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腹部腸管的“山路十八彎” -腸旋轉不良

河南省羅山縣人民醫院超聲診斷科 餘東昇

一、

病例概要:

患者,女,24歲,孕21w4d,平素體健,定期產檢,早孕期NT:1。7mm,唐篩低風險,現中孕排畸檢查。既往孕產史:G1P0。

超聲所見:

1、 右中上腹可見腸管呈囊狀明顯擴張,範圍約35。8X15。3mm(長X寬),最寬處內徑約17。3mm。(圖1,圖2);

2、 腹部橫切觀察到回聲增強旋轉腸管。(圖3)

3、 腹腔少量積液並腸管未見明顯蠕動波(圖4);

4、 約40分鐘後複查:腹腔積液明顯增多,擴張腸管明顯變細。考慮胎兒腸穿孔

可能;胎糞性腹膜炎。(圖5)

5、 腹腔中大量積液較前增多。(圖5)

6、 羊水最大深度約58mm。

超聲提示:

胎兒腹腔結構異常:

1、腸管擴張扭轉並腸梗阻;

2、胎兒中腹部螺旋狀回聲增強腸管(考慮腸旋轉不良);

2、胎兒腸穿孔可能;

3、腹腔積液:胎兒胎糞性腹膜炎。

圖1圖2:橫切面觀察腸管擴張:如下

胎兒腹部腸管的“山路十八彎” -腸旋轉不良

胎兒腹部腸管的“山路十八彎” -腸旋轉不良

圖3:腹橫切觀察到回聲增強旋轉腸管如下

胎兒腹部腸管的“山路十八彎” -腸旋轉不良

圖4:腹腔積液、腸管未見明顯蠕動波:如下

胎兒腹部腸管的“山路十八彎” -腸旋轉不良

(圖5)約40分鐘後複查:腹腔積液明顯增多,擴張腸管明顯變細。考慮胎兒腸穿孔可能;胎糞性腹膜炎。如下:

胎兒腹部腸管的“山路十八彎” -腸旋轉不良

二、病例討論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活產兒的發病率約為1/5000,表現為十二指腸繫帶壓迫、中腸位置異常、腸扭轉、梗阻,繼而可引起腸缺血性壞死、腸穿孔和腹膜炎等,病死率高,臨床極易漏診、誤診。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發生部位在中腸,中腸包括十二指腸乳頭至橫結腸右2/3段,橫結腸左1/3至肛管上段由後腸發育而來,胚胎在8周時中腸快速生長,突出臍腔,10周時中腸以先小腸後結腸的順序逐步返回腹腔,並以腸繫膜上動脈為軸心逆時針方向旋轉,20周時,中腸完成旋轉(共旋轉270°)當這一旋轉過程發生障礙,不足或是反向時則形成先天性腸旋轉不良。

超聲診斷先天性腸旋轉不良主要觀察腸梗阻和腸扭轉。該病例以腸管擴張就診,橫切面掃查發現腸管擴張,腸梗阻不難診斷,但縱切面觀察腸管不僅擴張還螺旋盤曲,有“漩渦”感,進一步彩色多普勒發現腸繫膜上動脈(SMA)、腸繫膜上靜脈(SMV)位置關係異常,表現為系膜血管交叉,SMA位於SMV右側,且SMV沿SMA盤旋,向右上腹延伸,而正常腸繫膜血管位置是SMV位於SMA右側,並列向右下腹延伸,故考慮為先天性腸旋轉不良並腸梗阻。動態觀察積液明顯增多,擴張明顯的腸管變細,故考慮胎糞性腹膜炎。小兒腸扭轉可見位於上腹團塊,團塊是由腸管與腸繫膜盤旋形成,呈盤旋狀中等回聲,但是該病例在胎兒時期可能因孕周小且結構細小、腸管擴張、檢查時難以分辨包塊。

胎兒腹部腸管的“山路十八彎” -腸旋轉不良

A。腸繫膜上動脈與靜脈並行盤旋;B。腸繫膜上靜脈沿動脈盤旋

三、超聲表現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超聲表現主要有腸梗阻和腸扭轉。腸梗阻時聲像圖顯示為腸管梗阻上方積液、擴張,完全性梗阻的遠段腸管呈塌癟狀回聲,腸管內無液體回聲充盈。腸扭轉可有上腹部盤旋狀中等回聲包塊,腸管擴張呈“漩渦感”,並且腸繫膜上動、靜脈位置關係異常,表現為系膜血管交叉,SMA位於SMV的右側,兩隻血管走形多為向右上腹並行盤旋(圖A)或SMV沿SMA為軸盤旋(圖B)。繼發性改變可有胎糞性腹膜炎、羊水多等。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常併發腸重複畸形、梅克爾憩室,內臟異位綜合徵和先天性心臟病。

四、鑑別診斷

1、十二指腸閉鎖或狹窄:十二指腸梗阻性疾病可發生在十二指腸的任何部位,以十二指腸第二段多見,尤以壺腹附近最多見,產前超聲表現為胃及十二指腸近段明顯擴張,可見典型的“雙泡徵”,位於左側者為胃,右側者為擴張的十二指腸近段,兩泡在幽門管處相通。

2、腸套疊:二者均可表現為環狀包塊伴腸管的擴張,但病變具體表現和病變位置有所不同:(1)腸套疊病變中心表現為同心圓形包塊,而腸旋轉不良伴中腸扭轉的病變中心表現為螺旋狀圓形包塊,且腸繫膜動靜脈位置關係發生改變;(2)腸套疊多發生於右中下腹,而腸旋轉不良伴中腸扭轉時的包塊位於上腹部正中。

五、臨床處理及預後

胎兒期壞死腸管漏出液可透過母體胎盤代償,胎兒不會發生電解質失衡,但出生後情況將明顯不同,因此產前明確診斷非常重要。胎兒期腸管旋轉不良伴中腸扭轉時部分胎兒宮內可自行恢復,腸梗阻可導致胎糞性腹膜炎,嚴重者威脅圍產兒生命,因此胎兒期需嚴密觀察腸梗阻程度、羊水及生長髮育等引數。

圍產兒死亡率主要取決於扭轉壞死腸管的長度和位置、胎糞性腹膜炎的嚴重程度以及早產兒的胎齡和出生體重。在患兒未發生嚴重感染、電解質紊亂及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及時臨床處理,如出生後儘早手術治療等。

參考文獻:

【1】唐賢朋,陶若翎,張興鎬,金秋子,何煒。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評價胎兒腸繫膜上動脈和靜脈的價值[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48(04):453-458。

【2】張金哲,潘少川,黃澄如。實用小兒外科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703-713。

【3】劉爽,吳青青。胎兒腸旋轉不良伴中腸扭轉超聲診斷研究[J/CD].中國醫學超聲雜誌:電子版,2016,13( 11):840-844.

【4】許楊明,蔡豔,李為蓮,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小兒腸套疊與腸扭轉鑑別診斷中的價值[J]。白求恩醫學雜誌,2016,14(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