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衰弱——一個“漂洋過海”而來的醫學概念!

你或許聽過“神經衰弱”。

據《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解釋,

臨床表現有注意力難於集中,乏力,容易疲勞,失眠,記憶不佳,常忘事。工作或學習稍久即感疲乏。

而自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心或急躁,都可能是神經衰弱到來前的預兆。

聽到這裡,你是不是立馬在比照自己,在緊張?

放輕鬆!我們先一起了解一下“神經衰弱”,或許它與我們所理解中的不太一樣。

01、神經衰弱起源 一個漂洋過海的醫學概念

原本漢語裡並沒有“神經衰弱”一詞,同樣也沒有把這些症狀定義為一種病症。

“神經衰弱”這個詞約在20 世紀10 年代出現在中國。

最早在1869年美國醫生比爾德(George Miller Beard)的論文中提出“neurasthenia”;據目前的資料顯示,於1910年經翻譯首次出現在中國;同時,也宣告一種新的病症在中國被確認。

神經衰弱——一個“漂洋過海”而來的醫學概念!

比爾德(George Miller Beard)|美國醫生,“神經衰弱”名詞提出者

神經衰弱(neurasthenia)作為一個醫學診斷,神經學家彼爾德(Beard)在1868年把它定義為一種

慢性的、功能性的神經系統疾病。

很多問題都被裝進了這個疾病,彼爾德曾一口氣列出50多個症狀:

頭疼、耳鳴、失眠、煩躁、厭食、腹脹、精疲力竭、注意力不集中……

1949年以來第一個到中國研究精神醫學的西方學者凱博文,來華後發現中文文獻對神經衰弱最早的記錄來自1930年代上海《同濟醫學季刊》的一篇論文。該文稱:

神經衰弱是中國社會的普遍疾病,影響了中國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

02、神經衰弱影響 文人也無法自外之

心的疾病與知識分子實有難解之緣,高度多愁善感的作家更容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中國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的公眾形象與神經衰弱的病症密不可分。他在1927年二三月的日記中,描寫了自己在住院,治療神經衰弱症:

頭痛一半,臉上又發了二三的腫物,真的是神經衰弱再來了。——二月七日

頭和臉腫得更利害。左眼細得難看地可憐。說是極度的神經衰弱來的偏頭痛。——二月十一日

私は人間嫌い自殺するかもしれない /我討厭人,也許會自殺。——三月十六日

即使魯迅,雖不齒於新感覺派的頹廢文風,對之批判不遺餘力,卻也無法自外於神經衰弱症的影響。

神經衰弱——一個“漂洋過海”而來的醫學概念!

魯迅先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

魯迅早在1912年8月12日的日記中,就已記載了他的看診經歷:“數日前患咳,疑是氣管病,上午就池田醫院診之,雲無妨,惟神經衰弱所當理耳。”他的作品也透露出精神失調的魔咒如影隨形。

1927年的詩文集《野草》,評論家稱之為“魯迅靈魂的視窗”,其中瘋狂的敘事方式難免讓人將敘事者等同於作者本人。

魯迅一生不斷受到無名病痛及疾病的折磨,他的自殺衝動最近才由一本中國大陸的研究透露出來。

03、神經衰弱診療 應與憂鬱症相鑑別

如果一個患者的症狀同時符合多個疾病的診斷,比如懷疑有憂鬱症和神經衰弱,應優先診斷為憂鬱症。

只有排除了其他疾病,才能診斷為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一個“漂洋過海”而來的醫學概念!

「2015國際神經精神疾病高峰論壇」上一位醫生也提到:

煩躁、失眠、焦慮、食慾減退,

如果一個人帶著這些症狀跑到神經內科,各項檢查指標都沒什麼異常,很容易被神經內科的醫生診斷為神經衰弱。

但其實這些患者中的絕大多數患的都是不同程度的抑鬱症。若誤把抑鬱症當作神經衰弱來治,往往收效甚微。

建議,如果被神經內科醫生診斷為神經衰弱,最好再去精神科看看,排除抑鬱症的可能性,再接受相應治療。

04、神經衰弱治療 須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1、去除誘因

去除誘發因素,如精神刺激、緊張、過勞、濃茶、咖啡等。改善環境,減少刺激;平時要培養合理健康的飲食習慣,平衡營養膳食;儘量多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多參加體育鍛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生活要有規律。

2、藥物治療

(1)西醫常用的有谷維素、維生素B1、倍他樂克、多酶片、舒樂安定;伴有焦慮、抑鬱症狀者,可用抗焦慮抑鬱藥物等對症治療。

(2)中醫方面,主要是疏肝理氣、鎮心安神、補益氣血、平肝潛陽等治療對自主神經系統進行調節,達到改善自主神經功的目的。

3、心理疏導

自我調整心態、放鬆精神。要保持良好情緒,良好的情緒有利於神經系統與各器官、系統的協調統一,使機體的生理代謝處於最佳狀態。症狀嚴重時,可進行專業心理干預治療,提高自己的心理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