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節律紊亂與心血管風險

晝夜節律紊亂與心血管風險

2017年,Jeffrey C. Hall 等三位科學家因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讓“晝夜節律”這個字眼首度映入普通大眾眼簾,同時也讓晝夜節律相關的研究引起廣泛關注。

晝夜節律是指生物體從微觀水平的基因表達和細胞代謝到宏觀水平的生物行為表現出的週期性晝夜更替現象,為生物適應外部環境的晝夜更替的結果。晝夜節律參與調節人多種生理、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正常的晝夜節律對維持人體正常機能和健康至關重要。

晝夜節律的紊亂,會造成人體代謝、免疫等功能失調,從而危害人體健康,並導致疾病。常見的導致晝夜節律紊亂的情形包括熬夜、輪班工作等生理性節奏打亂及失眠、睡-醒時相延遲等睡眠障礙。

晝夜節律紊亂與心血管風險

由於在當代社會,輪班工作者佔據相當的比例,因此成為晝夜節律紊亂與疾病的大樣本人群研究的最佳選擇。

目前為止,已有不少基於輪班工作者的前瞻性大樣本佇列研究(如哈佛大學的Nurses’Health Study)的結果得到發表,亦有多篇基於這些研究的薈萃分析發表,為晝夜節律紊亂和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流行病學證據。近期發表於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雜誌Ashby等的綜述對這些研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概括和總結,這對理解晝夜節律紊亂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具有重要作用。

在該綜述中,Ashby等聚焦於輪班工作者的晝夜節律紊亂,重點闡述和總結了晝夜節律紊亂與代謝綜合徵、肥胖、2型糖尿病及高血壓關係的流行病學證據;同時,也重點闡釋了晝夜節律紊亂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關係。基於對現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分析和概括,Ashby等將其綜述的結論重點置於女性的晝夜節律紊亂和心血管風險。在女性,晝夜節律紊亂與肥胖及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具有相當強的相關性(甚至存在劑量效應作用),與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徵的風險僅觀察到較弱的相關性,而與高血壓的關係相關研究存在顯著不一致的結論。

晝夜節律紊亂與心血管風險

從晝夜節律對人體代謝、免疫、心血管功能等影響的角度而言,長期存在的晝夜節律紊亂(如輪班工作)必然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然而,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提示,晝夜節律紊亂與心血管風險的關係並非簡單直接的二元關係,其涉及多個層面、多個混雜因素間的相互作用。這一方面可能是研究間結論不一致的潛在原因,另一方面也給明確晝夜節律紊亂與心血管風險的關係帶來困難和挑戰。

例如,晝夜節律紊亂通常伴隨睡眠剝奪,因此心血管風險增加究竟是節律紊亂導致還是睡眠剝奪導致?又例如,流行病學顯示的晝夜節律紊亂與心血管風險的性別差異,究竟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物學性別差異,還是與性別相關的其他因素的差異導致(如研究參與者的女性比例較高)?

因此,對於晝夜節律紊亂和心血管危險因素及事件發生率的關係,仍需要嚴格控制混雜因素及其他可能影響因素(如研究人群)的前瞻性佇列研究進一步明確。

參考文獻

Koh Keng Tat, Said Asri, Chee Sin Khaw。 Predictive Value of Resting Pd/Pa for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Assessed with Monorail Pressure Microcatheter in Real-World Practice。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2019,4(2):113-120。

述評者背景

晝夜節律紊亂與心血管風險

於世凱

,留英醫學博士,現任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雜誌青年編委。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預防與治療的臨床與流行病學研究。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衛計委重要疾病聯合攻關重大專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專案多項。已發表SCI收錄論文27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9篇,總影響因子83。62,總被引154次。參與編寫科普書籍1部——《從心認識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