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三國最強的曹操,醜化成奸詐小人,羅貫中具體用了哪些手法!

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馬靖紅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曾在宴會上吟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詩句;也曾登山望海,抒發“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人生抱負;也曾在暮年感慨“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而這個人,正是三國時代的一代豪傑——曹操。

將三國最強的曹操,醜化成奸詐小人,羅貫中具體用了哪些手法!

陳壽說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王導說“昔魏武,達政之主也”,李世民也盛讚其“雄武之姿”“棟樑之任”“匡正之功”。無疑,歷史上的曹操雖受爭議,但確實是個英雄人物。然而,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反面現象。那麼,羅貫中具體是怎樣來醜化曹操的呢?

以事見人

想要表現一個人的品性,不論好壞,平鋪直敘直接說,可信度肯定是不夠的,只有以事見人才能更好地說服別人。顯然,《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深諳此道的,否則,也不可能把曹操這樣一個亂世梟雄刻畫成一個奸詐多疑、無才無德又喜好聲色的反派。

以事見人,也不能單單隻說事,要根據自己的目標,讓這件事的所有地方,刻畫此事的所有文字都為自己所用。前後有側重,描寫要生動。透過對主要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等各方面的細緻描寫,還怕人物形象凸顯不出來嗎?在對曹操反面形象的刻畫上,羅貫中就很好地把握住了“細節”二字。

將三國最強的曹操,醜化成奸詐小人,羅貫中具體用了哪些手法!

比如曹操討伐董卓這件事,毫無疑問,這是曹操撥亂反正,匡扶漢室的行為,客觀上講,確實是無法由此來貶低人家的。羅貫中也知道這事的性質,但這可不能妨礙他抹黑曹操,他選擇“另闢蹊徑”“曲線救國”,不說這事有多麼正義,繞開這個,絕口不提,而是從戰場的爭鬥過程來表現曹操的無能與可笑。

比如這一段,描寫曹操戰敗後退場的。

“操帶箭逃命,踅過革坡。”就在此時,有兩個步軍埋伏在草從中,一看見曹操騎馬過來,就“二槍齊發”。曹操驚慌不已,只能在馬中槍倒地前翻身下馬。

而那兩個士兵看見曹操落馬,立刻就圍了過來,想要擒住曹操。曹操為了逃命,只得滾下草坡。可後面兩個士兵依舊緊追不捨,幸好千鈞一髮之際,曹操的部下曹洪來了,曹操才逃過一劫。關鍵在逃跑路上,他們又遇上一條河,曹操為了活命,便脫下鎧甲,叫營救自己的曹洪揹著自己蹚過這條河。

看看這情節,設計得多好,這細節也是十分到位,把曹操的無能與蠢笨表現得淋漓盡致。身為一方主帥,居然連兩個小兵都打不過,遇上了就只會逃跑,跑還跑不過,只能等人來救。後來更是為了保命,連衣服都脫了,完全不顧自己作為將領的儀容儀表。

將三國最強的曹操,醜化成奸詐小人,羅貫中具體用了哪些手法!

不得不說,羅貫中為了表現曹操的無能也是“煞費苦心”啊。諸如此類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比如濮陽城大火時曹操裝傻躲避呂布,又被大火燒得狼狽不堪一事,再比如渭橋六戰中曹操令人啼笑皆非的“換裝”逃跑等等。凡此種種,都是採用大量的細節描寫,突顯曹操其人的無能。

對比襯托

而除了大量的細節刻畫與事件描寫,羅貫中還採用了一個手法,那就是對比襯托。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正反對比才能更加深刻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由此,人物的形象也就更加鮮明瞭。

而按照羅貫中的宗旨,他自然是要用劉備一方的神勇英武、仁德大義等一切美好的品質來對比曹操,表現曹操的陰暗與各種不足的。這樣,曹操的形象出來了,劉備一方的高尚與正義也由此顯現,一箭雙鵰。

舉個例子,比如同樣是戰事失敗逃跑,寫曹操就寫得無比狼狽、窩囊,好似他根本就不應該上戰場一樣;而寫劉備就是突顯人家逃跑時的無畏與大義凜然。兩相對比,讀者自然而然地就會覺得曹操這個人就不適合打仗,回回都失敗,而劉備則是上天註定的君主,連失敗都是那麼的冷靜、睿智。

不得不說,羅貫中這一招用得巧妙啊,效果也是響噹噹的。看看,讀了《三國演義》的,哪一個不對曹操恨之入骨,哪一個不想對他破口大罵?不要說古人了,就是現在的我們,甚至筆者自己,從前都是持這樣一個態度。

將三國最強的曹操,醜化成奸詐小人,羅貫中具體用了哪些手法!

但是,只要我們稍微去檢視一下史料記載,我們就會發現,曹操壓根不是這樣一個人,與《三國演義》裡寫的完全就是兩個形象。

歷史上真正的曹操雖然也備受爭議,有人表揚有人批判,但批判他的點絕不是書上說的什麼無能無德、奸詐狡猾、姦淫好色等,都是說他竊漢一事,對於曹操的軍事才能以及愛惜人才等優秀品質,他們也沒有說過半個不字。

真實與虛構

作為一本小說,《三國演義》無疑是成功的,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鮮明,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也十分明確,遣詞造句上也無紕漏。羅貫中成功地用這本書“欺騙”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讓大家對書中曹操的形象深信不疑。

將三國最強的曹操,醜化成奸詐小人,羅貫中具體用了哪些手法!

但是,這畢竟是虛構的,雖說也是依據史料構建的情節,但虛構就是虛構,不是歷史的真相。咱們要品評一個人,無論是古時的人,還是就在自己身邊的人,都不能單從一方面下手,而要多聽多看,不能輕易就蓋棺定論了。

參考資料:覃宏賢。論曹操反面形象的生成[J]。宜春學院學報,2011,33(9):94-96。

陳松柏。細節,臉譜化的油彩——曹操形象塑造藝術論之三[J]。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6,(5):81-85。