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和器械行業的區別是什麼?

醫藥大行業裡面最大的肯定是藥和械,因為它們更適合產業化。醫療服務細分裡面有很多是不太適合產業化的。

藥和械的關係很有意思:隔幾年會有人提出來“藥不如械”,要重械輕藥,械壁壘明細、長期集中趨勢;然後再隔幾年又會有人提出來“械不如藥”,要重藥輕械,藥的逆集中屬性更強,有很多新的小的冒出來,這裡面的機會彈性更大。兩種說法都有它對的地方。

藥和械是完全不同的業務屬性,這種業務屬性會導致在不同情況下,它適合的東西是不太一樣的。

作為整體,在某個階段以內,藥確實不如械,因為就整體來說藥是有個歷史包袱的。中國歷史上是靠以藥養醫的,中國藥佔比曾經是達到50%的,OECD經合組織是14%-15%左右,中國原來的藥佔比肯定是有問題的。現在已經連續降了十幾年,降到了30%,我覺得未來15年還要往下降,降到20%。這是一塊,從增速來說,藥品有歷史包袱,增速會慢些。

但是,藥品裡面有結構性機會,創新藥的份額會從5%到70%-80%,這個機會會比較大。

器械會比較好。中國歷史上以械養醫問題不太嚴重,然後中國很多器械的滲透率很低。我們去拉資料,中國不管是體外診斷還是裝置,特別是高值耗材,中國的滲透率是遠遠低於國外,比如我們以前算的時候,我國是2點幾的滲透率,美國是70幾的滲透率,這裡面滲透率差非常大。

但是器械有個問題也是存在:原來藥品增速從二十幾掉到七八個點的時候,器械一直維持二十左右的增速,這個是有些問題的。從滲透率角度來說,械的空間很大,但是價格體系原來一直沒有動它。未來,器械整體還是會維持整體景氣的,是是增速會往下掉好幾個點,因為價格下來了,但滲透率增速還是會很高,比如起搏器不裝可能會致命,該滲透還是會滲透。在這個滲透率提高的過程中價格逐漸會有擠壓的過程。器械總體佔比也會有回落,但比藥品還是會好點。

更大的差別在這,器械是收斂競爭,龍頭逐漸集中的過程;而藥品是發散競爭,TOP20五年換一茬……

醫藥行業和器械行業的區別是什麼?

醫藥行業

兩個資料。一個數據,美股器械龍頭幾十年整體跑贏指數6倍,但藥品龍頭幾十年是跑輸指數,只有指數的0。8倍;藥品是發散競爭的,不知道哪裡就冒個金斯瑞、不知道哪裡就冒個信達或者其它什麼公司;器械這個問題會小很多,除非是TAVI這樣的新賽道,那些老的裡面很難冒出新公司來,它是收斂競爭。所以,器械是收斂競爭,它的機會點會更少,但是一旦出現,它的龍頭遠端確定性更好。

藥品機會更多是在產品臨床初驗證到廣認可之間會有個估值甜區;藥企一個好的地方,最核心的產品還沒專利到期之前,所有產品的價值都是往上累積,這個過程是一個階段性的甜區,把握好了機會,收益也會非常不錯;但是,專利期過了之後就會變成成熟大藥企,這邊新藥價值往上增那邊老藥價值往下崩,這時候就不太舒服。所以,藥企有個投資機會的“捕捉”這麼一個動作,藥品的機會點會非常多,只是辨識度難度較高。但跟器械不一樣。器械的機會在龍頭,藥品的機會在新興力量的價值甜區裡面會比較多。所以,從這點上說,“藥不如械”與“械不如藥”的說法都不太合適,它是兩種不同的投資方法,投兩種型別的機會。

還有一個層面,也跟估值有關。以前我們對器械特別看重是因為大家都在講創新藥,然後創新藥特別貴,這是2017-2018年的時候,然後我們械很多,我們覺得械有很大機會,但是完全沒人看。現在是倒過來,創新藥其實一直往前發展,但創新藥估值已經壓了兩年了;而創新械呢,過去一年表現比較好,這個其實也需要考慮進去。

我們現在組合裡既有藥也有械,我們在7月份前,械遠遠大於藥的,械是藥兩倍的量。但是7月份之後,整個醫械板塊非常高之後,做了些換倉,換了些創新藥。但是械也還有些,最近有支架集採、骨科集採,有一部分砸得很厲害,砸得很厲害我們也會積極關注,如果有機會我們也會納入,因為械的遠端確定性非常好,而且我們對械的瞭解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目前編際上,關注藥多些

著作權歸作者:青僑陽光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