辦的晚宴、打牌活動、表演活動等,每月舉辦一次。

更多資源:提供自助性文章,幫助老人更好地處理悲傷過程。

除此以外,家人的幫助和支援對喪偶老人也很重要,但是要注意

讓老人有決定自己生活的機會

。有研究表明,喪偶後老人可能無法適應要依賴子女的情況,和家人的關係可能是喪偶老人面對的潛在心理威脅。

兒女可以多去了解老人的想法和感受,但不需要強求老人“從悲傷中快些走出來”。

每個人處理喪親之痛都有自己的方法,走出來並不適合所有人。我們寫過一篇文章,介紹了與逝去的親人保持良性“持續聯絡”的方法:

簡而言之,只要老人能在理性上承認老伴離開的事實,不因為懷念老伴而拒絕適應現在的生活,就可以在懷念老伴的同時,以健康的方式生活。

喪偶者服務的網站寫道:

“萬物都會隨時間而增長,除了悲傷。”

在韓國紀錄片《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中,在與結婚70多年的老伴分別後,奶奶蹲在爺爺墓前,喃喃自語:

“爺爺啊,即便沒有我也要好好過,臉要好好洗乾淨,要過得舒舒服服的。爺爺想我時要忍住,我想爺爺的時候也會忍住的。”

“心碎而死”:為什麼老年夫妻容易相繼去世?|每日罐頭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不會被死亡阻斷,死亡的悲痛會消逝,而愛會永遠溫暖人心。

“心碎而死”:為什麼老年夫妻容易相繼去世?|每日罐頭

Moon et al。, Short- and long-term associations between widowhood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longitudinal analyses。 J。 Public Health, 2014, DOI: 10。1093/pubmed/fdt101

Elwert et al。, The Effect of Widowhood on Mortality by the Causes of Death of Both Spouses, Am J Public Health, 2008, DOI: 10。2105/AJPH。2007。114348

Shahar et al。, “The Effect of Widowhood”。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2001, DOI: 10。1177/089826430101300202

DeSpelder & Strickland, The last dance: 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5, ISBN: 9780078035463

Wilcox et al。, The effects of widowhood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health behaviors, and health outcomes: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Health Psychology, 2003, DOI: 10。1037/0278-6133。22。5。513

Widowed Person Service:https://www。wpsgr。org/

這世界太喪了,我們想做點治癒的事兒。

點選名片,讓我們陪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